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喜雲
寧夏隆德縣水利改革的主要作法及成效淺析
張喜雲
(寧夏隆德縣水務局,寧夏 隆德 756300)
為解決水利工程產權不明、管護經費難落實、管理模式單一、職能履行難、多龍管水的突出問題,隆德縣摸索出一條新路子,取得了成效,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推進了全縣水務一體化、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
隆德縣;水利改革;作法;成效
隆德縣位于六盤山西麓,累計建成小型水庫39座,淤地壩111座,引水工程2處,揚水泵站19座,機井11眼,配套灌區9.7萬畝,治理河道60.95km,農村供水工程42處。
由于多年形成的“建、管、養、用”脫節,產權不清、管理職責不明、管護經費落實不到位,嚴重影響到水利工程的安全運行和效益的最大發揮,成為制約水利可持續發展的瓶頸,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我縣緊抓“全國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縣、全國深化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縣、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試點縣”的機遇,以提高農業用水效益和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核心,著力破解工程四址不清,產權不明,管護責任落實難;運行管護經費落實難;管理模式單一,管者不用、用者不管,工程效益發揮難;基層水利服務機構職能履行難;灌水靠估,收費按畝,科學管理難;多龍管水,涉水事務統一管理難的“六難”問題。
隆德縣水利改革工作,建立了“政府主導、水務部門牽頭、職能部門及鄉鎮全力配合、群眾積極參與”的改革工作機制,從頂層設計、組織領導、責任分工、資金保障、推進時限、技術線路等方面入手,采取水管體制改革、產權制度改革和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同步協調推進的辦法,有力的保障改革的完成。
在水利改革建設中,積極推廣“參與式”管理模式,聘請水管單位、協會和用水合作組織為監督員,參與工程建設,落實管理單位和受益區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管理權,讓工程管理單位和受益區群眾參與工程的規劃、質量監督、工程驗收和運行管理制度的制定,確保工程建設的合理性、實用性和運行管理的可操作性。
水利改革情況復雜、任務艱巨,為使改革順利推進,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利用召開會議、粘貼標語、發放宣傳資料以及電視臺、報刊、雜志等各類媒體廣泛宣傳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工作的重要意義,進一步統一了廣大干部群眾的思想認識,調動了社會各界參與改革的積極性。為改革營造了良好氛圍。
針對農村小型水利工程權屬交叉混淆、產權不明的問題,按照“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將工程所有權、管理權、使用權、水權和土地權“五權”剝離,分別進行確權劃界、明晰產權。39座小型水庫、111座淤地壩、2處引水工程和灌區干渠定性為公益性水利工程;將19處泵站、42處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1眼機井和灌區支斗渠定性為準公益性水利工程,并頒發所有權證、使用權證、管理權證各273本。做到產權明晰、四址清楚。為界定管理權、明確使用權、搞活經營權、落實管護責任和經費奠定了堅實基礎。首次將沙塘、神林灌區的水權分配到農民用水者協會和用水合作組織,頒發水權證19本。
把水利改革和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有機結合,以“布局合理、管理規范、運行高效、服務優質”為目標,完善“縣站+鄉站+村級管理”三級運行管護體制。實現了專人負責、專人管理、專人維修。探索“水管單位+農民用水者協會+用水小組+用水戶”和“水管單位+土地流轉經營戶”的管理模式。即水務局設5個職能站室,負責全縣各類工程運行管理指導、督查工作;6個中心站和8個基層水管所,負責本轄區水利設施、設備的檢查、維修、養護及日常運行管理工作;每村設1名村級管理員,負責本村內涉水事務協調管理;農民用水協會和用水合作組織,負責轄區內灌溉管理、工程管護、水費征收、維修和管護工作。
一是將公益性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每年安排200萬元用于工程維修養護,有效緩解了管理經費不足的突出問題;二是整合資金對基層水管單位辦公場所和職工宿舍進行了維修、翻建,改善了基層水管單位辦公環境;三是建設沙塘、聯財和溫堡三處農村供水服務大廳,公開辦事程序、辦結時限、服務紀律、監督投訴電話,做到接報迅速、維修快捷、限時服務,方便群眾;四是結合山洪災害防治工作,安裝水雨情自動測報、遠程視頻監視、大屏幕顯示等設施,為基層水管單位開通了網絡,實現了基層水管單位網絡全覆蓋;五是加強灌區水資源信息化管理平臺建設,實時、準確監測用水量、用電量、土壤墑情、用戶信息、種植情況等各項信息,實現適時適量、科學高效管理。
一是執行分類水價制度。在項目區內按糧食作物、一般經濟作物、高附加值經濟作物和設施農業三種類型實行差別化水價,即:糧食作物終端水價0.31元/m3,一般經濟作物終端水價0.408元/m3,高附加值經濟作物和設施農業終端水價0.687元/m3。執行差別化水價,既不給群眾帶來經濟壓力,又提高了水費收入,促進了工程的良性運轉。
