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敏
(山西省城鎮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山西 太原 030013)
?
以縣城和小城鎮為基礎談就地就近城鎮化發展模式
楊 敏
(山西省城鎮規劃建設發展中心,山西 太原 030013)
闡述了推進就地就近城鎮化的意義,研究總結了以縣城和重點鎮為基礎的就地就近城鎮化模式,指出只有大力推進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主體的中西部城鎮化,才能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和共同繁榮。
城鎮化,中小城市,發展模式,交通網絡
隨著我國經濟快速、穩步的增長,城鎮化發展模式的研究已成為我國城市建設發展的重大課題之一。在《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中,我國明確提出對具備行政區劃調整條件的縣可有序設市,把有條件的縣城和重點鎮發展成為中小城市。都把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作為推進新型城鎮化的重要載體和平臺。因此,認真研究總結以縣城和重點鎮為基礎的就地就近城鎮化模式,大力推進以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主體的中西部城鎮化,對于走好走活新型城鎮化這盤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城鎮(城市),最初是在農業生產有了剩余、手工業從農業分離,進而商品交換擴大形成固定交易市場并與防御性城堡融為一體逐步發展起來的。城鎮化,則是隨著工業化發展,非農產業不斷向城鎮集聚從而人口向城鎮集中、鄉村地域向城鎮地域轉化、城鎮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城鎮生活方式和城鎮文明不斷向農村傳播擴散的歷史過程。城鎮化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注重發揮縣城和小城鎮的城鄉紐帶作用,推進以縣城和小城鎮為基礎的就地就近城鎮化,具有三個“有利于”的重要意義。
一是有利于促進農民就近市民化,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城鄉“二元結構”是日益凸顯的結構問題,城市內部也存在戶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二元結構。農民進城經常遭遇看得見進不去的“玻璃門”,進去被彈回來的“彈簧門”,進去又轉出來的“旋轉門”。要真正使農民進得來、留得住、過得好,就必須充分發揮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吸納農村人口的能力。資料表明,7成以上的農民不愿意背井離鄉去大城市打工,縣城和小城鎮為“白天進城務工經商、晚上返村居住”的農民提供了可能,為農民在家里或村里從事與城區第二、三產業相關的生產活動創造了條件。縣城和小城鎮促成了約58%的農村勞動力在本縣域范圍內實現非農產業轉移。加快縣城和小城鎮發展,可以有效集聚產業、增加就業、吸附人口,實現農民就地就近市民化,進而破解城鄉“二元結構”難題。
二是有利于發揮縣城和重點鎮的集聚作用,加快縣域經濟發展。加快縣城和小城鎮發展,可以吸引人流、物流、企業流、信息流,聚集優勢資源,既可以承接城市的產業轉移,促進縣域工業發展,又可以帶動文化、教育、衛生、商貿、金融等第三產業發展,還可以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完善,增強服務功能,提高承載能力,對于搭建縣域發展平臺,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是有利于緩解大城市壓力,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世界銀行研究表明,一個國家人均GDP從3 000到1萬美元階段容易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即經濟增長回落或長期停滯。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拉美國家過度發展一兩個特大城市落入“城市化陷阱”的例子。我國城鎮化率已超過50%,總體進入城市型社會;人均GDP超過5 000美元,已經成為中等收入國家。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處在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關鍵階段,充分發揮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為吸納農村人口的作用,可以有效緩解大城市壓力,跨越中等陷阱,實現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
1)工業化牽引城鎮化模式。
特點是當地經濟發展速度較快,經濟總量特別是工業經濟規模較大,具有較強的發展潛力,工業化率高,工業化和城鎮化相輔相成、互為促進。
2)公共服務助力城鎮化模式。
特點是當地公共服務體系較為完善,設施配套,服務水平高,尤其是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公共服務,吸引了大量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居住生活。
3)旅游服務業驅動城鎮化模式。
特點是當地城鎮化發展依靠旅游業推動,主要表現為依靠獨特豐富的旅游資源,發展以旅游業為核心的第三產業,以此帶動經濟社會發展和城鎮化。在城鎮居民穩定快速增長的同時,還有大量旅游從業人員和旅游者在旅游淡旺季以候鳥型、潮汐式的方式大幅度增長。這些旅游者對當地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居民生產生活水平等所產生的影響遠大于當地居民,使城鎮化體現出明顯的候鳥型、飛地型旅游推進型城鎮化模式特點。
4)大交通輻射城鎮化模式。
特點是依托區位優勢,通過構筑便捷的交通網絡,縮短與各層級城鎮的距離,充分發揮輻射引領作用,從而吸引產業和人口聚集。此類城鎮的城鎮化發展有時與理論或同區域城鎮的城鎮化發展軌跡不一致,呈現持續快速發展的特點,是由其特殊的區位和經濟社會發展特征決定的。
5)縣鎮村同步發展城鎮化模式。
主要表現為縣城、小城鎮、中心村布局合理、發展協調、吸納力和承載力強,縣城為區域中心,重點鎮為區域重要節點,一般鎮和中心村為區域次節點,人口和產業轉移呈現出由近及遠、梯度推移、循序漸進的特點。
我國城鎮化發展的道路還很長,需要研究的問題還很多。未來城鎮化的一大特點是人口從中小城市流向中心大城市,不同城市之間的分化將進一步加劇。創造城市文化的多樣性,建造各具特色的城市景象,就要在實踐中進一步總結經驗、尊重規律,逐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和共同繁榮。
Discussion on on-spot and in-vicinity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mode with county and small-sized town as the foundation
Yang Min
(ShanxiUrbanPlanning&BuildingDevelopmentCenter,Taiyuan030013,China)
The thesis describes the significance of promoting on-spot and in-vicinity urbanization, studies on-spot and in-vicinity urbanization mode with county and major town as the foundations, and points out that: only promoting Middle Western urbanization with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and small towns as the orientation, can we realize the urban-rural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and mutual booming as well.
urbanization,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y, development mod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1009-6825(2017)17-0025-02
2017-03-27
楊 敏(1987- ),女,助理工程師
TU982.2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