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艷,劉 振,鄭 明
(1.陜西省西安市水資源利用技術服務中心,陜西 西安 710009;2.陜西省西安市水環境監測中心,陜西 西安710009;3.陜西省西安市節約用水管理辦公室,陜西 西安710009)
淺析西安市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建設
馬 艷1,劉 振2,鄭 明3
(1.陜西省西安市水資源利用技術服務中心,陜西 西安 710009;2.陜西省西安市水環境監測中心,陜西 西安710009;3.陜西省西安市節約用水管理辦公室,陜西 西安710009)
結合西安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從政府重視、法規建設、資金籌措等七個方面總結西安市水生態文明建設主要做法和取得成效,分析西安市水生態文明建設在農村水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建立、再生水利用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推進農村水生態文明建設、建立長效的水生態文明建設管理機制、全力推進再生水利用的建議措施,鞏固和深化建設成果,為生態、宜居、品質西安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水生態文明;建設;建議
2013年,西安市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市。試點工作開展以來,西安市積極實施生態恢復“八水繞西安”工程,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通過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建設,水資源由城市發展的制約因素變為支撐因素,再生水利用率有大幅提高,水資源配置格局得到優化;污水處理率逐年提高,水功能區達標率達到了80%,水環境明顯改善;昔日絢麗多彩的水文化得以重現。分析和解決西安市水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對鞏固西安市水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實現城鄉水生態建設統籌發展和成果共享、進一步深化水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1.1 政府主導,推進水生態文明試點工作
西安市將城市供水、排水、污水處理、再生水利用等行政職能交由水務部門統一管理,實現了水務一體化;成立了水生態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將試點工作目標任務分解到相關部門、區縣政府、開發區管委會,并納入目標考核體系,形成了“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市區(縣)聯動”的水生態建設新機制;成立了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辦公室、西安市水生態建設管理辦公室、西安市污水處理監管中心等機構,專門負責水生態環境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生態建設管護等工作,實現了涉水事務建設管理的立體化、全覆蓋。
1.2 建章立制,提升水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力
先后出臺了《西安市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條例》、《西安市濕地保護條例》、《西安市城市污水處理和再生水利用條例》等一系列地方法規,為實施水生態文明建設提供了法律法規保障;編制了《西安市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大秦嶺西安段生態環境保護規劃》、《西安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西安市“河長制”實施方案》等規劃和方案,為水生態建設提供了技術支撐。
1.3 多元籌資,破解水生態建設資金瓶頸
試點期間,不斷拓寬資金渠道,在工程建設中采用BOT、PPP模式吸引社會資金;積極實施以獎代補,制定了《“八水潤西安”工程建設以獎代補管理辦法》,提高水生態工程建設的積極性;創新籌資模式,在部分生態工程建設中,以河湖治理周邊區域儲備地為抵押,市財政兜底,申請銀行貸款,通過拍賣儲備地使用權償還銀行貸款,完成水生態工程資金籌集,走出了“水帶地升值,地生金帶水”的新路子。
1.4 項目帶動,構建水生態保護新格局
建設“引大濟河湖”、“引灃進城”等生態引水工程,將秦嶺北麓雨洪水引至曲江南湖、大唐芙蓉園、護城河等城市湖池,形成“長藤結瓜”串連運行模式,補充生態用水;河流治理貫徹柔性治水,生態護岸比例達到76.53%;實施生態恢復“八水繞長安”工程,新增生態水面1.2萬畝、濕地面積2.76萬畝,人均水域面積由2.1 m2提高至4.3 m2。
1.5 科技創新,提高水生態建設技術水平
組織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相關專家學者舉辦高峰論壇,研究重大水生態問題,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深化和普及水生態建設前瞻性理念。注重新技術應用,在護城河示范段應用緩蓄快放技術,解決了水體富營養化問題;再生水自動洗車技術,全國首用,拓寬了再生水利用途徑;污水處理上在全國率先采用膜處理技術,提高了再生水出水水質標準。
1.6 多管齊下,深化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