二是實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以灌溉定額核定的水量作為基礎,對超定額用水量,實行累進加價制度。用水量小于或等于基礎水量時按確定的供水價格收取;用水量超額基礎水量的10%~20%時,按15%加價收取;用水量超額基礎水量的20%~30%時,按30%加價收取;用水量超額基礎水量的30%時,按50%加價收取;這樣不僅節約了水資源又提高了水費收繳率。
三是規范水費征收、使用和管理。實行計量收費,抄表到戶,開具稅務局印制的專用發票。水費采取收支兩條線管,建立民主決策制度和公示制度,接受用水戶和社會的監督。縣發改局、財政局、審計局對水費收繳、使用和管理情況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督查,使水費的收繳、使用、管理走向規范化、標準化的道路。
四是實行節水補貼和獎勵機制。建立健全農業用水精準補貼機制和節水獎勵機制,對節水突出的用水單位和個人進行表彰獎勵,對工作突出的水管單位進行經費補貼。
通過改革,理順了管水與用水、單位與協會、協會與農戶“三個關系”,解決了管理中的“六個”突出問題,提高管理效能,促進水務一體化進程,為深化水利改革積累了經驗,探索了新路子。
通過對全縣水利工程確權劃界,明確了工程管理和保護范圍,做到四址清楚、產權明晰、責任明確,把管護責任落實到最基層,實現專人負責、專人管理、專人維修,解決了管理力量不夠的問題。
出臺了水價調整政策,農村人飲工程推行基本水價和計量水價相結合的兩部制水價制度,農業灌溉供水實行定額管理,超定額用水實行累進加價制度,農業灌溉、農村飲水安全等水價實現了按成本收費,以及將公益性水利工程運行管理經費納入縣級財政,解決了管理經費不足的問題。
按照有利于工程管護、有利于工程發揮效益的原則,采取承包、租賃和委托管理等多種方式,將沙塘等5處灌區委托給土地流轉經營者管理;永豐等13個揚水站和前河等6座庫壩承包給私人經營者管理;15座小(Ⅱ)型水庫、110座淤地壩、6個小型灌區移交給村集體和用水合作組織管理,解決了水管單位管的太多太死和管者不用、用者不管的問題。降低了運營管理成本,提高了管護效率,解決了最后一公里管理不暢的問題。
對沙塘水利站、桃山引水管理站等7個基層站所辦公用房和職工宿舍進行了維修,增設現代辦公設備;開通14個基層水管單位網絡;新建了聯財水利工作站;改造提升了沙塘水利工作站;建成農村供水工程服務大廳3處和2處信息化中心,基層水管陣地的建設有效改善了職工工作和生活條件,水務職工服務群眾、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熱情和能力顯著增強,解決了管護陣地建設不到位的問題。
以信息化、自動化和遠程動態控制用水量和智能計量為手段,實現了工程管理的自動化。建成沙塘和聯財信息化中心,建立了農業灌溉供水綜合管理、智能預售水管理、遠程智能計量監測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水情控制等工程管理的自動化系統,達到信息化、實時化、精準化管理目標,解決了管理效率不高的問題。
通過改革,全縣涉水事務全部由水務部門管理,實現了全縣水務和水資源統一管理,為今后推進涉水水務一體化、城鄉供水一體化、工程供水網絡化打下了基礎,解決了多龍管水管不好的問題。
隆德縣水利改革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和作法,得到了自治區及國家水利部的認可,為寧夏全區水利改革工作探索出一條新路子,起到示范引導作用。今后應完善各項制度,加強管理人員的學習培訓,推進自動化控制管理建設,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和服務水平,創新體制,健全機制,積極探索水利改革新途徑和新模式。
[1]王彥軍.寧夏隆德縣發展節水灌溉農業的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J].水土保持運用技術,2013(04):20-22.
[2]黃萬吉.淺談隆德縣發展高效節水灌溉農業灌溉現狀及對策[J].水利建設與管理,2011,31(11):85-86.
[3]路明.寧夏隆德縣節水灌溉取得的成效及制約因素[J].北京農業,2013(27):189.
[4]柳林堂.寧夏隆德縣實現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新突破[J].北京農業,2015(25).
[5]李映華.淺談隆德水利改革試點縣建設成就[J].農技服務,2016, 33(16).
[6]臺波.莊浪縣水利改革試點工作淺析[J].水電與抽水蓄能,2015(18): 17-18.
[7]徐海平.莊浪縣水利管理與改革做法[J].發展,2014(06):34-34.
[8]馬文輝.莊浪縣基層水利服務機構建設及農村水價改革情況探討[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5(15):104-105.
[9]李晶,王曉娟,陳金木.湖南省加快水利改革試點的經驗和啟示[J].水利發展研究,2016,16(01):8-12.
[10]宋鵬.淺析河北省平泉縣水利改革的舉措[J].北京農業,2011(15): 52-53.
[11]陳建.永嘉縣水利改革發展試點工作淺析[J].內蒙古水利,2013(02): 180-182.
TV9
B
1008-1305(2017)05-0043-02
10.3969/j.issn.1008-1305.2017.05.015
2017-03-20
張喜雲(1979年—),女,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