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東玲++張德貽
新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進行質疑和獨立思考的習慣”。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學會思考是我們教師所追求的目標之一,以如何讓學生學會思考為出發點,通過各種途徑和方法讓學生學會思考,最終使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得到培養。
數學學習學會思考創新活躍理性在小學數學中,如何遵循數學學科和學生思維的特點,加強學生思維訓練的針對性,有的放矢地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小學數學改革和加強對小學生素質培養的一個重要內容。在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善于把思考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教師所設計的問題情景中積極的發現,探究,思考,真正的參與到豐富多彩的數學學習中去。如何激發孩子們的思維,引發孩子們的數學思考呢?
一、貼接生活,激發思考
在教學2年級“有余數的除法”解決問題時,遇到了“去尾”和“加一”的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我發現如果僅僅告訴孩子們什么情況下“去尾”,什么情況下“加一”,并不能讓孩子們很好的理解并且靈活的處理此類問題。于是我創設了2個和孩子們有關的情境讓學生討論:
(1)我們班有30位同學外出春游,每輛車最多坐7人,請問最少要租幾輛車?有孩子迫不及待的回答:“30÷7=4(輛)……2(人),因為問的是最少租幾輛車,所以把2去掉,最少坐4輛車。”這時馬上有孩子反駁:“不對,不對,如果只租4輛車,那剩下的2個人怎么辦呢?還要再給他們租1輛車,所以4+1=5(輛),最少要租5輛車。”我適時點評:“是啊!在處理類似問題的時候,咱們可不能忘了剩下的小朋友!他們沒車坐,可是要哭鼻子的呀!
(2)“六一”兒童節要到了,周老師買了29米布準備做演出服。做一套演出服要3米布,請問最多可以做幾套演出服?有孩子回答:“29÷3=9(套)……2(米)9+1=10(套)。”這是有孩子反駁:“剩下的2米能做一套衣服嗎?做一套衣服要3米啊。我看2米只能做一件上衣,褲子都沒辦法做。(這時傳來孩子們的歡笑聲)。所以我覺得最多只能做9套衣服。
孩子們討論的多棒啊!完全不用老師的參與,利用生活化的情境,孩子們自己解決了“加一”和“去尾”的問題。在討論的過程中,孩子們充滿激情,甚至還不時有小小的辯論產生。孩子們思維的碰撞如此激烈,讓整個課堂活了起來。果然,在今后此類解決問題的練習中,很少有孩子出錯。
二、感性入手,理性思考
開放的數學活動能有效的激發孩子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把活動和游戲引入課堂,把教學內容于活動之中,讓孩子們在玩中學,在學中獲取知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慮教學活動在課堂中是否有使用價值,主要從2個方面把握:(1)活動是否能讓學生輕松愉快并且有效地掌握所學知識。(2)活動能否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心向。
在教學一年級“輕重”時,我感覺到讓年幼的孩子們理解“輕重”是一個相對概念十分困難。思考再三,我設計了以下的環節:首先,我給每個孩子準備了2樣東西:一根短塑料小棒和一只鉛筆。
環節一:請孩子們掂一掂鉛筆,讓他們自己感覺鉛筆的重量,并告訴老師他們感覺鉛筆輕還是重。(課堂上孩子們的回答幾乎都是覺得鉛筆輕)
環節二:請孩子們用兩只手分別掂一掂塑料小棒和鉛筆,讓他們感覺鉛筆和小棒誰輕誰重。(這時候孩子們都感覺鉛筆比小棒重。我適時的提出問題:“剛剛孩子們都認為鉛筆輕,而現在認為鉛筆重,為什么同樣一只鉛筆帶給大家的感覺不一樣呢?”孩子們這時確實的感受到了輕重的相對性,有的孩子回答說:“一個物體不能比輕重。”有的孩子說:“要2個或更多的東西才比的出來。”我給出結論:“輕重是比出來的。所以在我們比較物體輕重的時候要完整的說誰比誰重,誰筆誰輕。”)
環節三:請孩子們用兩只手分別掂一掂鉛筆和他們的數學書。進一步體驗輕重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最后比較小棒,鉛筆和書的輕重,給后面的多個物體比輕重做鋪墊。
