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韜/編譯
Facebook人臉識別技術面臨訴訟
張文韜/編譯

●目前,某些美國互聯網巨頭企業的生物識別隱私規則成了集體訴訟的目標。
美國伊利諾伊州的居民尼姆斯·帕特爾(Nimesh Patel)是Facebook的用戶,他對這個軟件非常不滿,這可不是幼稚:他早就知道,這個社交網絡公司在收集用戶的個人信息。而使他生氣的是,Facebook公司現在變本加厲,開始收集他面部表情的細節,比如眉間的寬度、嘴角裂開的弧度以及很多其他面部幾何學結構,通過這些細節,該公司的人臉識別軟件就可以把他認出來。
作為集體訴訟的原告之一,帕特爾聲稱Facebook對人臉識別技術的應用違反了2008年通過的一項伊利諾伊州法律《生物識別信息隱私法》(Biometric Information Privacy Act,BIPA)。BIPA對公司如何儲存和使用公民的生物識別信息做出了規定,包括指紋、聲紋、視網膜或虹膜掃描結果以及手部或面部幾何結構掃描結果。該案已于2015年10月進入審訊程序。在伊利諾伊州,不但Facebook公司,谷歌公司和Snapchat公司也因為相同的原因面臨起訴。在2017年,法庭將圍繞這個尖銳問題展開辯論:誰有權保管我們的面部信息?
公民自由組織表示,上述辯論早就應該進行。在美國,人臉識別日益被納入到監視系統和執法數據庫中,而許多州還沒有像伊利諾伊州那樣通過上述法律。電子前沿基金會的律師詹尼弗·林奇(Jennifer Lynch)指出,近年來技術迅速發展,而監管并沒有到位。“我們很快就可以在商店里安裝攝像頭,識別購物者的身份。”她說。
針對Facebook的訴訟主要圍繞該公司在2010年推出的圖片標簽功能:只要用戶上傳照片,Facebook的系統就會自動分辨出鏡頭中的每張面孔,設法與之前上傳照片中的人臉匹配,最后鑒別出是誰,十分方便。按照本案的說法,這種“標簽推薦”系統證明Facebook在收集并儲存美國用戶的“面部樣本”。(2012年,由于隱私問題,該公司在歐洲關閉了這項功能。)

FBI(美國聯邦調查局)的人臉識別數據庫中大部分是守法公民的圖像,從駕駛執照和護照照片中拍攝
伊利諾伊州的相關法律早于Facebook推出標簽推薦功能,當時并沒有提到社交網絡。相反,BIPA認為金融交易中生物識別信息會得到越來越多的使用,并指出這些識別信息與傳統的PIN碼和密碼明顯不同,如果被黑客竊取,將會帶來大麻煩,因為不能像重設密碼那樣給客戶重設新的指紋或面孔。但最近的集體訴訟不是針對銀行,而是瞄準科技公司。另一宗針對照片存儲網站Shutterfly的訴訟于2016年4月結案,賠款數額未公開。
BIPA規定,私人公司必須制定書面規范,說明他們將在多長時間內保留人們的生物識別信息,又將在何時永久銷毀該數據。“在某種程度上,這是一個溫和的法律,”在電子隱私信息中心(EPIC)負責處理消費者隱私問題的律師克萊爾·加特蘭(Claire Gartland)說,“它只是要求向消費者做出免責聲明。”
原告指出,Facebook在沒有書面規范的情況下保留了伊利諾伊州用戶的面部樣本數據庫,已違反了該州法律。Facebook發言人拒絕回答有關本次訴訟的問題,但他指出,用戶可以輕松地關閉其賬戶的標簽推薦功能。
法律辯論已經開始。2015年末,該公司辯稱,BIPA的生物識別信息列表中包括面部掃描和面部幾何結構,但法律明確規定照片和外貌描述除外。Facebook認為法律只提到物理面部掃描儀,它們基于實際存在的面部創建生物識別記錄,所以基于照片的人臉識別并不違法。但法院稱Facebook的觀點“沒有說服力”,BIPA旨在針對所有新興的生物識別技術,并允許訴訟向前推進。如果Facebook敗訴,該公司可能被迫向數百萬伊利諾伊用戶支付賠償金,并改變在該州甚至整個美國市場的運營策略。
在法庭上,Facebook人臉識別技術的現狀很有可能將發揮作用。密歇根州立大學計算機科學與工程教授、生物識別專家阿尼爾·賈恩(Anil Jain)說,法院可能需要知道公司是否使用傳統方法開發人臉匹配軟件。他指出:傳統系統通過數以千計的實際測量建立和存儲面部樣本,“他們對面部、眉毛、鼻子、嘴唇沿線和嘴角等處的輪廓采樣,提取標志物。”
但賈恩指出,Facebook研究人員率先采用了依靠機器學習的面部識別方法,這就是在2014年的一篇論文中介紹的DeepFace系統。在報告中,研究人員從Facebook照片中抽出了440萬個標記面孔組成數據集,訓練系統進行學習。系統的深層神經網絡用數百萬個參數來檢查面部,并基于所學到的神秘方法導出其面部匹配規則。“這更像是一個黑盒子。”賈恩說。
Facebook的標準標簽推薦功能到底是否利用了DeepFace或者類似的策略,目前還不清楚。如果公司采用這種先進的方法,其當前的技術可能不會違反法律的規定。“問題是他們的數據庫中存儲了什么。”賈恩解釋說。當DeepFace程序分析原始照片時,系統可能只是簡單地保存其已經學習到的分析規則,而并不存儲可作為生物識別信息的面部樣本。這是個諷刺的局面:如果Facebook不在數據庫中保存面孔,它就可能在法庭上挽回面子。
[資料來源:IEEE Spectrum][責任編輯:遙醒]
本文作者伊萊扎·斯特里克蘭(Eliza Strickland),2011年加入IEEE Spectrum雜志,當時因報道福島第一核電站泄漏事故與他人共享尼爾獎。目前她負責生物醫學工程領域的科學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