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芝,陸 平,閆繼棟
(1.濟寧市泗河管理處,山東 濟寧 272100;2.嘉祥縣大張樓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 嘉祥 272403;3.濟寧市洙趙新河管理處,山東 濟寧 272100)
濟寧泗河綜合開發的幾點建議
張長芝1,陸 平2,閆繼棟3
(1.濟寧市泗河管理處,山東 濟寧 272100;2.嘉祥縣大張樓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山東 嘉祥 272403;3.濟寧市洙趙新河管理處,山東 濟寧 272100)
分析了泗河綜合開發的必要性,從統籌防洪、水環境、水資源利用、文化旅游等幾方面提出開發建議。
濟寧市;泗河流域;綜合開發;建議
泗河是山東省15條大中型河道之一,發源于新泰市太平頂山西,全長159.0 km,流域面積為2 357 km2,流經泗水、曲阜、兗州、鄒城微山、濟寧高新區、濟寧太白湖新區,于濟寧太白湖新區的石橋鎮新閘村入南陽湖。
1.1 提高防洪能力,加大雨洪資源利用
泗河是山洪河道,河道比降上陡下緩,彎曲多變,河道比降1/1 000~1/4 500,泗河下游8.0 km在1992年治理完成后,經過十幾年的運行,湖口淤積較為嚴重;加之沿河各煤礦河下采煤,造成河道堤防沉陷;部分河段仍然存在堤身單薄、防洪標準偏低等問題;上游河段堤防不連續,甚至無堤防,堤防筑堤土質混雜,砂堤砂基段較多,堤防透水性極強,這些都會導致雨季時出現不同程度的澇災,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泗河的防汛保障任務艱巨。泗河綜合開發將全面提升泗河的防洪減災能力,確保泗河防洪安全。
泗河流域水資源特別是雨洪資源常年較為充沛,年均徑流量4.4億m3,但由于沒有系統完備的配套設施,一直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泗河綜合開發將最大限度地開發利用寶貴的雨洪資源,為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安全可靠的戰略資源保障,實現地區水安全。
1.2 改善生態環境,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河道水污染問題已經成為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瓶頸,污水不斷增多,但污水回收處理體系卻仍然不健全,水質不斷惡化,雨污混流現象嚴重,這些都嚴重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城市里大量的工業用水和居民生活用水未經處理直接排入河道,超過了河水本來的納污能力,使河水基本喪失自凈能力。泗河綜合開發可以從根本上改善河道及其兩岸環境現狀,提高沿河區域的生態抵抗能力和恢復能力,岸坡的綠化可以美化人們的居住環境,凈化空氣,提高沿岸群眾居住的幸福指數。
1.3 進一步推動沿河區域經濟發展
泗河流域內集聚了豐富的經濟、文化、生態資源,一直是濟寧市經濟發展最具實力和活力的區域。2013年泗河流域生產總值為2 380.68億元,地方財政收入175.28億元,分別占濟寧市的68%和58%,在濟寧市經濟發展大格局中舉足輕重。2014年,省《西部經濟隆起帶發展規劃》明確提出把“泗河生態河道治理工程”列入生態建設重點工程。通過泗河綜合開發,可以改善和提升沿河區域生態環境,為人民群眾提供宜居宜游的生活休閑場所,實現供給側結構改革,更好地走出工業化、城鎮化“兩化并進”的路子,進一步提升濟寧城鎮化發展水平和地方經濟實力。
1.4 發掘沿河文化遺存,打造文化旅游長廊
泗河是濟寧的母親河,是儒家文化發源地,泗河流域風景名勝眾多,既有歷史文化名人孔、孟、顏、曾、子思五大圣人以及墨子、仲子等眾多先賢,又有歷史悠久的金口壩,還有結合塌陷治理的鄒魯濕地公園等,兩岸文化底蘊深厚。實施泗河綜合開發,有利于挖掘其豐富的文化積淀,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構建起沿河文化旅游長廊,向世人展示泗河文化魅力。
