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霞
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環境污染、人口老齡化等問題日益凸顯,加之人們生活節奏快、壓力大,以及個人不良的生活飲食習慣,致使腫瘤發病率居高不下,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質量和期望壽命;而目前腫瘤的治療效果卻不容樂觀,防治腫瘤已成為全社會、特別是醫學領域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鑒于以上原因,近日,本刊記者約訪了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腫瘤科左明煥教授。
左明煥教授從事腫瘤內科的臨床、教學、科研工作近30年,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中西醫結合防治腫瘤方面的研究,提倡腫瘤的個體化、綜合、綠色治療,重視精神、飲食因素的作用,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贏得了廣大患者的信任。
腫瘤的個體化綜合治療
目前臨床上應用較廣泛的腫瘤治療手段主要有手術、化療、放療、靶向、內分泌、介入、微創治療以及中醫藥治療等。雖然每種治療手段近年來都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這些治療方式都不是萬能的,都有一定的適應證。盡管治療手段多種多樣,因人而異,但關鍵是醫生要擴大思路,打破中西醫界限,打破傳統的禁錮,為腫瘤患者找到最適合的治療方法,更重要的是,腫瘤治療要實現個體化目標。
左明煥教授指出,不同的腫瘤,其惡性程度有很大區別。比如胰腺癌患者,早期發現率極低,總的5年生存率不足5%;而乳腺癌患者,生存期超過10年的患者就有很多。即使是同一種腫瘤,病理類型也不同,其惡性程度亦有差別。如同樣患甲狀腺癌,大多數為分化型甲狀腺癌,惡性程度低,如治療得當則預后很好;而少數患者為未分化甲狀腺癌,好發于老年人,生長迅速,往往早期侵犯周圍組織,預后較差。
即使是同一種腫瘤,同一種病理分期,同一種病理類型,不同的個體,體質亦有差異,各臟器的功能狀態不同,對各種治療的耐受程度亦有不同。例如,年輕患者的身體狀況一般會比老年患者要好,對各種治療手段的耐受性也就更好。體格強壯的人相比身體羸弱的人,耐受性要好得多。在中醫藥治療方面,不同的腫瘤,不同的病理分期、病理類型,不同的個體,其治療策略不同,辨證用藥的力度亦有差異。在腫瘤的辨證上,我們不單單要有傳統的辨證思路,還要考慮腫瘤的病性、病期以及其他治療手段的影響。
另一方面,腫瘤治療強調綜合治療,即對現有各種治療手段的合理整合、最佳搭配,以期取得最好的治療效果。腫瘤治療就像一場戰役,各種治療手段好比武器裝備,合理的組織、配合就像是戰術,因此,先進的武器裝備固然重要,但是合理的“戰術”才是贏得勝利的關鍵。
在采訪中左明煥教授強調說,腫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但不同的腫瘤有不同的生物學行為。我們在臨床實踐中發現,有些腫瘤以局部侵犯為主,到晚期才發生遠處轉移,而有些腫瘤一發生就以全身播散為主,所以它們的治療要有所側重。現代的中醫腫瘤醫生要千方百計地拓寬自己的知識面,不僅要鉆研中醫,也要了解西醫的最新動態,要有把一切技術拿來為我所用的意識與能力,為患者解除痛苦。總之,所有的治療方法都只是手段,要想戰勝腫瘤,就要合理整合運用各種治療手段。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腫瘤的“綠色治療”理念
腫瘤傳統治療的理念是希望將腫瘤病灶徹底消除,如擴大手術、強化化療和根治性放射治療等。以乳腺癌手術為例:20世紀80年代做超大范圍根治術,但由于腫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反應,加之以損傷一定正常結構和功能為代價,相對晚期、年老體弱的腫瘤患者耐受性差,因而療效不顯。
東方醫院腫瘤科傳承了中醫外科的治療經驗,結合現代微創技術,在研究腫瘤證候的基礎上,探索性地提出了“腫瘤綠色治療”新模式,并在10余年的臨床實踐中,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
左明煥教授介紹說,“腫瘤綠色治療”是在合理有效的治療基礎上,把避免毒副作用和手術并發癥作為第一要務,始終關注的是患者對各種治療手段的耐受性及其對患者機體的傷害程度;在評估治療療效時,更加重視患者的生活質量和生存時間。
“腫瘤綠色治療”理念認為,清除腫瘤不是治療的終極目的,讓患者活的更好,走的更遠才是追求的目標。這一療法主要是以年老體弱、不耐外科手術以及放化療不成功的患者為治療對象,采用微創手術、中醫中藥和生物治療的治療手段,將中醫與西醫相結合,局部與全身辨證論治相結合,內治與外治相結合,在最大限度地保護機體正氣(正常結構和功能)的前提下追求療效。
