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華 寧啟蒙
(1.湖南城市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2.湖南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0)
環長株潭城市群新型城鎮化與產業協同發展研究★
王曉華1,2寧啟蒙1
(1.湖南城市學院,湖南 益陽 413000; 2.湖南大學,湖南 長沙 410000)
2010年—2014年,通過對環長株潭城市群的新型城鎮化和產業之間的協同發展進行分析,得出城市群產城協同發展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城市群產業協同創新、城市群戰略性新興產業聯動發展等對策建議,以促進環長株潭城市群產城良性互動發展。
新型城鎮化,產城融合,協同度
城鎮化方面,環長株潭城市群經過多年的發展,到2015年,其常住人口達到4 100萬人,城鎮常住人口為2 200萬人,城鎮化率為53.66%,比湖南省平均城鎮化率要高,但是比全國平均城鎮化率要低,城市群中的核心區域長沙、株洲、湘潭的城鎮化率要比全國平均城鎮化率水平高,而另外5個城市,最低的城鎮化率要比全國平均城鎮化率低12.77%。產業發展方面,以長沙株洲湘潭三個城市為核心區,主導產業有高端制造、電子信息等高新技術產業。同時,隨著城市群的發展根據各自的產業特色基本形成了不同的產業走廊。國家對于產業各方面戰略的實施,加快了產業的優化發展,推進環長株潭城市群的產業生態環境健康的發展。
2.1 城鎮化與產業之間發展不同步
通過分析可知,環長株潭城市群城鎮化率原始水平一直較高,導致從2010年—2014年以來城鎮化率從48%提高到54%,提升幅度較小、空間有限,發展遇到瓶頸期,而同階段生產總值得到迅猛發展(從2010年的12 558.81億元發展到2014年的21 600.44億元),產業結構也得到了調整和優化(從2010年的11∶52∶37,發展到2014年的9∶53∶38)。城市群的產業發展水平要快于城鎮化發展水平,表現出兩者的協同發展程度不高,有著比較明顯的步伐不一的現象。2010年—2014年,城鎮化總體呈現著緩慢發展態勢,而產業基本呈現較快的發展趨勢。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到2013年以后,城鎮化發展速度要高于產業的發展速度,目前表現出它們之間存在著不同步的問題。
2.2 產業發展不合理,導致城鎮化發展問題
城市群的產業發展不斷調整得以優化,從2010年的11∶52∶37調整為2014年的9∶53∶38,產業發展呈現二、三、一的結構。同時各產值就業比重從2010年的44∶23∶33,調整至2014年的38∶25∶37,呈現一、三、二的現狀。可以看出,城市群產業的內部存在不協調的問題。主要是城市群的城市之間產業發展存在差異,目前,城市群的高新技術產業主要集中在長株潭地區,而其他城市主要還是以傳統工業和農業為主,導致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度不高;同時,因為各個城市的特色產業各不相同,自然條件以及資源要素存在差異,所以,城市群之間有著人口流動的本質差別,長株潭地區成為了城市群人口流進的主要地區,而其他城市成為人口流出的主要地區,導致城鎮化發展不協調的問題。環長株潭城市群城鎮化水平雖然逐年增加,但相對于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70%以上的城市化率,長株潭地區不到55%的城市化水平還有較大增長空間。同時在環長株潭城鎮群體系中,其他城市的規模偏小、經濟實力有限,彼此之間的聯系較弱,導致城鎮化發展受制于人口數量的限制而缺乏大、中城市。由此將影響產業結構調整對城鎮化發展的促進作用,即通過影響勞動力在各產業間的分布間接影響城鎮化進程,因此將影響城鎮化水平的提高。
2.3 第三產業發展較慢,吸引勞動力就業能力不足
第三產業是市場經濟的基礎,它為第一、二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基礎和保障,在吸納勞動力就業和人口轉移方面往往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第三產業在吸納勞動力就業和產業升級調整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而環長株潭城市群第三產業的發展步伐緩慢,從2010年的37%,升至2014年的38%,就業比重從2010年的33%,提高至2014年的37%,提升幅度較小。一方面說明環長株潭城市群第三產業比重過低,另一方面說明三產吸納勞動力就業能力不足。同時,第三產業產業內部結構層次較低,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批發零售業、餐飲住宿業及金融業發展水平不高。總體表現出低端服務業比重過大,現代服務業質量過低的現狀,這將直接影響到第三產業的調整和升級。
3.1 推動區域產業協同創新
區域產業協同創新應以構建和提升長株潭城市群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為中心,以增加技術資本和智力資本投入為路徑,堅持戰略導向和市場導向,以城市群之間、重點產業集群之間各類創新(產業創新、工藝創新、戰略創新、組織創新、市場創新、制度創新等)的有機融合、協同推進為核心,圍繞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兩型”示范區和循環經濟示范區,培育長株潭城市群協同創新主體和新興產業增長極,實現科技興城和產業興城[1]。
