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曉 軍
(山西省運城市建筑市場監察隊,山西 運城 044000)
綠色新政下中國綠色經濟發展的相關問題研究
董 曉 軍
(山西省運城市建筑市場監察隊,山西 運城 044000)
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現狀,闡述了中國發展綠色經濟的制約因素,并從開發新能源、建設發展生態產業、推進傳統產業生態化等方面,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以此促進我國綠色經濟的發展。
綠色新政,綠色經濟發展,新能源
綠色發展將“美麗中國”作為發展目標。我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終目標是建成“美麗中國”,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提出綠色發展是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手段,由此可以看出,綠色發展的最終目標也是為了實現“美麗中國”。綠色發展促使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從而形成綠色經濟。綠色經濟又能夠帶動綠色政治、綠色社會以及綠色文化的發展,并最終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實現百姓之美。在實施綠色發展方式時,穩定持續的經濟發展、美麗的生態環境、安定的社會以及幸福的生活都是最終的發展目標,這些也正是“美麗中國”的內涵。所以,綠色發展是通往“美麗中國”的現實路徑,“美麗中國”是綠色發展的最終目標。
1.1 中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生態壓力的呈現
建設美麗中國,體現了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順應了人民群眾盼環保、要生態的社會發展趨勢。中國自然資源人均占有量少,相對稀缺。自然資源質量參差不齊,地理條件復雜,開采成本高。在工業化過程中,出現了自然資源開發強度大、自然資源利用率不高、生態環境破壞比較嚴重、自然資源后續儲備嚴重不足等問題。隨著我們國家工業化發展水平的不斷加快,對于環境的污染與破壞日漸嚴重,不斷有新發現的污染問題日益突顯,重特大環境事件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例如,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中國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超過世界人均值。
當代中國面臨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問題、環境保護與社會穩定問題等多重社會矛盾交織,主要是工業污染物排放量高于環境自凈能力(例如霧霾),農業水質土質污染加重(例如農產品有害物殘存量超標),水土流失與荒漠化等問題日漸顯現。我國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影響百姓民生、關乎社會穩定、制約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
1.2 綠色發展理念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新常態的生態要求
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常態的特點是“三期疊加”。在增速換檔期,中國需要更多的資源和能源,原有的低效粗放式的生產不可持續,綠色發展成為唯一選擇;在轉型陣痛期,中國需要克服生態破壞所導致的社會不穩定、群眾對政府的不滿,公眾不僅要有發展,還渴望藍天白云;在改革改建期,中國進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階段,產業升級大力發展服務業,成為綠色發展的核心內容。“三期疊加”之后,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從生態上取得突破。
當前,我國綠色發展的社會氛圍正逐步形成。我國也有很多志愿者加入到環保事業中去,而且在全世界范圍內形成環保網絡體系網,不斷為環保事業做出貢獻;公眾已經開始自救,環境污染不僅僅是政府的責任,公眾也是導致生態危機的重要源頭,過綠色生活,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落實綠色理念,才能形成生態治理共治的局面;對于企業來說,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綠色發展既是對企業的要求,也是企業發展的全新機遇,適者生存。
1)發展綠色技術,開發新能源,實現綠色發展。綠色技術與綠色能源是均衡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鍵,也是我國建設綠色循環經濟和發展綠色環保產業的重要保障。因此,政府應制定政策鼓勵綠色技術的研發。政府還可為企業與科研機構搭建橋梁,使之形成產、學、研一體的綠色技術開發中心,快速實現綠色技術的現實應用,促進綠色經濟發展。另外,還應當積極調整現有的能源結構,加大新能源在資源中的占比。新能源具有綠色環保的優勢,是我國經濟社會走向可持續發展道路的重要支撐,因此,加大對新能源生產應用技術的開發,重視風能、太陽能的轉化利用技術,降低高耗能資源的使用,是實現“美麗中國”的必然選擇。
