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保華
(四川大學規劃建設處,四川成都 610065)
淺析高?!半p一流”建設背景下的校園慢行交通系統建設
關保華
(四川大學規劃建設處,四川成都 610065)
隨著國務院印發《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拉開了新一輪的高等學校教育體制改革和建設的大幕。一流的大學和一流的學科需要一流的體制和一流師資隊伍等進行建設,但雙一流的建設目標離不開一流的校園環境作為支撐。文章通過探討慢行交通體系在高校校園建設和管理中的適用原則,分析高校內部與外部的交通出行需求,探索解決機動車停車問題,研究校園交通規律性和慢行交通的適用性,謀求一條建設安全、低碳且富有文化內涵的高校校園環境的道路。
大學; 雙一流建設; 慢行交通; 基本建設
自20世紀90年代,國家在高等教育方面陸續啟動了廣為人知的“985工程”和“211工程”,為我國過去二十多年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奠定了堅強的教育科技基礎,為社會發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轉型的新常態,特別是中央提出的“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及為“兩個一百年”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目標實現提供支撐,國家提出了“堅持以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為核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導向,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雙一流”大學戰略的提出,為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也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創新驅動和服務社會是“雙一流”大學的建設導向,各級部委與地方也都意識到“雙一流”大學將是未來中國經濟創新高速發展的動力基礎,隨后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支持。四川省委領導在慶祝四川大學建校120周年慶祝大會上提出“一個率先、四個瞄準”的明確要求,作出了全力支持省市校共建世界一流大學的“一個全面、四個支持”戰略部署。
相比“985工程”和“211工程”,“雙一流”建設更加注重制度建設和學科建設。高等學校的辦學基礎離不開優秀的師資隊伍,既要有進行一線教學的優秀教師,也要有能潛心攻關的科研團隊,既要師德優良,也要政治過硬;辦學目標必須明確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尖端人才,堅持以德樹人,培養有社會責任和創新精神的科技人才;在教育的基礎上,大學還要進行科學研究,在基礎學科、應用學科和社會學科全方面為社會經濟發展保駕護航;《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還明確強調,加強黨的領導、完善內部治理、服務社會、文化傳承、國際合作等也是“雙一流”大學建設的重要建設任務和改革任務。
總體方案提出的總體要求和建設改革任務為高校建設指明了制度層面和精神層面的發展方向和要求,而學校規劃、基建和后期保障等物質層面是支撐高?!半p一流”建設的重要基礎??茖W的校園規劃、完善的功能分區和優美的校園環境能夠保障高校的教學、科研工作順利開展,甚至會促進學校的發展以及體現學校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傳承。然而由于國家高校建設的歷史原因以及近幾年的合校并校,加之高等學校相對開放,不像中小學一樣完全封閉管理,我國高校的校園環境與國外高校的差距還很大。例如功能分區的不合理、交通組織混亂、校內外劃定不清、學校權屬的非學校功能未獨立劃分等問題,不僅制約學校的正常工作順利開展,甚至產生道路安全和治安問題。其中校園交通問題是普遍存在的問題,特別是處于市中心的高校校區。
校園交通出行分為內部交通和對外出行兩種類型。內部交通是校內各功能區域的聯系通道。高校校園是教學、工作、生活相對獨立的區域,內部具有自成體系的功能區劃和交通網絡,而且面臨大量學生的日常步行和自行車流量,屬于典型的慢行交通。對外出行主要是與城市功能聯系、教職工通勤和各校區出行,主要以公共交通和私家車作為出行方式。根據教育部規定,高校辦學基本條件師生比合格指標為1∶18,可見校內交通是以學生為主的內部慢行交通方式。由于我國高校校園面積較大且內部相對封閉,出入口均有保衛部門管理,高校校園在出行需求與交通管理上,都具有發展慢行交通的良好條件。
高校校園的交通出行基本功能是通達,基本需求是安全,在通達和安全的基礎上,還要具備交流休憩的附屬功能,同時在交通組織、靜態交通、道路設計、道路亮化和綠化上體現高校的人文精神與文化氛圍。交通組織離不開校園總體規劃確定的功能劃分,這也是分析交通需求與流量的基礎。