技術類創新模式。以長株潭城市群為核心區,加快建設制造強省,圍繞湖南省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實施產品創新戰略和工藝創新戰略,促進生產方式的轉變。一是推進工程機械、冶金、機電、化工、汽車零部件、食品加工等地方性支柱產業二次提升,大力實施引技和引智戰略,瞄準國際、國內同行業標桿,推進品牌建設、工藝優化和技術引進[2]。鼓勵龍頭企業與跨國公司進行戰略合作,探索構建帶動支柱型產業二次提升的創新型產業鏈。二是大力發展網絡經濟。
非技術類創新模式。緊密對接,全面開放,探索地區發展戰略創新新路徑,依托岳陽國際性港口、黃花國際機場、長沙高鐵樞紐等區域性建設,打通湘新歐大通道,積極對接“一帶一路”“一帶一部”、長江經濟帶、長江中游城市群等新興戰略,加快建設湘江新區、長株潭自主創新示范區、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等重點片區,打造一批臨空、臨港經濟區、綜合保稅區和高鐵新城區,構建內部聯系通暢、外部聯系廣泛的開放型節點,補齊短板,大力發展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和出口加工等外向型產業。提升城市群內部組織協調能力,構建長株潭城市群城鎮體系規劃、產業發展規劃和城市總體規劃相互銜接機制,一方面提高城市群內部產業整合力度,形成更高層次的產業集群、企業聯盟和更復雜的產業鏈,不斷拓展城市群內部合作和更高層次的產學研合作,提升長株潭城市群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協調城鎮拓展空間和功能組織,促進中心城區、特色城鎮群和美麗村鎮建設。共同推進民生事業建設、環境保護、信息化建設和基礎設施網絡化建設。共同推進供給側改革,鼓勵淘汰和改造落后產能,引導企業、技術和人才在城市群內部高效整合,推動產業轉型升級[3],培育以市場為導向的民生型、技術型、生態型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為中小城鎮發展提供新動力。建立健全長株潭城市群科技創新政策的組織協調機制,建立跨部門、跨地區的產業發展協調機構和渠道[4],引導城市群內各種專業技術服務機構共同搭建創新資源共享平臺。同時建立農業現代化、工業信息化和服務業高端化發展的政策體系,同步推進土地改革、城鄉統籌、多規合一、產城融合、生態文明等體制機制創新。
3.2 促進城市群戰略性新興產業聯動發展
促進城市群戰略性新興產業聯動發展的基本框架可分為三個層次、三條主線。一是通過內部產業整合,全面優化長株潭城市群新興產業的戰略布局,構建由龍頭企業群體、產業發展軸帶和產業集聚區組成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空間體系,進一步明確八市間的重點合作產業和各自的產業發展戰略;二是通過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發展、傳統支柱型產業二次提升和主導產業創新發展,形成各具特色的產業體系;三是在長株潭城市群戰略性新興產業空間布局和產業體系建設的框架下,優化資源配置,科學布局重大項目,引導專項政策和資金、專業化企業、技術和人才集聚,形成空間聯動、產業聯動、要素聯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新格局[5]。
產業整合鞏固戰略優勢。加大城市群各城市之間的產業整合,逐步建立政府導向與市場導向協調的產業結構調整機制,全面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空間布局,8個地級市要充分結合自身優勢產業,培育龍頭企業和領軍企業,重點培育產業相關的科研機構和配套企業。以開發園區為工業的主戰場,緊密圍繞中聯重科、山河智能、藍思科技、比亞迪汽車等龍頭企業,重點加強智能制造、汽車及零部件、文化創意等主導產業,配套發展節能環保、機器人、健康養老等產業,打造中國中部智能制造中心、文化創意中心和現代商貿物流中心。株洲市主要依托株洲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緊密圍繞中車集團、南方航空、北京汽車、株洲電力機車廠等龍頭企業,積極培育軌道交通裝備制造、航空航天制造、新能源汽車等千億級產業集群,同時加快株洲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申報和建設。湘潭市主要圍繞華菱集團、湘電風能、湘電重裝、威盛電子、泰富重工等龍頭企業,加速形成高端裝備制造集群。岳陽市主要依托岳陽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岳陽港口建設,圍繞景達生物、中科電氣、國信軍創六九零六等龍頭企業,積極培育先進裝備制造、光伏電子、現代商貿物流、北斗導航服務等產業集群。常德市主要依托常德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園區,圍繞大漢汽車、力元新材、三升光電、三金制藥等龍頭企業,發展電子、生物醫藥和新材料產業。益陽市主要依托益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圍繞金博科技、晶鑫科技、艾華電子、搜空高科、漢森制藥等龍頭企業,重點扶持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等產業。衡陽市主要依托衡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圍繞衡山科學城、輸變電產業園和雨母智慧生態新區建設,重點培育文化創意、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集群。婁底市主要依托婁底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圍繞中國中部節能科技環保產業園和湘中國際物流園建設,未來重點發展環保和物流服務等產業。
