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偉
清朝乾隆年間,昆山縣城里有位懸壺濟世的郎中,名叫龔藩臣。龔藩臣六歲入私塾讀書,八歲開始就能熟讀《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和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十歲時便可替家人把脈診病了。
一次,龔藩臣的私塾先生李士研一連三天都沒到學堂給學生上課。懂事的龔藩臣帶著學弟們來到李士研的家中,一問師母,才得知三天的高燒把李士研燒得床都起不來了。
看到師母除了要照顧先生,還要照料四歲的女兒李倩,甚是勞累。龔藩臣想,先生長時間不退燒,身體可吃不消,先生待我們這些學子不錯,我要為其把脈診治。想到這兒,才十二歲的龔藩臣走到床前竟然為李士研把起脈來。
把完脈后,龔藩臣幫先生開方,然后吩咐學弟抓藥,最后他負責為先生煎藥,讓師母騰出空來照料師妹。
這位學生做事有條不紊,好有章法,只是年歲太小,真的能給人開方治病嗎?師母正疑惑著,見龔藩臣已把熬好的湯藥端了過來,師母雖然接過湯藥碗,但她望著龔藩臣,遲遲不敢給李士研喝。
見師母這樣,龔藩臣笑道:“師母,您放心,一日為師,終生為父!我不會傷害先生身體的,您就放心給他喝吧!”
有了龔藩臣這話,瞧著他真誠的目光,師母這才放心地讓丈夫把湯藥喝下。
令人想不到的是,一帖藥喝下去,立竿見影,半天工夫李士研燒便退了,而且胃口也開了,嚷著要讓老婆給他下面條吃。看到老師退燒,龔藩臣就依著老師的吩咐,帶著學弟們上學堂自學去了。
三帖藥過后,李士研身體痊愈開始為學生們上課。他思忖:想不到十二歲的孩子還會把脈治病開方煎藥,而且藥到病除,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啊。
從此,李士研逢人就講龔藩臣三帖湯藥救他命的事。于是,龔藩臣“龔三帖”的美名在街坊鄰舍傳揚開來。
一晃八年過去了,龔藩臣的醫術越發精湛,來龔宅求醫問藥的人把他家的門檻都快踏破了。人怕出名豬怕壯,一日,縣衙中有差役來找他,說知縣孫大人十六歲的公子病了,看過許多郎中都無濟于事,要請他過去看看,若能治好公子的病,知縣大人一定重重有賞。
本縣父母官有請,龔藩臣不敢怠慢,他隨差役來到孫府。為孫公子把完脈后,龔藩臣把知縣大人叫到一邊,問他:“大人,令郎最近是否茶飯不思,且喜歡一個人獨處,待在室中看書?”
知縣大人答復道:“先生所言極是,小兒有時在室中一待就是半天,叫他出來散散心都不肯。起先本縣以為小兒是讀書用功,可現在想想不對啊,他白天不出室門,每到晚上便早早地上床休息。不知先生是否能治好小兒的病?如若能治好小兒的病,本縣一定為你樹碑立傳。”
聞聽要給自己樹碑立傳,龔藩臣笑著說:“謝謝大人抬愛,令郎之病應無大礙,因他年少,血氣方剛,受了邪侵,得了思春之病。因令郎性格內斂,不喜張揚,只求自我陶醉,久而久之,便造成精虛腎虧之癥,如今他年輕,只要稍加調養,并且讓他遠離那些害人書籍便可。”
“害人的書籍?”知縣納悶起來。
看到知縣疑惑不解,龔藩臣笑道:“大人別急,你現往令郎房中一查便知。”