2)發展綠色循環經濟。發展綠色循環經濟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所以首先要制定綠色循環經濟的發展戰略,進行全局性的工作部署,并制定綠色循環經濟的實現步驟,這樣我國的綠色循環經濟才能有計劃地推進,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具體實施方面,可以充分發揮政府和企業的采購能力,在政府采購中可優先采購綠色產品,對于選擇采購綠色產品的企業可給予一定的補貼獎勵,而不斷增長的綠色產品需求又能促進更多企業研發綠色產品,形成良性循環,減少了社會生產對環境的污染,也促進了綠色經濟的發展。完善有關綠色發展的法律政策。我國目前在環保節能方面的法律仍存在空白之處,應在梳理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填補空白,制定新的促進綠色發展的法律法規。此外,針對存在沖突與矛盾的法律法規,及時進行刪改,提升法律的適用性,使之能夠得到真正落實。另外,我國需要完善監督問責機制,加大對環境污染等問題的問責力度,督促地方政府和企業關注環保問題,走綠色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3)建設發展生態產業。要在全國范圍內形成生態發展產業鏈,積極推進對環境有利的產業,堅持綠色發展之路,建設生態文明發展經濟;不斷提升廣大人民群眾開展綠色生活和消費方式,積極鼓勵并倡導綠色節約,低碳文明的生存模式,在生活細節處融入綠色理念;培養整個社會的綠色生態發展觀念,建立生態道德前提下,使得社會生態文明成為主流價值觀。
4)推進傳統產業生態化。想要真正實現節能環保就要不斷運用新技術、新方法改變對傳統產業的管理方式,尊重自然發展規律,維護生態系統正常運轉,開展大量的生態保護和環境修復建設,實現技術升級,不斷把節能與減排要點相互融合,實現工程整治與綠化工作操作模式;不斷構建并完成產業鏈條清晰,多種方式共同參與的完整生態文明發展體制,促進快速形成可以與生態文明發展相求相一致的管理體制和格局,在改革上取得新突破。
5)制定循環型公共機構評價標準。不斷制定并完善符合大眾要求的公共機構評價體系,不斷引導和幫助廣大群眾實現節水、節能的發展建設。尤其是在大型市政公益性建筑內部,應該完全遵守房建標準要求內容,實現綠色標準建設體系,不斷推廣和普遍運用新技術、新材料。另外,還要不斷優化城市交通建設系統,實現不同交通體系之間達到無縫鏈接的目的,鼓勵廣大公民實現綠色出行;不斷回收和利用建筑垃圾,用在可以加工并重復利用的工程之中,政府相關部門應該鼓勵并引導施工單位投入使用一定比例的建筑垃圾再生產品。對于產業園區和企業提供廢棄物管理、回收、再生加工和循環利用的整體解決方案,與居民社區和醫院、學校等公共機構開展生活垃圾資源化、無害化處理合作,保證垃圾得到有效的回收利用。
要想通過綠色發展實現“美麗中國”的建設目標,還需要構建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擴大我國社保的覆蓋面,讓更多民眾享受綠色發展的成果。面對社保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要致力于縮小地區間、城鄉間的差異,為全體人民提供生活保障,最終實現綠色福利共享,這也是“美麗中國”中百姓之美的重要建設內容。
[1] 陳家剛.危機與未來——福山中國講演錄[M].北京:中國編譯出版社,2012:5.
[2] 劉 毅,孫秀艷.綠色發展,走向生態文明新時代——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述評[N].人民日報,2016-02-16(1).
[3] 蕾切爾·卡遜.寂靜的春天[M].呂瑞蘭,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扉頁.
OnrelatedproblemsingreeneconomicdevelopmentinChinabasedongreenpolicy
DongXiaojun
(ShanxiYunchengInspectionBrigadeinArchitecturalMarket,Yuncheng044000,China)
Combining with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he paper illustrates the limited factors for the green economy for China, and points out the respective solutions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nergy,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industry, and promotion of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ecology, so as to enhanc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reen economy in China.
green policy, development of green economy, new energy and resources
1009-6825(2017)23-0187-02
2017-06-05
董曉軍(1976- ),男,經濟師
X22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