聯合攻關提升綜合實力。加快跨行政區劃的深度合作,在促進產業發展的創新型人才引進和培養、先進技術設備引進和研發、第三方共性服務平臺搭建以及國家級、省級重大項目申報等領域加強合作。建立戰略性新興產業共享和協同發展機制,在城市群內部共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中,加大銜接和匹配力度,提升關鍵性要素的互通互聯,基于市級層面,通過斷鏈、建鏈、強鏈、延鏈等方式建設至少4個以上的戰略性新興產業聯盟[6]。其中包括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產業聯盟(長沙、岳陽、常德、益陽),高端裝備制造、工業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產業聯盟(長沙、株洲、湘潭、衡陽),節能環保、文化產業、旅游產業聯盟(長沙、常德、衡陽、婁底),“一帶一路”關聯性產業聯盟(長沙、株洲、岳陽),進出口貿易及保稅經濟聯盟(長沙、湘潭、岳陽)。在市級合作的框架下進一步推進產學研合作、服務共享、平臺共建、人才交流、合作研發、技術攻關、企業聯盟,建立多元的科研機構。
環長株潭城市群城鎮化與產業之間的發展存在不協調的問題,為了城市群更好的發展,處理好城鎮化與產業之間的關系是首要任務。因此,城市群以后的發展中要不斷的提升城鎮化和產業結構兩個系統協同發展程度。
[1] 鐘榮丙.戰略性新興產業協同創新的組織模式研究——基于長株潭城市群的實證分析[J].改革與戰略,2013(2):114-118.
[2] 吳紹波,顧 新.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生態系統協同創新的治理模式選擇研究[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4(1):13-21.
[3] 鄭小碧,陸立軍.城市群與協同型市場產業網絡的協動機理研究——以浙中城市群與“義烏商圈”協動發展為例[J].經濟地理,2012(2):71-76.
[4] 初釗鵬.環首都經濟圈一體化協調發展的區域管治研究[J].經濟地理,2013(5):8-14.
[5] 王書華.京津冀城市群發展趨勢與協同創新格局[J].中國科技論壇,2015(11):78-81.
[6] 張勁文.首都經濟圈跨區域產業協同創新的模式與路徑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3(8):94-98,104.
ResearchonthecoordinationdevelopmentofthenewurbanizationandindustryintheringofChangsha-Zhuzhou-Xiangtanurbanagglomeration★
WangXiaohua1,2NingQimeng1
(1.HunanCityUniversity,Yiyang413000,China; 2.HunanUniversity,Changsha410000,China)
In the 2010 year—2014 yea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of the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mong industries, the problem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gglomeration and urban production are obtained.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uch as urban agglomeration industry synergy innovation, urban agglomeration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y linkage development, so as to promote the benign interactiv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group of Changsha-Zhuzhou-Xiangtan urban agglomeration.
new urbanization, urban integration, synergy
2017-06-05★:湖南省教育廳課題“長株潭城市群空間規劃對區域一體化的作用機理研究”(編號:15C0246)
王曉華(1971- ),男,工程師,在讀博士
TU98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