“腫瘤綠色治療模式”的特點是:局部治療的微創化或無創化,全身治療的低害化或無害化,最大限度地保護人體結構和功能,有效消除腫瘤病灶,使治療具有可持續性、可重復性,體現了“低損傷、易耐受、療效好”的綠色治療特色。這一療法也符合中醫傳統理論,《素問·五常政大論》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無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養盡之,無使過之,傷其正也。”《素問·六元正紀大論篇》記載:“大積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過者死。”中醫治病并不強調“除惡務盡”,更重要的是要時刻注意保護患者的“正氣”。
東方醫院腫瘤科將腫瘤的“綠色治療”分為“霸道、王道、帝道”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霸道,即應用局部或全身治療,快速減小局部腫瘤負荷,降低局部邪氣對人體正氣的消耗。
第二階段——王道,即應用中醫藥調理,扶正驅邪,改變人體正氣與邪氣的力量對比,使腫瘤患者獲得較長的生存期和較好的生存質量。
第三階段——帝道,即調整患者體質狀態,改變患者內環境,使之不利于癌細胞的生長,預防復發,延年益壽。
左明煥教授曾經手治療的一名中年女性右肺腺癌患者,確診時已屬中晚期,之后患者堅持于該科住院及門診診治,不僅獲得了長達10年的生存期,生活質量亦得到了保證。患者的整個治療過程很好地體現了“綠色治療”這一治療模式。治療早期予以放化療治療,局部縮小腫瘤,臨床評價PR,正是“霸道”的體現。
對此左明煥教授解析說:“‘霸道要求我們集中力量迅速打擊腫瘤邪氣,消減力量。但目前放化療技術為了達到消瘤的目的,往往損傷機體正氣,出現各種各樣的不良反應。因此,結合中醫藥治療,扶正驅邪,使患者在延長生存期的同時保證生存質量,此即‘王道之法。最后階段是‘帝道——通過引導患者改變生活方式或者口服中藥湯劑調整體質,改變腫瘤生長的微環境,使之不利于癌細胞的生長,預防腫瘤復發轉移。患者10年的生存期和較高的生活質量,都離不開腫瘤的‘綠色治療模式。”
強調情志在腫瘤
治療過程中的作用
左明煥教授認為,任何一種疾病的發生,都不是單一病因引起的,而每種病因又有若干的影響因素。比如,情志因素在腫瘤的發生過程中即起著很重要的作用,而且與腫瘤發展、預后的關系十分密切。
統計數字表明,許多腫瘤患者在發病前都有過長期的情志異常或重大的精神打擊。其中對親人感情喪失占第一位,比如喪偶、離婚、子女及父母的去世或離異,其次是一些環境變化,比如工作壓力增大、人際關系緊張、下崗或退休等。臨床上我們發現:胃癌、食管癌、肝癌等消化系統腫瘤及乳腺癌等患者,患病前遭受負性生活打擊的比例更高一些。
左明煥教授表示,中醫病因學理論很重視情志因素,尤其內傷病,情志因素占據很重要的地位。七情所傷,尤其是長期的抑郁、惱怒,與各種腫瘤的發生、發展有著明顯的內在聯系。中醫典籍《靈樞·五變》中第一次提出了“積聚”之名,并認為“內傷于憂怒,……而積聚成矣”。《外科正宗》言:“憂郁傷肝,思慮傷脾,積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經絡痞澀,聚結成核。”故而氣血壅滯、痰結毒聚,而成癌腫。
機體的細胞間、組織間、某些器官與周圍環境之間時刻進行著“信息交流”。機體在接受最適信息時,生理活動處于最佳狀態,可以抑制腫瘤的發生;而信息低負荷或極端負荷的結果,將會使人體內環境發生紊亂,并有可能導致腫瘤的發生。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比如生氣、著急上火后出現嗓子疼,或肝區疼、胃疼;比如每次遇到考試、面試等情況時就腹瀉等。這些都是情緒影響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的。從臨床觀察來看,在腫瘤患者的性格特點中,內向、內心世界豐富、敏感,心高氣傲者或性情急躁易怒者較多,也正是這些人受情緒的影響更大。
現代人生活節奏快,壓力大,競爭意識強,攀比心理重;而且社會物質生活飛速發展,社會差距正在加大,絕對的公平是不存在的,致使很多人經常處在焦慮、抑郁之中。異常的情志活動可通過神經—內分泌功能的紊亂和機體免疫功能的降低而促使腫瘤的發生或惡化,而積極的情志活動則能預防腫瘤的發生或延長腫瘤患者的生命。所以人們要學會及時梳理情緒,運動、聊天、聽音樂、曬太陽都可以減壓,必要時可以服用藥物。中藥對調理人的臟腑功能、緩解緊張情緒、解郁安神、除煩等均有較好的作用,如柴胡、青皮、郁金、百合等中藥。
左明煥教授進一步解析說,情緒是指伴隨著認知和意識過程,人們產生的對外界事物態度的體驗,是人腦對客觀外界事物與主體需求之間關系的反應,是以個體需要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活動。所以面對同樣的狀況,每個人的反應會有很大不同,這與每個人的生活經歷、性格特點、感知程度、受教育程度等有關。情緒狀態可以通過學習,對事物加深認識,或通過必要的心理治療、甚至藥物治療而改變。需要指出的是,家人的關心、醫護人員的耐心,也會對患者的心理康復起到積極作用。這些因素,更應該引起醫生、護士、家人以及患者的足夠重視。
