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繼永
中韓關系因“薩德”出現較大波動,所產生的一些負面后果也給中韓民間交流、兩國企業造成消極影響。對于這一問題,中韓兩國政府與民間最近都出現過不少爭論與爭議。
在中國,少數學者對他們所理解的“對韓經濟報復”表示不理解,甚至是反對。這很正常,因為中國國內的輿論從來不是一種聲音。與此相比,韓國對于所謂“中國經濟報復”的反擊輿論很“一致”,這也可以理解。
但在韓國,有一種觀點令人擔心,即認為中韓關系已經步入“后薩德時代”,在“薩德”木已成舟,變為既成事實的情況下,中國沒必要再采取什么反制措施,甚至認為“報復的風頭似乎已經過去”,中國正自尋出路,改變因“薩德”而生的中韓關系困境。
不能不說,這是一種誤讀,因為中國關于“薩德”的立場未發生任何變化。
公開反對“薩德”的聲音之所以有所“減少”,原因大致有幾種。
一是韓國正進行因樸槿惠被罷免而提前進行的總統大選。中國不愿過度強調這種聲音而為韓國政客利用。在韓國政壇,朝鮮因素、對朝政策總是被政客當做攻擊對手的有力武器,這是韓國政治中的“北風”因素。中國不愿意在中韓關系出現負面情緒的情況下,韓國政界刮起“中風”,那會進一步沖擊中韓關系。
二是信息傳播規律使然。一方面,目前國際上大事件多,沖擊性事件多,這些事件的發生相對掩蓋了“薩德”的熱度,“薩德”相關的報道在一定程度上被“邊緣化”。另一方面,“薩德”問題已經占據中韓等國主流媒體的熱度排行榜相當長一段時間。久而久之,受關注程度也在降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審美疲勞”。
或許正是由于上述原因,部分韓國學者與媒體認為,中國對“薩德”的批評調門“降低”,意味著中國在該問題上的立場出現轉變。同時,一些韓國媒體過度放大了不贊成“報復薩德”的部分中國學者的聲音與立場,因為這些學者的聲音讓韓國覺得“更舒服”“更愉悅”。中國國內某些媒體也“出口轉內銷”,自洽式推動、放大這些看法與聲音。
事實上,中國民眾的反“薩德”情緒并未如韓國想象般有所軟化,而且事實上已經蔓延到樂天以外的企業與領域。正如韓國媒體報道的那樣,現代、起亞兩個公司在華銷售急劇下降,其他相關產業也感受到中國民眾情緒的冷淡。同時,這種情緒也正在固化成為某種韓國形象的類同物。從政府層面來看,中國的立場非常堅定,并未松動,甚至正在準備應對“薩德”問題的外交、軍事與政治手段。剛結束的中美元首會晤也將這一問題作為重點議題。
“薩德”問題已經成為中韓關系發展的重大障礙。這一障礙隨著時間的積累,解決難度只會越來越大,而有關勢力也正利用韓國政局的混亂,試圖盡早“生米做成熟飯”。可以想象,無論是哪一位候選人當選新一任韓國總統,其就任后的第一個外交難題就是中韓關系與“薩德”問題。
相應地,如果韓國選擇性遺忘“薩德”,或者故意繞過“薩德”,并試圖引導中國繞過這一問題,恐怕不能如愿。相反,這種有意“脫薩德”的自洽式邏輯和“希望式思考”,以及逃避掩蓋問題的做法,不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加重中韓雙方解決“薩德”問題的難度。正視該問題,努力尋求共同解決方案,發展中韓友好關系才是真正的“捷徑”。▲
(作者是復旦大學朝韓研究中心主任)
環球時報2017-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