聽罷龔藩臣的話,知縣半信半疑地走進兒子的房間,果不其然,他在兒子床的枕頭底下找到了一本《風月寶鑒》手抄冊子。
見到冊子,知縣方才恍然大悟,原來兒子是看了淫書欲罷不能才思春弄虛身子的。
拿著淫冊,知縣沒對兒子發火,只是把那手抄冊送入爐灶燒成了灰。
見父親把書搜出來焚毀,孫公子臉色羞紅地低下了頭,他上前跪在地上對龔藩臣道:“先生,讓您見笑了,那書是一江湖術士給我的,我恨自己沉迷其間,可我又不能自拔,有時我甚至想到尋短見。”
瞧著孫公子有反悔之意,龔藩臣拉著他的手進了房間,用言詞好生安慰他一番,然后向他講明人的生理結構和生理狀況,兩個年紀相差不大的小伙子經過半天的接觸,成了好朋友。
閑聊完畢,龔藩臣為孫公子開方,開好方子后讓知縣派人抓藥。龔藩臣叮囑煎藥的下人,一煎為湯,二煎為藥,三煎為水,一定要把前兩次煎的湯藥兌均勻,才能讓公子服用。
見龔藩臣如此從容,和兒子聊得也是那樣投機,知縣心生感激,但同時也納悶,這龔先生難道有未卜先知的本領?他咋知悉兒子的病是因淫書而起?趁著送龔藩臣出門之際他偷偷地問:“龔先生,你本事了得!可本官有一點不明,你如何斷定小兒是看了淫書后才得此病癥?”
龔藩臣謙遜地說:“方才替令郎把脈時,在下順便看了他的眼睛,在下見他神情恍惚,眼神不安,不時地用眼光向床鋪那兒瞄,故在下心想那床榻之上肯定有令郎所不愿讓人看到的東西藏著,所以在下順著他的眼神望去,果然看到一書角在枕頭底下露了出來,同時在下根據他的病癥斷定,那書定是淫書。”
龔藩臣才說罷,知縣便豎起了大拇指:“龔先生真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你不做醫生替民治病豈不枉費你的才學了。”
三帖藥下去,加上有人看管著,孫公子的病體漸漸康復。
經此,知縣大人開始對龔藩臣刮目相看,這“龔三帖”果然名不虛傳啊!為了報答龔藩臣救子一命,知縣親自上門送禮酬謝,并問龔藩臣,想要什么只管提,只要他能辦到,一定幫助兌現。
看知縣這樣誠心相助,同時也為了幫助孫公子,龔藩臣提出,想在街頭開一間藥鋪,為民看病,同時希望知縣公子能跟隨他學中醫藥理,幫他管理藥鋪。
聽聞要跟隨龔神醫學醫,孫公子一口答應。知縣見兒子在龔藩臣的醫治下健康起來,也樂意兒子跟著龔藩臣學醫,一來強身健體,二來學好醫術可以為百姓診治,所以就爽快地答應了龔藩臣的要求。
藥鋪開張,龔藩臣正式做起了郎中。因為龔藩臣醫術高明,不管大病小病,三帖就能藥到病除,到他藥鋪來看病抓藥的人更多了。
看到鄉民如此信任自己,龔藩臣立下一個規矩,有錢人家看病收錢,百姓看病不收錢,如果百姓實在要給,就讓他們給水果蔬菜。
隨著看病的鄉民越來越多,果蔬也就多了,放在家吃不掉也要爛啊!龔藩臣就把這些水果蔬菜分給鄉下的孩子和孤老們,這一善舉讓龔藩臣賢醫的美德越傳越廣。
有一天,一位鄉紳打扮的中年人來到龔藩臣的藥鋪,一進門便伏在桌案上呻吟起來,他身邊的仆人對龔藩臣說:“龔郎中,這兩天我們家龍老爺的頭暈呼呼的,不知得了啥病,你替我家老爺瞧瞧吧。”
龔藩臣心想,看這架勢此人病得不輕,可當他的手搭在這人左腕的脈搏時,便眉頭一緊,對方保養得很好啊!為何沒病裝病呢?莫不是受人蠱惑或是別的醫家派人來砸場子搗亂的?想到這兒,龔藩臣對這人言道:“這位龍老爺,您的身體棒著呢,為何要來看病?”
