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麗,王 磊,白敬皎
(寧津縣水務局,山東 寧津 253400)
寧津縣前艾灌區節水配套改造淺析
劉麗麗,王 磊,白敬皎
(寧津縣水務局,山東 寧津 253400)
介紹了寧津縣前艾灌區節水配套設施現狀,闡述了前艾灌區改造的必要性,并提出相應的治理措施,分析了改造后的綜合效益。
寧津縣;前艾灌區;灌區改造;節水配套
寧津縣前艾灌區涉及柴胡店鎮、杜集鎮等6個鄉鎮,433個行政村,總人口29.47萬,耕地面積2.65萬hm2。灌區自1977年竣工并投入使用以來,由于設計標準較低,經過多年運行,配套設施老化退化,損壞滲漏非常嚴重,多數鄉鎮和村級提水站已報廢,提水能力降低,干支渠也多年未開挖疏浚,蓄水能力和排澇行洪能力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目前,灌區現狀灌溉面積1.6萬hm2,灌溉水利用系數僅為0.45,工程效益逐年下降,內澇加劇,嚴重制約了灌區內國民經濟的發展,亟待進行節水配套改造。
1.1 減少輸水損失,增加輸水能力
前艾灌區節水改造工程的實施,能有效地利用黃河水資源,減少輸水損失,提高農作物灌溉保證率,恢復和改善灌溉面積,使作物實現適時灌溉,提高灌區產量和質量,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
1.2 緩解灌區用水供需矛盾
寧津縣位于引黃下游,黃河水是其主要的客水資源,而由于寧津前艾灌區工程配套不完善,管理跟不上,常常大水漫灌,渠系水利用系數較低,水量損失嚴重。隨著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工農業用水逐年增加,而黃河水資源越來越緊缺,急需對灌區工農業用水進行定量分配,大力發展節水型灌溉,合理設置攔蓄工程,緩解整個灌區的供需矛盾。
1.3 提高干支渠及渠系建筑物的運行能力
據統計,寧津縣前艾灌區設計共有干支渠609.05 km,經過多年運行和城鎮化建設,實有支渠480.05 km,多為鄉鎮支渠和村級渠道,完好率僅為20%。
前艾灌區原設計主要渠系建筑物共有941座,其中干渠建筑物201座、支渠建筑物740座。目前實有干渠建筑物186座、支渠建筑物687座。這些建筑經過多年的運行,工程老化、退化嚴重,影響著防洪除澇功能的正常發揮。多數村級提水泵站已損毀,無法使用。涵閘有20座,完好的僅有11座。而大多數存在設備和金屬設備老化、混凝土碳化、剝落和鋼筋銹蝕等問題。
1.4 改善灌區農業生產條件,增加灌區抗災能力
通過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實施渠道護砌、開挖疏浚工程,完善配套建筑物,可以大大改善項目區作物灌溉和農業生產條件,增強農業抗御旱災能力。項目建成后,灌區灌溉水利用系數將大幅度提高,降低了灌溉用水量,減少了地表水引用量。
2.1 改造原則
前艾灌區節水配套改造工程以不影響灌區干支渠沿線建筑物的使用和盡量減少新征占地為原則。一是以現有排水工程為基礎,通過改造達到設計標準,盡量節省工程投資。二是配套改造以節水灌溉為主,統籌考慮灌區社會、經濟、環境效益。三是健全建后管理體制,完善工程灌區管理設施,充分發揮工程效益。
2.2 工程等級劃分
依據 《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洪水標準》和《灌溉與排水工程設計規范》,根據灌區面積,確定前艾灌區工程規模為中型,工程等別為Ⅲ等,主要建筑物級別為3級,次要建筑物級別為4級。
2.3 主要工程內容
工程總投資1 550.28萬元,對銀家干渠段、青積務干渠段進行開挖疏浚,對后艾三條支渠0.29 km和王紙支渠0.27 km進行生態護砌,以及建筑物配套和泵站改建。
3.1 社會效益
項目實施后,隨著溝渠蓄水量的增加,將改善灌區自然環境,同時對于灌區內苗木種植和增加綠化面積提供水源保證;有助于完善防洪除澇體系,調整種植結構,加大經濟作物種植面積。
3.2 經濟效益
項目建成后,隨著田間工程的配套,群眾投入的積極性提高,農業措施隨之改善,如平整土地,增施有機化肥,進行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使中低產田變為穩產、高產、高效農田。新增和恢復灌溉面積3 333.33 hm2,根據項目區作物產量分析,經濟作物單位面積增產效益每畝以100元計,則年新增產值達到3 422.9萬元。
3.3 生態環境效益
項目建成后,能夠有效改善灌區生態環境,涵養地下水源,凈化空氣和土壤,減弱噪音,有利于生物多樣性和生物資源豐富度的增加,促進農業生態環境協調發展,使灌區內生態系統進入良性循環。
(責任編輯趙其芬)
S274
B
1009-6159(2017)-05-0060-01
2016-12-27
劉麗麗(1987—),女,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