高校校園具備與城市整體服務相對獨立的功能劃分。不同辦學特色的高校具有不同的校園規劃和功能需求,以下主要以綜合性普通高等學校為研究對象進行普適性的研究。根據《普通高等學校建筑規劃面積指標》,每所高校均應具有教室、圖書館、實驗室實習場所及附屬用房、風雨操場、校行政用房、系行政用房、會堂、學生宿舍、學生食堂、教工住宅、教工宿舍、教工食堂、生活福利及其他附屬用房共十三項功能。根據交通功能需求可以劃分為教職工辦公區、師生教學科研區、住宿生活區和后勤附屬管理區。按照人員劃分為教職工、學生和后勤工作人員。同時,由于存在附屬小學、幼兒園和教工宿舍房改后校外人員、在建工地等情況,校園內部交通參與者還有大量校外人員。
(1)學生:學生的交通需求主要是宿舍、教室和食堂之間的聯系,不同的學科教室之間還有大量的出行需求。從時間上來看,宿舍與食堂的交通需求較為集中,不同的教室與實驗室之間較為分散。交通方式主要是步行和自行車,這就產生了大量自行車停車需求。
(2)教職工:教職工的交通需求主要是通勤的停車問題。任課教師的出行目的地是不同的教學樓,機關職工的出行目的地是行政辦公場所。兩者的停車需求是不同的,需要區別對待。
(3)后勤工作人員:后勤工作人員主要集中居住、工作在食堂等后勤單位,承擔學校的后勤保障和物業管理等任務,他們雖然流動性較低,但在工作中會產生食材進貨與餐廚垃圾運出等車流交通。而且由于食品安全保障的加強,食材進貨的交通流線需要保障衛生。
(4)其他校外人員:其他校外人員大多為臨時性、階段性和區域性的與高校校園產生關系,需要在滿足其正常進入校園需求的基礎上,加以引導控制。如學校附屬醫院需要與學校內部其他功能完全隔離,滿足醫院規劃選址的規定;附屬幼兒園和小學在早晨上學和下午放學時,會產生大量交通需求甚至堵塞正常交通,必須嚴格控制;校內家屬區因為房改等原因產生的外來人員的機動車交通,也需要加強區域控制管理。
高校既是封閉的校園環境,又是開放的學術家園。人行交通、非機動車交通與機動車交通通過不同類型校園人員的參與,在校園不同的區域和時段構成了校園的交通網絡。但是由于機動車數量的高速增加,校園環境已從過去特定區域或特定時間產生交通擁堵,到如今校園四處車滿為患;從過去的老校區才有的車輛擁堵,到現在某些投入使用10年左右的新校區也產生了校園擁堵現象。機動車的行駛與停放已經成了校園環境的負面因素。例如,四川大學2015年每天進出學校機動車達20 000多臺,過夜車輛從2003年每天平均273臺到2015年每天平均約3 200臺。同時,非機動車雖然在便捷性和安全性上優勢明顯,但是非機動車的停放、畢業學生的“僵尸”自行車等,同樣對校園環境產生負面影響。
因此,解決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停車困難,重新梳理與引導高校校園內交通參與者的出行方式,保障高校內部交通安全,賦予校園道路更多的人文屬性,這是在高?!半p一流”建設中的一流校園環境的基礎,也是全社會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高校范本。
(1)以慢行交通為主的校園交通:采用Parking+Riding(P+R)的通勤解決方案,規劃和改造地下、半地下停車場,停車場周邊設置自行車停靠站,采取公共自行車的方式達到目的地。停車場可集中規劃在學校周邊,也可以在停車需求較大的建筑周邊改造擴建地下停車場。甚至可以采用機動車全部入地或地上架空的形式實現完全的人車分流。在校園內部道路滿足消防的基礎上,減少機動車數量,嚴格控制校外機動車在特定區域和特定時段行駛。在校園總體規劃上,以人為本、以慢行交通為思想劃分不同功能分區和對外出入口。
(2)以公共自行車為主的管理模式:充分利用校園內遺棄的自行車進行環保改造,調動師生的循環利用積極性,打造具有高校自身文化特色的自行車管理系統,免費供學生與教職工使用;引進社會化的共享單車,保障校外人員參觀和訪問的便捷性,同時緩解校內專有自行車的壓力。高標準規劃自行車接駁站停車區域、自行車專用慢行道路系統,嚴格控制機動車以及大功率電動車的行駛路線。
(3)智慧校園下的指引標志系統:利用高科技手段打造智慧校園,對校內地圖指引在傳統指示牌基礎上,研發AR校園和VR校園,便于在校園內不同科研、教學、行政、后勤區域通勤交通。在道路建設過程中,也要充分考慮自行車的使用需求,降低道路縱坡,增加自行車的亮化燈帶等。
專業學科的差異導致高校校園也不盡相同,農林院校因為設有農場林場等試驗區域,校園占地較大、較偏遠;經濟類院校大多在城市的中心區域,且校園占地面積較小;綜合類院校往往由若干個校區組成,校區之間聯系緊密但空間距離較遠。因此,高校慢行交通系統建設也具有復雜性和多元性,但是基于高校的校園空間較為封閉,校園功能較為清晰,校園管理較為容易,高校的慢行交通系統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可以通過若干原則來進行指導。
以人為本要求以最廣泛的師生利益為出發點,協調不同人群的出行需求,既滿足學生在校園內安全便捷的出行要求,也滿足教職工駕車通勤的現實需求。
校園是一個整體,不同的功能構成了高校校園不同于企業園區和政府大院的整體系統。慢行系統需要與校園整體相結合,同時秉持開放大學的要求,面對社會各界,不僅內部機動車、非機動車和人行無縫對接,也要與社會公共交通有效對接,讓高校校園走得進、出得去。