聞聽龔藩臣這樣說,鄉坤頓時勃然大怒:“本老爺有毛病,你只要給我看來便行,診費我照付。如今你竟說我沒病,看來你是沒本事瞧出我的病了,對吧?”
想不到一句話令鄉紳如此發怒,龔藩臣忙謙遜地站起身,用手作揖,“龍爺別急,待我再細細查診。”說完,他再次坐下為鄉紳把脈,然后對這人溫婉地言道:“小小藥鋪店堂窄,大大龍爺名世載,無病呻吟卻為何?莫非想學中醫來?”
一聽此話,那人臉紅耳赤,對著龔藩臣拱拱手道:“先生果然醫術高明,在下乃北方來此經商的龍生是也!聽聞本縣龔郎中大名,故來貴號一試,想不到龔郎中不但會看病,似乎還會看相。佩服,佩服!”
見龍生已道明身份,龔藩臣也就和顏悅色地與他攀談起來。龍生的豪放個性讓龔藩臣暗暗折服,好一個體恤百姓的龍生子。
其實對方的身份龔藩臣早已心知肚明,他不想直接點破,趁為龍生添水之際,龔藩臣湊近他耳邊悄悄地說:“龍爺,你雖然沒病,但您有心思,我現為您開一帖藥方,包您看后心思全無。”說完,他拿起方子,在上面寫了“龍生天子南巡”六個字,然后把藥方遞給龍爺。
龍生看罷龔藩臣的藥方后哈哈大笑,“龔郎中果然名不虛傳,連朕的身份都讓你點穿了。”
原來,這人正是下江南視察的乾隆萬歲爺,巡游到此,聽聞大街小巷都在傳頌龔三帖的美名后,早有招他進京之意,故特地假扮商人來龔藩臣的藥鋪看病,哪想到會被龔藩臣當場點穿。
愛才心切的乾隆皇帝沒有責怪龔藩臣暴露他的身份,只是把手輕輕一揮,立時,他身邊的隨行太監掏出圣旨,宣龔藩臣聽旨。
見太監要宣讀圣旨,龔藩臣忙倒地磕拜。
太監清清嗓子,開始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欣聞龔氏藩臣,醫德才智稱雄,深得朕心,朕決定封其為從五品御醫,隨朕前往太醫院修書輔醫。欽此!”
“吾皇萬歲,萬萬歲!”龔藩臣接過圣旨,臉上微笑,可心中他是一百個不樂意,一入宮門深似海,以后可不能自由了。但是想到能往京城發展,對自己的醫術會大有幫助,龔藩臣還是決定隨皇帝進紫禁城,為大清醫藥學效力。
三天后,龔藩臣隨乾隆皇帝進京,他把藥鋪留給了知縣公子。
到了京城太醫院,龔藩臣終于有了更廣闊的騰飛空間,除了給后宮的娘娘、王子們看病,開三帖藥方外,他還潛心修學著書。十多年后,龔藩臣和同僚沈月興合作撰寫了《秘本傷寒》一書,是以研究熱性病為主的專著。
看到此書,乾隆皇帝大為高興,當場評點,夸耀道:此書但一見舌苔,認明系何經顏色,在何經部位,即知系何經證,應用何經要藥,蓋不待問證察脈,而胸中已了了明徹矣!對于《秘本傷寒》的作用,乾隆皇帝又感言:此書分別陰陽,依經施治,無不奏效,應曰“秘本傷寒第一書”也!
見皇上如此看重此書,龔藩臣和沈月興跪地謝恩,在朝堂上的其他大臣也紛紛倒地,磕拜謝恩皇帝為《秘本傷寒》賜名《秘本傷寒第一書》。
過了幾年,朝臣車質中、胡駿寧又為《秘本傷寒第一書》補輯,從此,中醫學述著作《秘本傷寒第一書》因其對傷寒病診治的獨特描述和良好療效而為世人所矚目,此書的著作者龔藩臣一帖藥方識皇上的逸聞更是在民間流傳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