2.1 突出防洪、生態功能,構建安全生態河道
1)全面提高泗河防洪標準。泗河從曲阜防山鎮韓家鋪以上基本沒有堤防,韓家鋪以下堤防堤身單薄,土質差,大部分為土包砂,入湖口淤積,阻水嚴重。同時,泗河因違規采砂、地下采煤導致河道流勢改變、土地塌陷、堤防沉陷,河道存在諸多安全隱患。因此,泗河治理應在確保沿岸引水、排水涵洞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干流整體的防洪標準,使干流的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
2)保持泗河干流的良好水質。泗河流域降雨年內分配不均勻,加之閘壩工程層層攔蓄,其下游段河道非汛期流量較小、水質較差,大部分中小型河道未全面進行治理,污染嚴重,極大地影響水質。因此,在泗河綜合開發中,應嚴格管理好污染源,確保泗河入湖口段達到Ⅲ類水質標準,努力改善河道水環境,使泗河成為名符其實的生態河道。
3)充分利用好泗河雨洪資源。泗河年均水資源量4.4億m3,而水庫蓄水總量僅約1.5億m3。除了面上的小型蓄水設施外,整個流域的水資源利用量并不高。為此,應根據泗河水資源總量合理規劃配置,在山丘間搞好水土保持,多建閘、塘壩、小型蓄水工程,充分攔蓄雨洪資源,做好大中型水庫及河道的水量調配工作,使泗河水資源發揮更大的效益。
2.2 合理規劃道路,構建暢通快捷路網
1)路網規劃建設與河道開發同步進行。規劃道路參照二級公路設計標準,按照標準斷面、城鎮段、塌陷區段和上游段4類道路斷面劃分,標準斷面為堤路結合,城鎮段考慮泗水縣城濱水段和兗州城區濱水段現狀,結合具體情況設計斷面,塌陷區段考慮未來旅游交通需求,規劃雙向四車道,與堤頂構成雙向四車道的復合特色道路,泗河上游段,沿河兩岸與堤岸同一高程,結合自然地貌植被靈活處置,以服務旅游項目為主,兼顧沿線村鎮發展。
2)道路建設緊扣河道實際。在沿河道路規劃設計過程中,一是應具備防洪功能。使其達到50年一遇的防洪標準。二是應具備旅游交通功能,結合沿泗河旗艦項目布局,為旅游交通服務。三是應具備景觀功能,提升沿河景觀環境,塑造高品質的出行環境。四是應具備區域交通功能,在修建特色道路時,系統考慮區域交通通道,滿足過境交通功能。
3)堅持暢通、快捷的標準。充分考慮道路的線位、線形、半徑問題,做到與河堤協調、一致、美觀。前期重點加強道路、橋梁工程建設,打造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現代化交通網絡,進一步提升泗河流域生態觀光旅游帶形象。
2.3 系統開發理念,構建文化生態旅游
1)深入挖掘、系統整理泗河文化和生態資源。加強泗水、曲阜、兗州、鄒城、任城、微山等沿河縣(市、區)的人文和生態資源,并進行統化和深層次的研究,創意策劃綜合業態產品,不僅體現水利、交通、生態等功能,也充分體現旅游功能,建設成為多業態匯集的生態旅游帶,為市民服務的同時,也為游客服務,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機制。在此基礎上,結合經濟社會的中長遠規劃,加強社會情況調查了解市場需求,充分掌握周邊地區的旅游開發情況,在此基礎上取長補短,準確定位泗河旅游標準,體現泗河的特色。
2)開發拓展特色產品。借鑒外地河流沿岸開發,重視綠化帶、景觀帶建設,泗河開發不僅要考慮地域文化特色,還要結合儒家文化等傳統文化,開發系列特色產品,建設成為獨具特色的多業態相融合的生態旅游綜合體。
3)加強區域協作和市場營銷。泗河生態旅游帶建成后,不僅串連泗河沿線景區景點,還要加強與周邊一些有影響力的景區協作聯合,保持互動式發展、區域協調發展。同時,科學制訂營銷計劃,創新營銷手段,提升泗河的對外影響力,積極開拓省內外、國內外旅游消費市場。
(責任編輯崔春梅)
TV85
B
1009-6159(2017)-05-0015-02
2017-02-22
張長芝(1974—),女,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