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韓英
(濟寧市洙趙新河管理處,山東濟寧 272100)
廣開思路努力推進濟寧水利創新發展
劉韓英
(濟寧市洙趙新河管理處,山東濟寧 272100)
通過分析濟寧市水利建設現狀,闡述了濟寧市近年來在農村水利建設與管理、水資源管理與利用以及水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取得的成效,以供同行參考。
濟寧市;水利建設;水利管理;水資源利用
近年來,濟寧市水利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科技創新的重大決策部署,拓寬思路,開闊視野,圍繞水利專題,立足工作實際,在創新水利發展機制體制、打造生態文明建設、轉變用水方式、促進工程管理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近年來,緊緊抓住黨中央、國務院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重大歷史機遇,圍繞創新水利體制機制積極開展工作。
一是堅持政策導向。創新出臺了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實施意見、水權及水權交易制度試點建設實施方案、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管護辦法、《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整治實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制定了《全面推進水利法治建設實施方案》,開展了骨干河道岸線管理利用規劃修訂,以濟寧市政府名義出臺了《水土保持管理辦法》,將要立法的《泗河保護管理條例》已通過市人大立法調研討論。
二是持續開展行動,集中進行執法。成立了采砂綜合整治領導小組。去年以來,全市組織開展了4次大規模嚴厲打擊南四湖非法采砂專項整治活動,微山縣、任城區、太白湖新區按照市河道采砂專項整治領導小組的統一部署,對南四湖非法采砂多次進行集中打擊,累計搗毀非法采砂船只550艘次,抓捕28人。
三是創新資金投入保障機制。市財政列支專項資金用于小型農田水利設施管護、農村飲水安全提升,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拿出15%用于農田水利建設管理。
四是創新市縣聯動機制。市級負責整體規劃、技術指導、政策扶持;有關縣(市、區)找準突破口,開展了農村水權、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創新運行管護機制等試點,示范帶動,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多年來,立足水資源供需矛盾不斷加劇的實際,始終堅持把節水灌溉當作一項革命性措施來抓,以提高水的有效利用率和綜合效益為核心,大力實施節水戰略,在井灌區大力發展PVC管道灌溉;在渠灌區大力實施渠道防滲工程和渠系建筑物配套;在經濟條件較好、規模化經營程度較高的地方推廣噴灌;在果樹、高經濟作物、大棚等種植面積上推廣滴灌、微灌、小管出流系統。同時,實施土地平整和小畦灌溉,進一步增加田間水的利用率。
“十二五”期間全市節水灌溉面積發展迅速,5年新增節水灌溉面積8.67萬hm2。截至2015年底,全市有效灌溉面積47.07萬hm2,占耕地面積的77%,節水灌溉面積達到26.2萬hm2,占有效灌溉面積的56%。對原有村村通自來水工程進一步升級改造,解決20萬農村居民的飲水安全問題。
3.1 加快推進水權交易制度和水價綜合改革
明確初始水權,依據區域年度用水總量控制指標確定區域水權,依據行業用水現狀及需求確定生活、生產、生態行業水權,依據取水許可審批水量確定用水戶水權,依據蓄水工程可供水量確定工程水權。
開展水權交易,依托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建立水權交易平臺,各區域、各行業、各用水戶通過調整產業結構、提高用水效率等措施節約出來的水量,通過交易平臺進行有償轉讓,用市場手段實現水資源的余缺調劑和優化配置。
推進水價改革,建立以節水為核心的水價形成機制,逐步實行綜合水價,用經濟杠桿促進水資源節約使用和循環利用。
3.2 創新管水用水新模式
堅持節約保護優先,強化需水管理,以供定需,量水為用,以水資源的剛性約束促進用水方式和發展方式的轉變,通過一系列管理新機制的建立,科學制定了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加大計劃用水管理力度,嚴格執行超計劃用水累進加價制度,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步伐,提高用水效率。持續抓好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取水許可管理,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
去年全市取水總量為23.6億m3,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13.58 m3,比2010年下降23.2%,農業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64,列入省以上考核的重要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達到76%,均超額完成省下達的“三條紅線”控制指標,各項制度措施落實到位,順利通過省檢查組的考核。加強水功能區監督管理,限制污染排放總量,改善了水環境。
3.3 加快推進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
通過明晰“三權”即工程產權、用水權、管理權,創新“三制”即水權交易運行機制、水利設施管護機制、考核獎懲機制,健全完善水利工程管護長效機制,確保工程長期發揮作用和效益。
3.4 加強計劃用水管理和節水工作
計劃用水和節水管理始終是水利工作的重中之重。如2016年水利局審批了非農業計劃用水戶701家、農業計劃用水戶136家,核準年取水量21.56億m3,其中地下水6.75億m3,地表水13.19億m3,非常規水1.62億m3。按季度開展計劃用水考核,對超計劃用水加價征收水資源費,上半年共征收超計劃加價水資源費1 113.8萬元,新機制的建立,使濟寧市的節水改造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也極大提高了廣大群眾節約用水意識。
4.1 積極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
實施南水北調東線、引黃西線、治淮洪水東調、骨干河道治理等工程,構筑起南北貫通、東西互濟、河庫相聯、蓄引結合、城鄉一體的現代水網體系,保障防洪、供水、生態安全。
實施濟寧市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項目,加快推進泗河綜合開發和濟寧水系工程建設,把牽動全局的重點項目打造成防洪安全帶、生態景觀帶、文化旅游帶和經濟產業帶。
強化環境容量倒逼機制約束,把山水林田湖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統籌開展水土保持、生態修復和清潔小流域治理,完善治用保污染防治體系,努力實現人水和諧發展。
4.2 盡快設立省級調水基金
從近兩年濟寧市南四湖生態應急調水成本和效益看,調引長江水、黃河水投資僅占新建蓄水工程的10%左右,并且見效快、綜合效益高。建議采取上級拿一點、市里配一點、銀行貸一點的方式,籌集10~20億元資金,設立省級調水基金,相機調引客水進入南四湖,在全省范圍內合理調配。通過有償使用和水權交易,實現基金運行的良性循環,充分發揮南四湖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4.3 建立水生態保護和補償制度
建議上級按照誰開發誰保護、誰破壞誰治理、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建立水生態保護和補償制度,對作出重大貢獻的重要調蓄湖庫、調水干線、蓄滯洪區移民群眾進行補償,并爭取納入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范圍,切實維護好湖區群眾合法利益和社會和諧穩定。
(責任編輯 趙其芬)
F426.91
B
1009-6159(2017)-04-0016-02
2017-03-02
劉韓英(1965—),女,高級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