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云鋒,柴容敏,劉勇
寧津縣地表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措施
孟云鋒1,柴容敏2,劉勇2
(1.寧津縣水庫管理處,山東德州253400;2.寧津縣水務局,山東德州253400)
通過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引水線路管理及地表水源地管理,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安全飲用水水源,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構建和諧社會。
地表水;飲用水源;保護
解決廣大人民群眾飲水困難,保障飲水安全,關系到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生命健康。而飲水水源保護又是保障飲水安全的首要條件,關系到一個區域供水安全,加強水源地保護成為飲水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地表水源地保護,可通過科學規劃、建立長效管理監督機制、加強聯合執法等措施,達到維護水源地良好生態系統、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構建和諧社會的目標。
各級水行政主管部門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資源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編制水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綜合規劃、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工作方案,按規定分級劃定飲用水源保護區,為開展水行政執法、水污染防治和水資源保護工作奠定基礎。完善管理制度,出臺可操作性強的飲用水水源保護辦法等水資源保護規范性文件,建立規章制度健全的管理體系,確保工程建后管理有章可循。
水行政主管部門應按照相關要求,在水功能區設置規范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標志和警示設施,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體,開辟專欄專題,宣傳飲用水水源保護的重大意義,增強全社會對保障飲用水安全必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形成保護飲用水水源安全的強大輿論氛圍,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和監督飲用水水源保護工作。
1)確定合理的引水線路。引水線路要堅持“距離短、輸水暢、環境優”的原則,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引水水質安全,也為引水河道管理減輕了負擔。寧津縣現有寧津水庫、大柳水庫兩座地表飲水水源地。兩座水庫均從西線德州市潘莊灌區引水,大曹鎮穆莊閘引水口距潘莊引黃口150 km,兩座水庫在縣境內引水線路分別長32 km和50 km。2016年,寧津縣、陵城區分別對本轄區內的朱家河進行了清淤治理,疏通了潘莊灌區經朱家河向寧津水庫的調水渠道,寧津水庫引水渠道縮短了12 km。同時計劃抓住李家岸灌區“引黃濟滄”的有利時機,積極爭取上級支持,對寧寨溝進行擴大綜合治理,打通寧津縣河道與“引黃濟滄”輸水渠道-躍豐河的通道,實現寧津縣自東線為大柳水庫調水的目標,引水線路比由西線潘莊灌區引水路線縮短32 km,有效解決因引水線路長造成的引水量小及控質水質難等問題。
2)加大河道執法管理力度。寧津縣水務局于2014年成立河道管理科,明確工作職責、加強人員業務培訓、執法能力培訓,全面開展河道管理工作。推進水政、河道管理聯合執法,對河道進行確權劃界,引水渠道及沿線范圍劃入生態紅線,加強引水線路巡查,確保河岸衛生整潔,嚴格監管各種排污行為,堅決取締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的排污口和建設項目。
3)制定完善的飲用水源污染事故應急預案,建立飲用水水源風險源名錄和危險化學品運輸穿越保護區管理制度,加強應對重大突發污染事件的物資和技術儲備。
4)建立和落實。加強水利部《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貫徹實施,摸清轄區內河流現狀,堅持問題導向,因地制宜,因河施策,著力解決河湖管理保護的難點、熱點,著力加強引水河道管理,將引水河道納入行政區域內一級管理,加強、水域岸線管理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和涉河執法監管,推進河湖系統保護和水生態環境整體改善。
2015年寧津縣人民政府及時出臺了《關于印發寧津縣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劃分方案的通知》,2015年寧津縣人民政府辦公室出臺了《寧津縣飲用水源地水污染防治管理辦法》,對水源地與引水河道進行分級保護,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的環境管理。一是開展飲用水水源地突發污染事故應急處置演練,提高快速處置能力;安排專職人員加強飲用水水源地的日常巡查,及時打撈漂浮物。二是將水庫全部水域范圍和興利水位線以上至大壩壩頂的陸域范圍,劃定為一級保護區,在保護區邊界設立明確的地理界標和明顯的警示標志,由環保部門對水源地進行監督管理,水利、衛生、公安、供水等部門,各司其職,協同做好污染防治管理,對在地表水源一級保護區和重點保護區域、引水河道重點保護區域內,排污、建設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項目及其他污染水體行為的,依據相關法律法規予以處罰。三是按照《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和《山東省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水質監測實施方案》要求,開展水質常規監測和全分析監測,加強飲用水水源實時監測,提高預警預報能力,適應飲用水水源地保護的管理需求,建設環境質量自動監控系統,為保障水源地水質獲取詳細真實的數據。
(責任編輯 遲明春)
TV213.4
B
1009-6159(2017)-09-0040-02
2017-04-24
孟云鋒(1975—),男,助理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