鑒于上述原因,左明煥教授在為患者診治時,非常注重對患者心理的開導。她指出:“從心理學上講,人有各種標簽,但每種標簽都有顯性和隱性的時候。癌癥患者在癌癥人群中,癌癥這個標簽就成了隱性,所以我們鼓勵患者參加一些癌癥俱樂部、癌癥患者之家等社會活動。患者在活動鍛煉的時候,如果徹底忘卻了自己‘癌癥的標簽,心理放松,就會對疾病的康復治療大有裨益。”
不可忽視飲食因素的重要性
在采訪中左明煥教授還表示,現代社會腫瘤高發,一方面是由于現代人生活壓力大,精神緊張;另一方面是由于暴飲暴食、營養過剩而導致的。現代社會處于物質極其豐富的狀態,大多數人的飲食結構從以米面糧食、蔬菜類為主,向以肉類海鮮、水果類為主轉變,從而引起“營養過剩”。所謂營養過剩是一個相對概念,是指通過對個人的消化能力與進食狀況的比較而言。有的患者病后急于增加營養,吃得過好、過多,這無疑是過剩的;另一種情況是脾胃消化功能弱的患者,吃得相對較好、相對較多,也造成相對過剩。
早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食管癌、宮頸癌、肺鱗癌等發病率較高,這些都與一些慢性炎癥、營養不良等有關。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日益富足,腫瘤發病率不斷上升的是腸癌、胰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肺腺癌等。現代研究證實,高脂肪、低纖維素飲食與結腸癌關系密切,高脂肪、高動物蛋白類飲食與胰腺癌的發生密切相關。
據此左明煥教授認為,對于這類患者,從預防腫瘤或預防腫瘤復發角度,飲食控制是最主要的一點。飲食習慣要一點一點地改善,習慣是日積月累形成的。好東西可以吃,但要一點點加量,逐漸適應,適可而止,使食進的東西與人的消化能力相匹配;另一方面是健脾胃,助其分清泌濁、運化水濕、通腑排毒;這也是對腫瘤患者重視健脾消導、注重腑氣通暢的原因所在。在治療中,左明煥教授注重對脾胃功能的調護,常加用健脾行滯化瘀之品,加黃芪、茯苓、白術、焦神曲等,正所謂“脾胃鍵,陰濁祛”。
采訪到最后左教授還指出,雖然當今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近年來針對腫瘤的各種治療手段也都有一定的發展,但戰勝腫瘤仍是需要固守以防為主,防治結合,早發現,早治療的理念。左明煥教授在臨證時經常對患者說,“身體總比腦袋聰明”,得了病終歸是自己什么地方做的不對。比如說有人是愛鉆牛角尖、長期抑郁;有人經常熬夜、作息不規律;有人喜歡飲酒、暴飲暴食;有人不愛運動等。不要總以為這些生活習慣沒什么,身體的不舒服就是在發出警告,得場病就要學聰明些,改掉自己的壞習慣,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諧的人際關系才是我們戰勝腫瘤的不二法寶,所以古人總結說:“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專家簡介
左明煥,女,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中醫腫瘤分會副主任委員、北京中醫藥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常委、中國中醫藥學會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老年腫瘤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西醫結合腫瘤治療協同創新中心工作委員會委員、北京中醫藥管理局“3+3”名老中醫王沛教授工作站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技成果推廣項目推廣專家、《現代中醫臨床》雜志編委、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勵評審專家。從事腫瘤內科醫療、教學、科研工作近30年。擅長中西醫結合防治惡性腫瘤研究;尤其擅長中西醫結合治療胃癌、大腸癌、食管癌、肺癌、胰腺癌、乳腺癌、婦科腫瘤、淋巴瘤、鼻咽癌等;善于采用中醫中藥多途徑、中醫內外治法結合治療腫瘤及其并發癥,如中藥局部消瘤,中藥外治治療惡性胸腹水、癌性疼痛,腫瘤術后放化療后胃腸功能紊亂、骨髓抑制、口腔潰瘍、手足綜合征等;善于中藥調理腫瘤患者體質、防止復發轉移。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作為科研骨干參加了國家“九·五”重大科技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北京中醫藥大學等十余項科研課題的研究工作;2004年獲中華中醫藥學會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參與研發新藥1項,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其中SCI收錄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