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禮香,彭 芳,寇 龍
(1.陜西省水土保持勘測規劃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04;2.陜西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004;3.陜西省商洛市城區河道與灌區管理站,陜西 商洛726000)
秦嶺地區生態建設中水土流失的危害及對策
柳禮香1,彭 芳2,寇 龍3
(1.陜西省水土保持勘測規劃研究所,陜西 西安 710004;2.陜西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004;3.陜西省商洛市城區河道與灌區管理站,陜西 商洛726000)
水土流失是秦嶺地區生態建設的最大障礙,不僅降低涵養水源的能力,加劇洪澇災害,威脅水質安全,制約地方經濟發展等。結合該地區現狀,提出要啟動新的水土保持項目,增加資金投入,轉變思想觀念,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加大面源污染治理等措施。
水土保持;秦嶺地區;生態建設
秦嶺山脈橫亙于我國中部,其主體位于陜西省中南部。東連豫鄂,西接甘隴,南望巴蜀,北瞰關中。土地總面積約5.79萬平方公里,占陜西省總土地面積的28%。涉及西安市、渭南市、寶雞市、漢中市、安康市、商洛等6市所轄的38個縣(13個縣區的全部及25個縣區的一部分)。秦嶺山脈是我國南北自然地理和氣候的分界線、黃河與長江水系的分水嶺,其主體位于陜西省中南部。秦嶺南麓屬于長江流域,是漢江、丹江、嘉陵江的源頭及國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區。秦嶺北麓屬于黃河流域,有72個峪口,是關中地區的重要水源地。秦嶺是我國中部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具有涵養水源、水土保持及維護生物多樣性等重要生態服務功能。開展秦嶺地區的生態環境建設和水資源保護對關中——天水經濟區建設、確保“一江清水供北京”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水土流失是中國的頭號環境問題,同樣也是秦嶺地區的頭號環境問題。目前,秦嶺地區嚴重的水土流失引發了水源涵養能力降低、水庫淤積日趨嚴重、大量面源污染物進入江河等生態問題。同時,一些地方的生態脆弱與貧困疊加,粗放的生產方式對生態安全構成新的潛在威脅。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強秦嶺地區水土保持和生態建設力度。
1.1 水土流失嚴重,水源涵養能力降低
秦嶺是國家南水北調和以西安為中心的“八百里秦川”的水源地,保護秦嶺就是保護水這一人類的生命之源。秦嶺地區水資源總量為222億m3,占全省水資源總量的一半,是陜西省的重要水源涵養區。其中,秦嶺南麓水資源量為182億m3,約占陜南水資源量的58%,是漢江、嘉陵江等江河的源頭區;秦嶺北麓水資源量約40億m3,約占關中水資源量的一半,是給渭河主要的補給水源地。由于秦嶺地區山高坡陡、土薄石厚、暴雨頻繁、降水量大且集中,加之坡耕地量大面廣、分布零散、土層較薄、產量低,群眾耕作粗放,順坡耕作、濫墾濫伐的現象時有發生,水土流失十分嚴重。尤其是坡耕地是水土流失重要的策源地,也是泥沙的主要來源。據調查,目前秦嶺地區水土流失面積約3.84萬km2,占總土地面積的66.3%。年平均土壤侵蝕量1.89億t,平均侵蝕模數 2706 t/km2·a,局部地區侵蝕模數高達 5000~8000 t/km2·a。秦嶺地區水土流失主要以水力侵蝕為主,局部地區存在崩塌和滑坡等重力侵蝕及泥石流,是山地災害的高發區。
1.2 洪澇災害加劇,淤毀水利設施
嚴重的水土流失造成水利工程設施毀壞或淤積報廢、河床抬高,很大程度降低了防洪和抗旱能力,頻繁暴雨與嚴重水土流失的交織,特別是突發性的水土流失更是直接造成毀滅性災害。秦嶺地區水利設施本來就不完善,水土流失造成的淤積和毀壞,使農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水利基礎日顯薄弱,影響防洪安全和水資源利用。西安市所屬5個縣(區)共建成水庫118座,總庫容1.59億m3。1984年水庫淤積量占總庫容的16.7%,2002年前已超過30%。安康市漢濱區付家河上游的八一水庫,建成于1958年,設計總庫容1425萬m3,平均每年淤積25萬m3,現已基本報廢。商洛市商州區的南秦水庫1974年建成,到1981年就淤積了106萬m3,占總庫容的17.4%。
1.3 基本建設規模擴大,人為水土流失加劇
秦嶺是我國東西部、南北方的重要交通樞紐,陜西是我國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目前有多條國家級高速公路、鐵路穿越秦嶺,或正在改擴建。秦嶺也是我國礦產資源豐富的地區,金、鉬、釩、鉛鋅礦等有色金屬儲量豐富,近年來礦產開發項目眾多。然而,隨著基本建設規模的逐步擴大,秦嶺山區公路、鐵路、礦山開采等生產建設活動中違規向河道棄土棄渣,再加上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工作相對滯后,導致人為水土流失現象十分嚴重。大量棄土棄渣不僅嚴重影響行洪安全,而且造成新的生態災難。
1.4 面源污染嚴重,威脅水質安全
水土流失造成環境惡化,面源污染源主要來自農藥、化肥和人、禽畜糞便,河流污染源除工業城鎮生活排污外,農村和耕地的面源污染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水土流失是面源污染的載體,隨著水土流失量的增加,面源污染物隨水土流失進入江河水系污染水源;秦嶺地區山大溝深、地形支離破碎,大多數居民居住分散,居民在修路、建房和日常耕作中肆意開挖地表和植被。近年來,伴隨著生態旅游開發,興建樓堂館所,產生大量的建筑垃圾和生活污水,進一步加劇了面源污染,威脅水質安全。
1.5 制約地方經濟發展,導致群眾生活貧困
水土流失與貧困相伴而生。嚴重的水土流失不僅造成耕地面積減少、土壤肥力下降、農作物產量降低,形成“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而且使得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弱,自然災害頻繁,群眾生活貧困,地方經濟發展滯后。目前,秦嶺地區38個縣(區)中有國家級貧困縣17個,省級貧困縣10個,地方財政困難,是國家扶貧工作重點區。
