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慶,嚴芳芳,周靜
菏澤市“十二五”區域用水總量監測分析
周慶,嚴芳芳,周靜
(菏澤市水文局,山東菏澤274000)
介紹了菏澤市水資源現狀以及“十二五”期間的水資源管理目標和區域用水總量監測工作開展情況,提出了做好區域用水總量監測工作的建議。
菏澤市;水資源監測;管理制度;水生態
區域用水總量監測工作是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重要基礎性工作,是核定各縣(區)用水總量和水功能區納污指標的重要依據。水資源開發利用、用水效率、水功能區限制納污三條水資源管理紅線的落實、監督和考核,要建立在對區域水資源的現狀、用水、排水數量和質量精細監測的基礎上。做好區域用水總量監測工作對保障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1 菏澤市水資源現狀
菏澤市位于山東省西南部,轄7縣2區及1個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168個鄉、鎮、辦事處。菏澤市多年平均降水量657.1 mm,降水年內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夏季,汛期降水占全年降水量的70.2%。降水年際變化較大,最大年均降水量1 054.0 mm,出現在1964年,最小年均降水量372.0 mm,出現在1988年,倍比為2.83。全市地表水資源量6.21億m3,地下水資源量16.7億m3,扣除重復計算量后,水資源總量20.6億m3,人均243 m3,只占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1/9,屬嚴重缺水地區。
1.2 河流水系
菏澤市除黃河灘區379 km2為黃河流域外,其余均為淮河流域。內河主要有洙趙新河、東魚河、萬福河、太行堤河、黃河故道5個水系,均流入南四湖。東北部鄆城新河下段出境后流入梁濟運河。菏澤市流域面積大于30 km2的內河河溝共199條,長3 157 km,平均河網密度0.26 km/km2。黃河多年平均流經菏澤市水量343.9億m3,是菏澤市乃至山東省的主要客水資源。現在已建成引黃閘9處和引黃灌區8處,設計引黃流量405 m3/s,引黃送水干線8條,設計輸水流量264 m3/s。
1.3 菏澤市“十二五”期間水資源管理目標
按照《山東省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建設實施方案》《山東省用水總量控制管理辦法》(省政府令第227號)等文件要求,擬定了菏澤市2011—2015年規劃期用水總量控制指標控制在24.75億m3以內(其中包括地表水1.94億m3,地下水12.75億m3,引黃9.31億m3,調引長江水0.75億m3),萬元國內生產總值取用水量下降到180 m3以下,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提高到75%以上,城市節水器具普及率提高到70%以上,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3。主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60%以上,城市主要供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90%以上,地下水漏斗區大幅度縮小,基本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水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1.4 水文監測站網設置情況
全市各類水文水資源監測站點達到617處,其中國家基本水文站7處,中小河流水文站20處,水位站14處,水文輔助站32處,區域水量監測站11處,雨量站183處,蒸發站10處,地下水觀測井167眼,墑情站54處,地表水水質站49處,地下水水質站34處,排污口35處,水土保持試驗站1處。基本建成布設合理、功能完善、設施先進的水文水資源監測網絡,為區域用水總量監測工作的開展奠定了強大的站網基礎。
2.1 水平衡區劃分及計算方法
水平衡區劃分以行政區劃為原則,共劃分為東明縣、單縣、定陶區、成武縣、巨野縣、牡丹區、曹縣、鄆城縣和鄄城縣9個水平衡區。通過對年度降水量、地表水蓄變量、地下水水位和出入境水量等水文要素的監測,分別采用水量平衡法、地下水位動態法、實測調查法等多種方法對全市各縣(區)年度用水總量進行了統計核算。通過對全市水功能區及入河排污口的水質監測,對區域水功能區水質達標情況、跨界斷面達標情況、預警情況、入河排污口達標情況及限制納污達標情況進行了全面的分析評價,并根據水質污染綜合指數和多年平均地表水資源量,計算出各縣(區)水體污染折合水量,進一步核算了下一年度地表水用水總量控制指標。
2.2 統計結果分析
通過對大量的監測資料的整理分析和統計匯總,“十二五”期間菏澤市年度平均用水總量為229 461萬m3,最大年用水量為2011年236 712萬m3,最小年用水量為2015年的219 911萬m3,每年度監測的用水總量都在制定的控制指標之內,基本符合用水實際情況,菏澤市各縣(區)“十二五”取用水總量統計結果見表1。各縣(區)中牡丹區用水量最大,占全市總用水量的15.5%,定陶區用水量最小,占全市總用水量的7.7%。

表1 菏澤市各縣(區)"十二五"取用水總量統計表萬m3
通過區域用水總量監測工作的開展,為全市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三條紅線”嚴管水資源和區域年度用水控制指標的制定提供了科學依據,有利于扎實推進全市水生態文明建設和節水型社會建設,對遏制用水浪費、保障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3.1 加強水文監測站網現代化建設
建設現代化的監測站網是做好區域用水總量監測工作的重要保障,要進一步做好《山東省水文監測工程建設管理辦法》的貫徹落實,不斷加快水文監測站網現代化建設步伐,提高自動化監測水平,拓展水文監測和資料收集范圍,加快地表水、地下水專用監測站網的建設。
3.2 加強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對委托觀測員和相關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確保資料收集和報告編制質量。同時,根據實際工作需要,引進或聘用一批專業技術人才,進一步加強滲透系數、給水度、含水層厚度等水文水資源有關參數的試驗研究,為區域用水總量監測工作的正常開展提供人才隊伍保障。
3.3 加強涉水資料的匯交和整理分析
加強各縣(區)企事業單位自備井取用水量資料、地下水集中供水水源地等區域取用水戶監測資料的匯交。根據《水文資料整編規范要求》,及時做好地表水、地下水、水質資料的整編工作以及區域水資源監測資料的收集整理、統計計算和分析評價工作,為監測報告的編寫提供基礎資料依據。
3.4 加強水質監測質量管理和水文信息化建設
完善水質監測質量管理制度,加強水量計量監測監督,建立監測人員持證上崗考核制度,建立水量水質監測質量管理的監督考核機制,提高監測水平和質量管理能力。進一步加快水量和水質等水文要素的自動化監測系統建設,加強水資源監控信息服務平臺建設,不斷提升水資源監測、水資源監控能力和水平,加快水文水資源監測信息化步伐,用現代信息手段提高水文服務效能。
(責任編輯 崔春梅)
TV213.4
B
1009-6159(2017)-09-0044-02
2017-05-25
周慶(1979—),男,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