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江

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很多地區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社會事業滯后,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針對這種狀況,1986年起,國家開始推行建設“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經過30余年持之以恒地推進,實驗區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在環境保護及資源可持續利用、資源型城市發展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為推進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實施提供了積極、有益的嘗試。在這一進程中,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團隊勇挑重任、貢獻良多。
可持續發展“生力軍”
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研究所可持續發展研究團隊,以中國科學院沈陽應用生態研究所的產業生態與循環經濟學科組為主要載體,聯合所內相關研究單元及德國波茨坦高等可持續研究所、柏林自由大學、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等國際知名研究機構、大學重點圍繞東北老工業基地開展產業生態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理論與實踐研究,成為既能居國際學術研究前沿,又能切實服務地方發展的新型智庫平臺。
這是一支一流的團隊,擁有專職(及客座)科研人員17人,其中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高級職稱8人,以德國洪堡基金獲得者薛冰博士、留德學者任婉俠博士、留美學者逯承鵬博士以及姜璐博士等為核心研究骨干,研究人員專業背景涵蓋可持續發展、產業生態、環境管理、新能源、計量經濟、污染生態、環境政策、產業規劃、城鎮化、遙感與地理信息系統、應對氣候變化等相關學科領域。團隊擁有一流的科研設備,并建有遼寧省環境計算與可持續發展重點實驗室。
要做好可持續發展的工作,就必須深入揭示人與環境系統在組織、空間和時間等三個維度上的復雜性。研究團隊開創了環境計算研究范式,強調將區域人文要素納入環境建模過程,實現社會經濟活動、自然環境要素、環境生態過程在某一地理空間上的可視化集成與模擬,最終形成具有政策導向性的干預方案,服務于地方可持續發展決策。在環境計算平臺下,有利于進一步增進對區域人文要素與環境變化的耦合機制的理解,解析這些變化產生的影響,提出有效應對這些變化的策略,反映環境變化與可持續領域的重大問題。
團隊不斷開創新成果。至今,團隊在環境一經濟多源異構信息同化、全空間環境信息運算與知識挖掘、時空數據集成與情景模擬、人地系統數據共享與決策優化等關鍵技術點取得系列突破。當然,讓成果“落地”,從而有效地支持可持續發展才是最終目的。為此,他們通過與浪潮創新等開展實驗室一企業合作模式,積極地推動了環境計算相關算法與技術成果的產業化應用,并在遼寧省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平臺上,將系統集成分析模型(如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決策支持工具)進行應用示范.向有關政府部門推廣使用。另外,團隊還以研討會、決策咨詢報告等方式,加強理論成果與政策研究成果的決策應用轉化,發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研論文或報告,從而爭奪國際科研的學術話語權及國際政策的咨詢話語權。
目前,團隊在Science、Nature等國內外高水平期刊發表學術論文300余篇,承擔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國家國際合作專項等各類項目20余項,承擔地方政府決策咨詢項目20余項。
助力東北老工業基地轉型
東北老工業基地曾是新中國工業的搖籃,為建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及國家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做出了歷史性的重大貢獻。20世紀90年代以前,東北地區是我國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同時也是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速度逐漸落后于東部沿海地區。鑒于此,國家提出了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若是想全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就必須解決比以往更為復雜的若干共性關鍵基礎科學問題,諸如人地系統組分的復雜多變、數據信息的多源異構、可持續發展要素的躍層耦合等。現在,這些問題已經轉化為區域發展的決策難題。
研究團隊迎難而上.立足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可持續轉型,開展復雜社會經濟環境系統運行模擬與計算實驗,推動了面向互聯網+、大數據與決策服務的融合研發。至今為止,團隊在實踐工作中成績斐然。例如,遼寧省現有國家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8個,其中7個實驗區的建設總體規劃編制及后續技術服務工作均由該團隊承擔,并且全部以高質量的水準,通過國家科技部組織的19部委聯席會審。
在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服務方面,研究團隊在2015年編制完成的《遼中縣省級可持續發展規劃》在綜合預審和最終現場審核中均排名第一,專家組一致認為,“遼中縣的規劃編制水準高、可操作性強、規劃目標明確合理、主題特色鮮明、示范項目具有典型性、示范性,所提出的打造老工業基地縣域經濟再振興的新范式,能在全國同類地區起到可持續發展實驗與示范作用。”。而團隊在2016年編制完成《大連高新技術開發區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規劃》《沈陽市新民市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規劃》和《葫蘆島市南票區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規劃》,同樣獲得了專家組和地方政府的高度肯定,成為區域踐行可持續發展的指導藍圖。
目前,團隊已經獲得了諸多獎勵,例如:鐵西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總體規劃獲得了沈陽市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沈北新區實驗區總體規劃獲得了市科技進步獎三等獎,大石橋規劃獲得營口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等。研究團隊在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規劃編制上擁有絕對的優勢,無論是工作服務態度還是服務能力,都備受地方政府和各級科技部門的高度肯定。
在這個過程中,除了國內合作外,團隊還積極開展了國際合作,與德國有關政府機構、科研單位及企業之間在老工業基地振興及可持續發展方面進行了大量的跨學科交流與合作,例如主辦了2016年“中德協同效應方法學研討會”。而且他們還進一步加強了對歐合作、對美合作以及與發展中國家及新興國家的合作,拓展了實驗室在一帶一路、工業4.0等領域的國際合作研究水平。
學科建設是團隊的核心關注點,在團隊的推動下,“環境計算與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國內一流的學術點,并帶動了產業生態學、環境管理、人文地理等學科交叉與全面發展。團隊非常重視科研人才隊伍建設,力爭在5~10年時間內爭取獲得國家級人才計劃支持,成為國內技術創新與領軍人才培養基地。
習近平主席曾說過:“我們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我們絕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的一時發展。”2016年12月,國務院印發中國落實2D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方案,明確提出要著力破解制約可持續發展瓶頸問題,本著“一個區域一套方案”的原則,形成成熟有效的系統解決方案,向世界提供可持續發展的中國方案。研究團隊將致力于滿足國家需求,在可持續研究實踐之路上一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