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雯雯
沂南縣蒙河生態治理探索
王雯雯
(臨沂市水利局,山東臨沂276000)
通過分析蒙河現狀,提出在滿足防洪安全要求的前提下,采用生態設計的理念,結合城鎮規劃建設,打造濱河長廊景觀帶的整體思路,為河道生態治理和修復提供借鑒。
沂南縣;蒙河;生態治理
蒙河屬于淮河流域沂河水系,發源于蒙陰縣垛莊鎮沂汶莊北部中山南麓,流經蒙陰和沂南2個縣,干流長62.0 km,流域面積672.8 km2。經過多年的運行,河道淤積嚴重,灘地內栽植樹木、搭建違章建筑屢有發生,現狀河道生態遭到嚴重破壞,親水休閑空間缺乏構建,濱河景觀優勢尚未挖掘等諸多問題,嚴重制約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蒙河(青駝鎮段)治理工程是一項綜合性河道治理工程,要求在確保河道行洪安全基本功能前提下,充分考慮青駝鎮的地理區位和自然條件,提升城鎮規劃品位。
設計思路以建設山丘區生態名鎮為目標,根據該地區的地形特點、氣候特征,取長補短,充分發揮河道生態治理對區域環境的影響,在滿足河道防洪安全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充分結合城鎮規劃建設,將該段河道打造成“自然、生態、靈動”的景觀帶。結合河道疏浚、防汛道路建設及污染控制,使該段河道成為宜人適居的“濱水長廊”。
1.1 綜合確定治導線
根據洪水治導線分析,河道中泓3+600~3+ 835段河道河底高程差約5.0 m,在該處河道修建攔河建筑物工程,對于控制水流對河岸的沖刷,穩定河勢有重要作用。選取各分段河道的典型斷面,根據各斷面的水位~流量關系曲線,選取曲線方向突變的點對應的流量作為河道的造床流量,該流量對應的水位基本為河道二級灘地灘唇高程。根據各分段的造床流量利用天然河道水面線計算公式推求中水水位。結合洪水治導線,同時結合河道天然節點和抗沖性較強的河岸,按照上下游平順連接,左右岸兼顧的原則制定中水治導線。
1.2 生態護坡
該段蒙河治理結合該市生態河道治理經驗,采用3種較為適用的河道生態護岸型式:抗沖生物毯、連鎖式預制塊、格賓石籠護坡,特別是在抗沖生物毯中使用了十分適合在本地區生長的狗牙根,該植物具有適應能力強,固灘效果好,養護費用低等特點。為還原河道生態原貌,使治理后的河道在不失自然的狀態下河勢逐步趨于穩定。通過沿線的現場查看,結合本次擬定的洪水治導線、中水治導線,確定本次護坡工程主要針對河道凹岸,流速較大河段及支流入河口處進行護砌。護險共12處總長6.67 km,其中左岸3.19 km,右岸3.28 km,支流口處0.2 km。
1.3 濱水景觀規劃
1)以路帶景,構建濱水休閑廊道。為了滿足工程防汛、管理的需要,需增設防汛管理道路,結合青駝鎮城鎮規劃,該段防汛道路布設在蒙河左岸,以青駝攔河閘為起點至蒙河大橋結束。該工程貫通該段河道治理的主要河段,并且該工程也為青駝鎮的交通、旅游及景觀規劃添光加彩。使該條道路在滿足防汛、管理功能要求的前提下,結合濱河景觀規劃,創造出“路在景中穿,城在路邊長”的城鎮生態景觀帶。
2)舊閘改建,調蓄水位,形成水體景觀。本次河道治理充分考慮該處青駝攔河閘改建工程對該段河道生態治理的影響和提升。青駝攔河閘工程規模為大(2)型,工程等別Ⅱ等。改建后的正常蓄水位108.60 m,蓄水量144.70萬m3,回水長度4.5 km(至蒙河大橋)。青駝攔河閘不僅可以滿足傳統的防洪、灌溉等功能要求,而且與青駝鎮規劃布局相適應,打造城鎮濱水景觀,體現人水和諧,提升城鎮層次。
3)與下游濱河銜接,與沂河景觀融為一體。位于沂河(中泓樁號97+000)河灣水源工程主體工程處于收尾階段,該工程任務是攔蓄沂河地表徑流,增加雨洪資源利用,為農業灌溉和生態用水提供水源,改善生態環境。該段治理河道末端距離蒙河入沂河口17 km。河灣攔河閘正常蓄水位87.0 m,該水位已回水至蒙河東朱里村北(蒙河中泓6+000),回水末端至該段河道治理的下游僅11 km。沂河流域面積大,水量豐沛,通過近幾年的建設,沂河濕地、濱河大道等濱河景觀帶日趨成熟。本次河道治理摒棄傳統的治河思路,采用生態護坡,與城鎮規劃協調,營造濱水景觀效果,逐漸并入沂河濕地、濱河景觀整體規劃,更加提升青駝鎮的區位優勢,讓該段河道治理在防洪安全、水量調配、景觀規劃與城市對接,形成一個科學、合理、優美的規劃方案。
在河道整治過程中,遵循河道的演變規律,因勢利導,重視中水河槽對河勢的影響。護岸結構形式考慮有利于河道水生動植物生長,讓河流恢復本原,促進人水和諧的生態護坡。以河道治理為紐帶,充分結合城鎮的規劃建設,發揮城鎮的區位優勢,以河道治理為基礎,結合上下游水利工程,與城市景觀規劃和雨洪資源利用銜接,打造城鎮濱河長廊,提升城鎮整體規劃層次,以點帶面,發揮河道治理工程的多重作用。
(責任編輯 崔春梅)
X832
B
1009-6159(2017)-09-0059-01
2017-03-03
王雯雯(1982—),女,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