深入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推進灌區節水改造技術,堅持“渠道輸水U型化、井灌輸水暗管化、林果菜灌微灌化、田間管理科學化”,探索出了作物最佳灌溉模式,農田灌溉水利用系數達到0.706;開展節水技術改造和節水單元創建,提高工業用水效率,2016年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達到21.86 m3;將再生水作為城市供水“第二水源”,2016年城區再生水年利用量1.82億m3,利用率達到30.05%,有效地破解了西北缺水地區用水瓶頸難題。采取多種投融資模式,累計建成污水處理廠27座,處理能力達到261.1萬m3/d,城區污水處理率達到95.8%。針對城區地下水超采嚴重的現狀,開展自備井封停和地下水回灌,累計封停自備井2304眼、回灌水量300萬m3,壓采地下水2.1億m3,促進了地下水環境保護和修復。
1.7 宣傳推廣,擴大水生態文明建設影響力
組織開展了“關愛山川河流、保護江河尾閭”志愿活動、節水器具進萬家、秦嶺北麓水源保護等活動,建成全國一流的“西安水土保持科普體驗館”,展示水土保持危害和治理成效,增強了全民珍惜、保護水土資源的意識。把建設與恢復不同歷史時期的水文化、水景觀融入水生態文明建設之中,建成漢城湖、大唐芙蓉園、護城河等展現漢、唐、明、清文化元素,使水文化得以延續和傳承。承辦世界園藝博覽會、春節聯歡晚會、元宵晚會等高規格節慶活動,提升城市影響力。大力發展水文化旅游產業,著力推廣以唐、漢、明清文化為主題的旅游項目,展現西安古都歷史底蘊。
過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西安市的水生態環境改善顯著,城市品味明顯提升,但是在農村水生態文明建設、水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建立和再生水利用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
2.1 農村水生態文明建設進展緩慢
西安市在美麗鄉村、農村污水治理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績,但是農村水生態文明建設與城市相比差距甚遠。農村生活污水隨意排放及固體垃圾堆放,一些村塘、河道淤塞甚至消失。同時西安市的農村水環境管理機構和體制建設基本上處于空白[1],盡管水利、農業、環保、財政等部門都有一定資金投向農村水生態建設,但投資相對分散,整合不到位,影響了治理成效。
2.2 水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尚未建立
西安市通過3年試點實踐,水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已成為市民感受深刻、影響深遠的民生工程,取得了良好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但水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尚未建立,工程建成后的管理維護資金長效投入制度不健全,工程管理人員不足,河湖健康評估工作未開展,對維護和鞏固西安市的水生態文明建設成果不利。
2.3 再生水利用率偏低
西安市目前的再生水利用量增長很快,受再生水管網鋪設及用水理念的限制,與北京、濟南、青島等城市相比,利用率還有很大差距。目前再生水主要用于河湖生態補水,市政雜用、工業以及生活的利用率低。同時,再生水管網建設的責任主體不明確,也是導致再生水利用率低的原因。
3.1 推進農村水生態文明建設
加強農村水生態文明建設宣傳,在條件成熟的區域盡快啟動水生態文明示范點建設,引導農村生活方式向生態化、健康化轉變。結合河長制“一河一策”方案和小農水項目,加大農村治污力度,恢復和整治村塘河流,改善農村水生態環境和局部小氣候。同時加大農村工業企業的監督管理,促進鄉村工業污水的達標排放[2]。不斷健全和完善農村水環境整治工作組織機構,培養農村水環境保護人才,解決管理人員空白。利用西安市科技優勢,研發適合農村地區的水環境治理技術。多渠道爭取和籌措資金,整合各方資金統一建設,同時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鼓勵農村居民投資參與建設,實現水生態文明建設雙贏模式。
3.2 建立長效的水生態文明建設管理機制
按照分級管理的原則,落實河湖管護主體、責任和經費,因地制宜落實“河長制”[3];出臺西安市河湖管理辦法,定期開展河湖健康評估工作;大力開展水生態文明宣傳教育,讓水生態文明意識深入人心,在全社會形成節水、愛水、護水、親水的良好風尚,建立起長效的水生態文明建設管理機制。
3.3 全力推進再生水利用
實行“政府建網、企業建廠、用戶付費、機構監管”的建設運行模式,落實各方責任。積極落實《西安市污水處理與再生水利用條例》,加快再生水利用設施和管網建設速度,在市政雜用、湖池景觀用水、工業用水等方面加大再生水利用量,提高再生水利用率;出臺再生水利用獎勵和補助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和居民使用再生水。
水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是一項系統復雜的民生工程,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解決問題,鞏固和深化建設成果,為生態、宜居、品質西安建設打下良好基礎,為大西安建設和絲綢之路經濟帶新起點提供水生態保障。
[1]劉聚濤,方少文.農村水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措施[J],江西水利科技,2015,41(3).
[2]封燕.農村水污染與新農村建設 [J].青海環境,2008,18(1).
[3]陳雷.加強河湖管理建設水生態文明[N].人民日報,2014-03-22(11).
[4]西安市2014-2016年水生態文明建設總結報告[R].西安市水務局,2017.6.
X171.4;TV213.4
B
1673-9000(2017)05-0069-02
2017-07-18
馬艷(1980-),女,陜西西安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水資源保護、規劃與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