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朗
(句容市水利農機局, 江蘇 鎮江 212400)
鎮江市水資源現狀與建議
劉 朗
(句容市水利農機局, 江蘇 鎮江 212400)
本文介紹了鎮江市的水資源量、水質以及開發利用情況,指出了在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給出了相應的建議。
水資源; 現狀; 建議
1.1 水資源量
鎮江市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東端,江蘇省西南部,北臨長江,與揚州市、泰州市隔江相望;東、南與常州市相接;西臨南京市。全市總面積3837km2。2014年全市年降雨量為1120.5mm,比多年平均降雨量偏大5.2%。歷年最大年降雨量為1900.3mm(1991年),最小降雨量為457.6mm(1978年)。降雨量年內時空分布極不均勻,60%以上集中在5—9月。2014年鎮江市水資源總量為137360萬m3,其中地表水資源量為109573萬m3,地下水資源量為27787萬m3。地表水資源量中,沿江水系地表水資源量為21481萬m3,占全市地表水資源量的19.6%;太湖湖西水系地表水資源量為47939萬m3,占全市地表水資源量的43.8%;秦淮河水系地表水資源量為40153萬m3,占全市地表水資源量的36.6%。2014年鎮江市引用過境水量為234136萬m3;2014年全市16座報訊水庫年末蓄水總量10460萬m3,比年初蓄水總量6777萬m3增加了3683萬m3
1.2 水質狀況
2014年全市7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標率為100%。2014年全市共監測118個省級水功能區,128處斷面。其中,綜合評價水質為Ⅱ類的斷面占總監測斷面數的25.8%,Ⅲ類的斷面占42.2%,Ⅳ類的斷面占17.2%,Ⅴ類的斷面占10.2%,劣Ⅴ類的斷面占4.6%,累積達到Ⅲ類以上標準的斷面占68.0%。
2014年在全市監測的118個省級水功能區中,水質達標率為73.3%。其中,長江鎮江諫壁調水水資源保護區水質評價類別為Ⅲ類,不能滿足2020年水功能區Ⅱ類水水質目標的要求。4個保留區達標率為100.0%;28個飲用水源區達標率為96.4%;33個工業用水區達標率為72.7%;27個農業用水區達標率為37.0%;17個漁業用水區達標率為94.1%;6個景觀娛樂用水區達標率為50%;2個過渡區達標率為100%。
1.3 水資源開發利用情況
供水量:2014年鎮江市供水總量為257064萬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為256968.6萬m3,占供水總量的99.96%,地下水供水總量為95.4萬m3,占供水總量的0.04%。
用水量:全市用水量為257064萬m3。其中生產用水239867.3萬m3,占用水總量的93.3%;居民生活用水14550.5萬m3,占用水總量的5.7%;城鎮環境用水2646.4萬m3,占用水總量的1.0%。生產用水按產業結構劃分,第一產業用水88654.6萬m3,占用水總量的36.9%;第二產業用水量149830.4萬m3,占用水總量的62.5%;第三產業用水1382.3萬m3,占用水總量的0.6%。
2.1 水資源數量不足,有效利用率較低
鎮江市本地水資源相對缺乏,過境水資源豐富,每年利用過境水量約占總需水量的60%。同時,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沿江水資源相對充足,丘陵山區水資源保障率不高。資源型、水質性缺水問題并存。然而鎮江市工農業耗水量較大,萬元工業增加值耗水量為18.4m3,灌溉水利用系數為0.62。城區管網平均漏失率約為20%,鄉鎮普遍在50%以上。在國家逐步推行長江用水定額分配、區域用水總量控制、排污總量控制政策的前提下,水資源有效供給將會成為制約鎮江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據統計,2013年鎮江市污水再生利用率約20%,再生水和雨水等非常規利用率偏低,且用途單一。
2.2 水資源污染嚴重
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部分地區水系被破壞現象較為嚴重,水域面積逐漸減少,工業經濟特別是化工企業發展迅速,大量未達標排放的生活和工業污水嚴重污染了內河水質,致使水環境容量不斷縮減,水環境、水生態惡化的態勢未得到根本性遏制,河道淤積較為嚴重,全市部分轄市區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較低。
此外,郊區和農村地區面源污染形勢嚴峻,畜禽養殖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生活垃圾清運體系不完善,生態農業普及率不高,農村河道、塘壩整治不到位,小流域整治工程仍需推進。污水截流管網覆蓋率較低,雨污分流不徹底。村莊環境“臟亂差”現象沒有根本轉變。
2.3 水管理保障能力弱
鎮江市目前對水資源的管理尚未實行水務一體化,呈現多元化管理模式,政出多門,職能交叉,水資源協調管理難度大。水利部門與環保、住建、農委、城管等涉水部門合作機制尚未建立,部門間信息共享和聯合管理機制有待進一步加強。如何通過各部門資源共享、信息交互和聯合執法,提高水資源管理水平的全面性和高效性,是鎮江水資源管理中亟待解決的制度性問題。此外,增強水資源管理領域的公共服務和開放參與程度,是對鎮江市建設現代化水管理體系提出的更高要求,借助網絡、移動平臺等通訊技術,提升公眾在水資源管理領域的參與度和自我管理意識。
2.4 保護水資源意識不足
鎮江市每年都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等宣傳日,通過媒體、廣告等渠道開展水資源相關的宣傳教育,鼓勵公眾節約用水、愛護水資源,成為水資源保護的參與者和主力軍[1],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還有很大提升空間。普及教育工作還停留在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宣傳方式、形式不夠豐富。此外,缺乏民間、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機制。