秦嶺是植物的王國,動物的樂園,天然的空氣調節器,是國家和陜西省的重要水源區。但是,多年來,注重開發利用忽視生態建設與保護的現象依然存在,使這一地區面臨植被減少、水土流失、水資源匱乏的生態危機。因此,加強秦嶺地區水土流失治理,改善生態環境迫在眉睫。特別是在水土流失嚴重地區,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理念,以小流域為單元,因地制宜,統籌安排,人工治理與生態修復相結合,建立山、水、林、草、田、園、路、村等綜合防治體系。
2.1 加大漢丹江流域治理力度,啟動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
目前,國家在漢丹江流域先后實施了“長治”工程和“丹治”工程,取得了顯著成效,但由于投資標準偏低、國家補助資金比例低、地方配套落實不到位等原因,實際投資規模與高標準的水土流失治理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加之原材料價格上漲、國家取消“兩工”、項目區外出務工人員增多等客觀因素影響,導致項目實施存在很多現實困難。在秦嶺以北,2005年12月國務院就批復了《渭河流域重點治理規劃》,但國家一直沒有啟動水土保持項目。2008年,在中央投資未到位的情況下,陜西省財政專門安排渭河流域專項資金1000多萬元啟動秦嶺北麓、渭北塬區綜合治理,但平均每個縣僅有幾十萬元,可謂杯水車薪,整個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還無從談起。建議國家在“十三五”期間繼續擴大漢丹江流域治理范圍和規模,盡快啟動渭河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程,同時積極開展秦嶺北麓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項目的前期規劃。
2.2 安排專項資金,加大坡耕地綜合整治力度
坡耕地是水土流失的策源地,也是水土流失的重點區域,與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治理和改造坡耕地,不僅是水土保持,控制面源污染,保護水源區水質的需要,也是確保糧食安全,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前提。目前,陜西省已完成了坡耕地綜合整治工程規劃,2010年和2011年,國家在秦嶺地區的留壩縣和洛南縣開展了坡耕地綜合整治試點,但其他縣(區)都未列入治理范圍,而群眾要求治理坡耕地的愿望十分迫切。建議國家盡快全面啟動秦嶺地區的坡耕地綜合整治項目,安排專項資金,加快治理。
2.3 盡快建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
秦嶺地區生態建設與保護是一項長期工作,投入不足是目前影響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全面展開和治理效果的最大限制因素。建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可有效水土流失治理資金短缺的問題,加快治理的步伐。同時,通過治理,培育地方主導產業,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實現地方經濟在治理和保護中可持續發展及群眾致富。陜西省在研究建立水土保持生態補償機制方面已做了大量基礎工作,建議國家盡快出臺水土保持生態補償的相關政策。目前,對已安排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補償資金,應明確一定比例用于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同時,在秦嶺北麓應積極開展生態補償機制的研究工作。
2.4 切實轉變觀念,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由于秦嶺地區為貧困山區,加之宣傳引導不到位,當地群眾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觀念還未能發生根本性改變,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以犧牲環境資源換取發展的現象,公眾的生態保護和水資源保護意識亟需加強。正確處理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短期發展與長期利益的矛盾,是確保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前提。在水土流失治理上,應著重從以下三個方面予以重視:一是加大宣傳力度,增強全社會的生態保護意識,讓公眾從思想觀念上真正重視生態保護工作。二是要堅持以綠色發展為突破口,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制定經濟發展規劃過程中,要綜合兼顧考慮生態保護工作,從政策上為生態保護提供優越的外部環境。三是加大監督執法力度,最大限度防止新的人為水土流失現象的發生。
2.5 加強非點源污染研究,創建生態清潔型小流域
要繼續開展非點源污染控制研究工作,發現非點源污染產生的來源,探索水土保持在防治非點源污染中的作用,建立不同類型區非點源污染控制技術路線和模式。在水土流失綜合防治體系中融入非點源污染防治措施,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保護水質安全。在治理中,重視人居環境改善,完善農村生活污水、垃圾處理設施,落實管理責任,大力推廣清潔能源。在實施水土保持項目過程中積極開展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建設。
TV213.4
B
1673-9000(2017)05-0080-02
2017-06-29
柳禮香(1982-),女,陜西商洛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