在這個活動中,我并沒有直接告訴孩子們輕重是相對的概念,而是讓孩子們通過一個又一個的活動,自己思考,領悟到了“原來輕重是比出來的。”
在教學二年級“認識方向”時,我把教室設計成了奧運場館。讓孩子們拿著手中的座位票找位置。孩子們都很激動,他們幾乎都快速、準確地找到了座位票所指示的位置。相信有了這樣的活動練習,小朋友們去看北京奧運會的時候也能在場館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了。
三、一題多問,創新思考
在教學二年級下冊“有余數的除法”時,我設計了這樣一道練習:“我們班30位同學和張老師到公園劃船,每條船最多坐5人,最少能租幾條船?”有孩子回答:“30÷5=6(條),最少能租6條船。”這時有孩子置疑:“你沒把張老師算在里面,一共應該有31個人,31÷5=6(條)……1(人)。剩下的一個人不能丟,所以要租7條船。我適時點評:“你們考慮的真周到。那你們覺的每條船上的人數怎樣分配比較合理呢?有孩子說:”剩下的1個人不好劃船,可以從其他船上找一個人陪他,2個人就可以劃船了。還有孩子說:“可以多從其他船上找幾個人過來,只要不超過4個人就行了……我不由的感嘆:孩子們不僅從學習中學到了知識,開啟了思維,還處處考慮別人,讓人感動。接著我又提出了問題:“2(3)班的小朋友也想加入我們,你們認為至少再加幾個人,我們就可以每條船都坐滿了呢?”有孩子說:“7條船,如果坐滿要35人,35-31=4(人),再加4人就可以了。”還有孩子說:“最后一條船不是只有一個人嗎?每條船最多坐5人,再上來4個就可以了。”
多么巧妙的思維啊!一題多問,問出了深度并培養了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教學的層次高,練習的知識涉及廣,效果好。這樣的練習有效的啟發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孩子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開放練習,活躍思考
開放式練習,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方面去思維,求得正確和合理的答案。這種練習可以避免學生形成思維定勢,是訓練學生發散思維的有效手段。比如:在教學“三位數的加法”時,有這樣一道習題。120+198=?這道練習除了用豎式解決以外還有很多解決方法,如把198看成200,120+198=120+200-2=318;把198拆分成180和18,120+198=120+180+18=318……又如,18=()+()中的第一個和第二個方框可以填很多數,比單一的9+9=()強多了。實踐證明,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情況,可以設計一些開放的習題,這些練習對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五、身份體驗,積極思考
怎樣能讓學生積極思考,讓他們把“被動學”變為“主動學”呢?不妨讓學生嘗試一下當小老師的味道。在課堂上,我經常讓孩子自己主動到講臺前解讀簡單的內容。當有孩子板演或回答問題出錯時,我立即提問:“誰來當當小老師?請問他錯在哪里?”孩子們爭先恐后的舉手,教室里流淌著一個個“小老師”稚嫩的聲音。在課外,如果有的孩子在練習中遇到了困難,立即有小老師來幫助他。當然,要成為光榮的小老師是有條件的。思路清晰,講解清楚,并且能夠靈活解決問題是當選小老師的首要條件。實踐證明,孩子們為了成為別人的老師,學會了積極思考,并盡量用清楚,簡練的語言闡述問題。孩子們的自信心也在相互扮演小老師的過程中一點一點地建立起來。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學生來到學校里,不僅僅是為了獲取一份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變得更聰明。”怎樣讓孩子們變得更聰明呢?我想:教師單純的傳授知識是遠遠不夠的。只有在教師的教學中,注重引導學生發展數學思維才能讓孩子們變得更聰明,才能真正的把數學變為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解決問題的金鑰匙。學習數學是快樂的,學會思考是快樂的,感受思考后的成功也是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