全面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基本理順水資源管理與保護體制機制,構建完備可靠的水安全體系、優美健康的水環境系統,不斷提升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以水定城、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的理念,實現“河暢湖連,水漾三山,綠溢江城”的美好愿景。
3.1 河網水系綜合整治
開展主要長江入江直流水環境整治,加強入江排污口的治理和監管,嚴格控制入江污染物總量。加強沿江化工園區和主要化工企業整治,重點防范有機毒物污染,嚴格控制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毒物和內分泌干擾物質排入長江,確保沿江飲用水源地水質安全。
城市河道生態治理是指遵照生態系統與生態學的原理,在滿足城市河道基本行洪、排澇要求的同時,為城市水系營造人工改造與自然有機結合的水流通道[2]。實施主要河道及城區水系整治工程,包括河道清淤、河道護坡、填塘固基、堤防灌漿等,消滅黑臭河流,還清水河道的本來面目,繼續推進鎮江市“一湖九河”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按照“暢通水系、恢復引排、改善環境、修復生態、拆壩建橋、方便群眾”要求,對鄉鎮河道和村莊塘壩疏浚整治,逐步提高農村河道整治標準,把疏浚淤泥、疏通水系、提高引排能力與整治環境、改善水質、土地復墾有機結合,發揮農村河道整治的綜合效益,打造生態河道。
3.2 防治水污染
a.點源整治。根據水功能區管理要求,合理布置入河排污口。飲用水保護區、調水水源地以及具有重要生態功能的水域嚴禁設置排污口。開展污水口綜合整治,對重點污染企業進行整治,積極推進企業入園,實施企業廢水統一規范管理,確保工業廢水全部穩定達標排放。
b.面源整治。全面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工程,調整優化種植業用肥結構,提倡高效有機肥,推進平衡配方施肥。實施集約化畜禽養殖,逐步淘汰小規模畜禽養殖。嚴格控制主要湖泊和重點河流的水產養殖面積,合理布設水產養殖區,提倡水產生態養殖,控制養殖密度,合理投放餌料和化學品,推進池塘循環清潔養殖工程建設。
c.污水處理。加強工業廢水處理設施建設,推進雨污分流管網及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推進污水管網建設工程,提高現有污水處理廠負荷率和城鎮污水管網覆蓋率。
3.3 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
a.嚴格水資源開發總量控制管理。根據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制定年度用水計劃,確保用水總量可控。加強對取水戶水量監管、落實取水許可區域限批制度、實施重要河流和流域相結合的用水總量管理、嚴格執行水資源論證制度,嚴格取水許可“四個一”監督管理。
b.嚴格用水效率控制。通過深化節水型社會建設,鞏固節水型城市成果,積極引導符合條件的單位創建節水型企業,擴大節水型載體覆蓋面。加強建設項目節水“三同時”管理,加強對用水大戶監管,建立定期水平衡測試制度,對用水效率低于控制標準或用水產品、設備和工藝不符合節水要求的,依法核減用水計劃指標。加大工業企業節水技術改造,推廣工業園串聯用水和企業中水回用、廢水“零排放”等節水技術。
c.嚴格水功能區限制納污。全面落實納污紅線監督管理制度,落實《江蘇省地表水(環境)功能區納污能力和限制排污總量意見》中有關鎮江市水功能區納污能力和限制排污總量的成果。健全水功能區管理制度,科學核定水域納污能力,制定河湖(庫)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確定納污紅線。
3.4 提升水資源管理能力
a.依法管水。加強政策保障,完善地方水利法規體系,重點制訂出臺《鎮江市飲用水源地保護條例》等地方規章,探索建立水生態補償機制。
b.強化河湖管理。健全河道管理體制,落實“河長制”。強化湖泊管理,劃定湖泊保護范圍,落實湖泊管理機構、人員、經費,建立湖泊保護管理制度和措施。
c.體制改革。推進水資源管理體制改革,建立政企分開、政事分開、責權分明、運轉協調的水務管理體制,改變目前“多龍治水”的局面,推進水文雙重領導管理體制。
[1] 左其亭.水生態文明建設幾個關鍵問題探討[J].中國水利,2013(4):1-3.
[2] 李鳳才.城市河道生態治理及環境修復研究[J].水資源開發與管理,2016(1):33-36.
Present situation of water resources in Zhenjiang and suggestions
LIU Lang
(JurongWaterConservancyAgriculturalMachineryBureau,Zhenjiang212400,China)
In the paper, water resources quantity, water quality,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situation of Zhenjiang are introduced. Main problems during development, utilization and protection of water resources are describe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re given aiming at the problems.
water resources; present situation; suggestions
10.16616/j.cnki.10-1326/TV.2017.04.004
TV213
A
2096-0131(2017)04- 0008-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