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聰,宋鑫智
潘莊引黃灌區現代化示范建設初探
趙聰1,宋鑫智2
(1.德州市潘莊灌區管理局,山東德州251200;2.禹城市水務局,山東禹城251200)
分析了潘莊引黃灌區現代化示范建設的可行性,并提出了推進灌區水現代化示范建設的具體思路。
潘莊灌區;現代化示范;信息化
潘莊灌區位于山東省德州市西部,于1971年動工興建,1972年5月建成提閘引水,屬國家大型引黃灌區。潘莊灌區控制土地面積5 867 km2,設計灌溉面積33.33萬hm2,有效灌溉面積24.95萬hm2,承擔著向德州市齊河縣、禹城市、平原縣、德城區、武城縣、夏津縣、陵城區、寧津縣等8個縣(市、區)工農業生產和城鄉生活供水的任務,在保障灌區工農業生產、城鄉生活用水、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1.1 示范灌區建設必要性
潘莊引黃灌區作為重要的農業、水利基礎設施,在德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經過多年運行,灌區存在綜合效益較低、發展活力不強等問題。因此,潘莊灌區必須走現代灌區發展之路,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通過規劃和改造,拓展灌區功能,提高科技水平,創新管理機制,實現持續發展。
1.2 示范灌區建設條件
一是符合國家投資方向。水利建設是國家“十三五”投資重點,開展現代示范灌區建設,符合國家投資方向。二是具有較強的典型性。灌區作為國家大型引黃灌區,工程基礎較好,功能相對齊全,工程完好率在9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59。三是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潘莊灌區現在正在進行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建設,在建設過程中進行了不少探索,如成功建設了武莊、瓦王渡槽,尚廟閘等精品工程,進行示范建設有著良好的實踐基礎。
2.1 科學規劃,建設潘莊灌區總干渠水利風景區
潘莊灌區以把總干渠建設成為水利風景區為目標,開展水利風景區的規劃建設。規劃將趙莊閘、務頭閘、瓦王渡槽、武莊渡槽、崔莊閘、尚廟閘6座總干渠節點性建筑物建成水文化風景區,將安仁公路橋至武莊橋段2.2 km渠道作為堤防生態風景區進行試點建設;下一步,趙莊、務頭、崔莊3座節制閘與工程改造相結合,進行水文化風景區的建設,把總干渠打造成一條靚麗的水文化生態風景線。
2.2 立足長遠,全力打造精品工程
1)將灌區老舊建筑物全部更新改造,其中包括3座節制閘,24座生產橋,55座引水涵閘,7座穿涵。著力提升建筑物的更新改造設計標準,達到“建成一處水利工程,打造一處水文化景點”的總體要求。
2)將老舊襯砌更新改造。目前,總干渠尚有85 km為薄石板襯砌(按單岸計),計劃全部改造為預制混凝土板+復合土工膜襯砌,混凝土板尺寸為58 cm×48 cm×8 cm,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25,復合土工膜采用兩布一膜。
3)對趙莊閘以下至張官店橋段總干渠輸水渠全部進行護底,護底長度為63.1 km,結構形式為現澆混凝土+復合土工膜,混凝土護底厚度為10 cm,強度等級為C30。
4)打通總干渠堤防交通線,全程用混凝土公路貫通,路面寬度不小于4 m,厚度不小于20 cm,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30,沿線按一級公路標準埋設里程樁,在重要路口設立警示標志。
2.3 緊跟科技步伐,提升灌區信息化建設水平
潘莊灌區計劃在總干渠兩岸鋪設專線光纜,組建獨立的潘莊灌區信息化局域網,探索將計算機技術、自動控制技術、信息技術、系統工程技術應用于灌區管理,在局機關建立集信息采集、處理、決策、反饋、監控于一體的調度信息中心,保障灌區信息化工程建設和運行管理的順利進行。
2.4 強化水資源保護,打造綠色輸水長廊
按一級水源地的要求做好保護規劃,加強水質監管監測。加大宣傳和水政執法力度,在高速公路、國道、省道等與總干渠交匯處設立公益宣傳牌,宣揚灌區的水文化;在各引水口,規劃的瓦王渡槽、武莊渡槽等水利風景區建設水文化長廊,開展宣傳教育,定期更換宣傳內容,引導人們自覺遵守水法,樹立人水和諧的理念,將潘莊引黃總干渠打造成綠色輸水長廊。
2.5 加強人員培訓,提高干部職工綜合素質
創建現代化示范灌區對管理局干部職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管理局將加強干部職工的政治理論和業務知識的學習,提高職工職業道德的規范,重視職工實踐能力的鍛煉,嚴肅對機關管理人員的考評工作,實行競爭上崗、優化人員配置等措施,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為創建現代化示范灌區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潘莊灌區管理局將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按照現代化的要求對灌區進行系統規劃和改造,力求在未來幾年內初步建成全國現代化示范灌區,實現灌區水更清、渠更暢、景更美、業更旺、民更富。
(責任編輯 崔春梅)
S274
B
1009-6159(2017)-09-0015-02
2017-01-10
趙聰(1987—),女,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