王宗國
摘要:在新時期,為了順應社會的發展,我國在教育方面做出了相應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那么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學改革中我們還存在著哪些問題,又有什么合理的解決方案呢,本文就以上問題發表一點淺薄的看法。
關鍵詞:思想品德 教學問題 對策
一、思想品德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與實踐關聯不大
教師習慣將課本的內容一成不變的傳輸給學生,沒有將課本內容與實際很好的聯系起來,教學內容空洞,學生雖然記住了條條框框的知識,卻缺乏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這種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貫穿著我國教育事業發展的始終,這也跟大背景下的社會制度有關系,自古我們就流行以考試的方法挑選人才,今天這種方式也是基本國策之一,這就導致學校,老師在教學中更多的關注學生能否拿高分,而忽視了培養學生熟練運用知識的能力。且在大多數課堂上,教師就是權威,學生無法和教師平等的進行學術交流,教師說什么就是什么,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新能力。
(二)在教學改革中新的教學方式成效甚微
在傳統教育已不能很好的適應當下社會的發展下,國家提出了教育改革,強調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推崇以實踐為目的的教學,為此學校及老師對此做出了積極的響應,比如在課堂上老師讓學生上臺當“小老師”,將主動權交在學生手上,再比如以提問的方式將書本內容灌輸給學生,還有分組討論,積分制度……各種各樣的教學模式出現在人們視野,知識從效果上來看,并沒有起到大的作用,反而有愈加倒退之趨勢,這就是我們應當反思歸納的時候了,表面上我們做出了多種形式的改革,可在“花樣百變”的教學下知識真正進入學生腦子里的有多少?恐怕收獲甚微,該現象表明我們新的教學方法還不夠完善,不夠科學,不能夠很好的適應當前教學。
(三)師生互動過少,課堂缺乏吸引力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如果學生對思想品德課堂提不起興趣,上課難免會表現出嗜睡,呆滯,思想跑毛等現象,這也就大大降低了學習效率。若教師在課堂上只是將課本知識以專業的話語講解出來,而不舉生活例子,也不布置課后思考性作業,那就容易使學生覺得枯燥乏味,產生抵觸情緒。另一方面師生之間交流過少,調動不起來學習氣氛,也是學習效率低的一大原因,學生和老師常常處在兩個“世界”,臺上自顧自的講,臺下漫不經心的聽,二者沒有融為一體組成“真正”的課堂,久而久之學生就會忽略思想品德課堂的重要性,甚至放棄這門學科的學習。如何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如何走入學生的世界與其進行思維上的交流,是我們在教學工作中需密切關注的問題。
二、對怎樣完善思想品德教學方式的探索
(一)采用以項目為導向的教學方法
理論是為實踐服務的,我們要注重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充分發揮知識的力量。思想品德教學本身就是教導學生更好的看待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以一個理性的思維去判定一個事物,對我國的經濟思想品德文化等有個基本全面的了解,提升我們個人思想品德的修養,是一門涉及范圍廣實用性強的學科,在注重實踐能力的今天,將所學運用到實踐顯得更加有意義。所以我們在課堂上要將理論知識生動形象的教授給學生,課下鼓勵學生積極聯系生活實際,只有以牢固的理論做支撐,才能在實踐中熟練的運用,要讓學生們認識到這一點。新課標表明與生產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知識和技能的掌握,乃是學校課程體系應該追求的最高目標,這進一步說明了在理論基礎上進行實踐的重要性,教師在這一方面要多多對學生進行啟蒙,結合當地思想品德、經濟、文化對所講知識做一個生動具體的解釋,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知識,認識到書本知識與實際生活的密切關系,從而對學科產生興趣,積極去發現身邊的思想品德因素,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
(二)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
時常給予學生關心,與學生的交流不僅僅局限在課堂內容上,與他們談些課堂之外的話題,不要好像下了課就各奔東西了,在交流的過程中細細體味學生的思想動向,融入他們的生活中,增加雙方情感上的交流,讓學生在面對教師時愿意敞開心扉接受老師的教導,有困難時愿意接受老師的幫助,這也是作為思想思想品德教育老師的重要責任,所以亦師亦友的師生關系對教學工作的進行有非常顯著地促進作用,也是新一代師生應該具有的品質。
三、結語
思想品德素養是每個學生必須具備的素養,他關系到我們的思想道德層面,是人們生存發展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應該引起學校及師生的重視,在新課標背景下,理應不斷改革完善思想品德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傳統教學“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使思想品德教學向“光明”的方向不斷前進,相信在廣大師生的努力下,我們的教育事業會更上一層樓。
參考文獻:
[1]占佩.初中思想思想品德“綜合探究”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4.
[2]蔡壽祿.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課堂教學問題和對策[J].新課程學習(中),2013,(02).
[3]陸月.新課標背景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考試周刊,2014,(64).
(作者單位:甘肅省積石山縣吹麻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