大學校園的交通參與者有學生、教職工、后勤人員、周邊住戶和外來社會人員;交通參與形式有步行、自行車、電動車和機動車;交通組織方式有校園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甚至會有快速道路;靜態交通有自行車停車棚、露天機動車停車場、地下停車庫甚至有停車樓。在幾百到幾千畝的校園中,交通方式多元復雜,校園內部的交通管理需要以出行量(OD)調查為基礎,在校園總體規劃的指導下,充分尊重多元需求。
文化是大學的一個本質特征,高校的人文精神是文化的體現,是長期的辦學歷史中積淀與升華。高校的文化氛圍能夠讓人安心從事科研和學習。因此慢行系統的建設也需要在空間和物質層面體現校園的人文精神,營造校園文化氛圍。
高校的基本建設既要在百年樹人的時間尺度考慮可持續發展,也要在5~10年內具有動態與彈性調整。機動車數量增長的問題就是隨著社會經濟發展而帶來的,因此需要在校園規劃和基本建設過程中具有前瞻性和歷史責任感。不同時期面對不同的問題要敢于面對和解決。同時,不僅要尊重校園的生態和自然性,也要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采取節能、低碳、環保等方式保障校園空間的可持續發展。
我國是自行車大國,自行車慢行交通曾經是國民最主要的通勤方式。現在的慢行交通系統仍是以自行車等形式來緩解與改善機動車增長帶來的交通擁堵和停車困難等問題的一種綜合交通解決方式。在高校校園之外,也具有推廣與復制的必要性和可實施性,可以在小街區甚至居住區等更大尺度范圍緩解交通壓力和保障交通安全。
高等學校具有管理相對集中、內部功能較為明確等特點,不僅適合建設和推廣慢行交通系統,在更多的多規合一、智慧城市、綠色建筑、低碳區域、海綿城市、新型裝配式建筑等方面具有開展示范和推廣的基礎。
[1] 黃平, 郁朝鳴, 馬立, 等. 大學校園交通規劃與設計方法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為例[J]. 交通規劃, 2006(12): 15-18.
[2] 張先玲. 我國現代高校校園規劃總體布局的思考[J]. 四川建筑科學研究, 2008, 34(1): 170-172.
[3] 李寰. 最嚴停車令生效 川大拒變“停車場”[N]. 華西都市報, 2015-10-09.
[4] 國發〔2015〕64號 2015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S].
TU244.3
A
[定稿日期]2017-05-22
關保華(1961~),男,研究生,工程師。
《建筑用不銹鋼焊接管材》行業標準通過專家審查
由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清華大學主編的《建筑用不銹鋼焊接管材》(送審稿)審查會日前在北京舉行。會上,審查專家組認真聽取了編制組對該標準的內容介紹,并對該標準的內容進行了逐條討論。審查專家組認為,《建筑用不銹鋼焊接管材》(送審稿)內容全面、結構合理,該標準的發布將對不銹鋼焊接管材的工程應用具有指導意義。該標準技術內容科學合理、可操作性強,與現行相關標準相協調,達到國際水平。
據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副秘書長、建筑鋼結構分會會長黨保衛介紹,接到住房城鄉建設部授權編制《建筑用不銹鋼焊接管材》的任務后,協會在2015年5月~2015年12月進行了標準編制的前期調研,確定了工作計劃、分工、編制大綱。2016年6月30日,在編制工作第一次會議上,向相關單位發放了不銹鋼焊接管材產品調研表。2017年2月,《建筑用不銹鋼焊接管材》初稿形成,隨即向各參編單位征求意見。2017年7月9日,在第三次編制組會議上,根據部分企業、專家反饋的意見,編制組再次對《建筑用不銹鋼焊接管材》進行了修訂,在將《建筑用不銹鋼焊接管材》(修訂稿)上報到住房城鄉建設部建筑制品與構配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后,于2017年8月28日在住房城鄉建設部網站上廣泛征求意見。
據《建筑用不銹鋼焊接管材》主要起草人、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副院長韓林海介紹,2017年9月12日定稿會后,編制組向有關學協會、不銹鋼企業發出41份定向征求意見函,共收到38份回函,其中有22份提出了修改意見和建議。
《建筑用不銹鋼焊接管材》主要負責人之一、中國建筑金屬結構協會建筑鋼結構分會副會長胡育科認為,20多年來,不銹鋼行業在建設領域的應用與日俱增,特別是近10年,建筑市場對不銹鋼板材、管材的需求量年增長率達15%~20%,修訂標準滿足工程建設需要。《建筑用不銹鋼焊接管材》行業標準是在1995年11月27日由原建設部批準、1996年5月1日實施的《建筑裝飾用不銹鋼焊接管材》行業標準基礎上修訂的。在標準的修訂過程中,中國特鋼企業協會、中國建筑裝飾協會等單位給予了大力支持。
摘自《中國建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