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敏
在傳統文化中,《弟子規》是精髓,把《弟子規》作為班規來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落實中,要結合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想動態來實施。
傳統文化《弟子規》學習興趣一、見人善,即思齊,縱去遠,以漸躋
看到了別人的善行,就要想到自己也應該努力去做到。即使差距很遠,只要肯努力,漸漸就會趕上的。
針對這點,我開展了每天堅持“寫日記”。方法是每天堅持批閱和講評優秀日記。進行方法指導和興趣培養,平時上課時發生的一些有趣的課堂故事和精彩瞬間,及時指導孩子們記住事件的來龍去脈和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態等。趙儉波向我反映:有的孩子在她的英語課堂上說內容精彩,回家日記有啥可寫啦,可見學生有了興趣,能抓住學習生活中的有感悟的點點滴滴,來豐富自己的日記內容。在講評過程中,我還啟用了日記優秀的學生如陸翰墨、任由之、許婷婷、于宗洋等進行讀日記、講評日記,這也是對好學生的一個拔高培養,同時也感染影響其他學生。講評中學生還談別人的內容好在哪里,學到了什么,再談自己的不足以及以后怎么改進。這樣長期堅持就連最差的學生孫英超都有了進步。我給他獎勵的是自己畫的一朵小花,講評時說:這是我心中最美的花朵。他每天都捧著我批閱日記的花朵在那看。這也促使很多學生都想得到我畫的那朵不起眼的卻在學生心中最高獎勵的小花。后來馮婉迪學生日記中寫到:老師講評我的日記是我的進步,如果能得到老師心目中的那朵小花就更美啦!那朵小花是我努力的目標,這些愿望就像甘泉滋潤我的心靈。還有,蓋俊達的家長說:“起初每天孩子不知道寫什么,就是記賬形式,內容是從早寫到晚,從第一節課到最后一節課,每天磨我:媽媽幫我寫吧!慢慢的不磨我啦,放學回來高高興興地說:今天日記有內容啦!很精彩。”的確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能字字句句描寫著細節,表達著真情實感,彼此學習,在彼此欣賞各自的作品中,都努力去做到最好,有了興趣,漸漸地都趕上來啦。真正達到了“見人善,即思齊”。
二、勿自暴,勿自棄,圣與賢,可馴致
不要自暴自棄,圣人賢達都是努力可以到達的,激勵人們的。
針對這點,我經常在學困生中搜尋閃光點,哪怕是微弱的光,也要把它放大,拿出來曬曬,讓它進行光合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成為汲取的養分。我開展了“閃光點熠熠生輝”活動。方法是:每個學生用A4紙折成班級人數減一的數量的2厘米小紙條。在布置活動時,很多學生爭先恐后地問,我故作神秘地說了兩個字:保密。學生就更好奇啦!同時指導學生觀察老師和每個人的神態語言以及自己的心理活動。第二天來校時利用一節課時間寫出每個學生的優點,宣布時個個興奮不已,都認真地寫著,之后互送紙條。學生們后來日記中寫到好像是送禮物一樣開心。這個活動給予了每個人自信,讓他們互相發現每個同學的優點,結果是大家都很感興趣,和預期效果一樣,每個學生都得到了同學的“獎品”,美滋滋的回家品讀。例如,學困生小宇就是有名的小懶蛋,總是不認真完成作業,可是編花跳繩很棒,大家都佩服他這一點,在這次活動中同學們都提到啦,我借此機會鼓勵他,他小臉露出了燦爛的笑容,表示一定努力學習,不放棄。還有兩個班長彼此欣賞學習和管理中的優點,互相促進,也給班級管理帶來了正能量。從他們反饋的日記中看到各自都收獲了快樂和自信,同時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
我總是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能動性,營造“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全面調控。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給孩子們自信和力量,他們都表示“勿自暴,勿自棄”。
三、非圣書,屏勿視,敝聰明,壞心志
不是高雅有益的書,要丟開它,不能去看,要不就會埋沒自己的才智,更會損害自己的思想和志向。
針對這點,結合孩子什么怪異的書都看,我開展了“讀好書”活動,在黑板設計了一個板塊:興趣小組。讓知識淵博的學生許婷婷擔任組長,領七名學生,當然也是讀好書多的學生,安排每人一天把自己的讀書心得和認為值得記憶的方方面面的課外知識寫在版面上,來豐富和感染其它同學。還落實到寫在單獨的本子上,抽時間組長領讀的方式。這個活動很有成效,許多學生都爭著在板塊上寫出自己看書的收獲。在日記中寫道:今天自己看了什么好書,有哪些值得像書中學習等,看來這活動已深入人心。
高爾基先生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書能帶給你許多重要的好處。
多讀書,可以讓你覺得有許多的寫作靈感;多讀書,可以讓你全身都有禮節;多讀書,可以讓你多增加一些課外知識;多讀書,可以讓你變聰明,變得有智慧去戰勝對手。書讓你變得更聰明,你就可以勇敢地面對困難;多讀書,也能使你的心情便得快樂;讀書能陶冶人的情操,給人知識和智慧。
四、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
知錯能改,錯誤自然慢慢地減少消失;如果為了面子去掩飾錯誤,那就是錯上加錯。每個學生都有犯錯誤的時候,但改了還是值得表揚的。
針對這點,結合學生在副科課上表現差,不像語數外課上那么重視的特點,有效落實“小科不小”的特色理念,我制定了懲罰制度,在黑板上設計了一個板塊:副科課表現不好的學生。每天班長把表現差的學生記錄在相應的板塊上,我領到辦公室先面壁思過然后談心。這過程讓孩子明白有了過錯,就應該受到懲罰,及時改掉,老師還是表揚的。任科教師高淑芳、國桂梅都說:這招好多啦!誰都不想讓自己的大名掛在上面,時刻約束自己,我們也很省心,不生閑氣啦,每節課上得都很順心。就這樣,改過的學生我是經常表揚和鼓勵。現在漸漸的這個板塊無人問津了。大多數學生并不是故意要犯錯,他們犯錯后往往伴隨著懊悔、苦惱,他們犯錯后大多渴望改正錯誤。我們應順勢引導學生反思錯誤,逐步減少學生犯錯的概率,促進其不斷進步。用《弟子規》時刻約束學生,這真是有效的措施,收到了預期的效果。
五、寬為限,緊用功,工夫到,滯塞通
在制定讀書計劃的時候,不妨寬松一些,實際執行時,就要加緊用功,嚴格執行,不可以懈怠偷懶,日積月累的功夫深了。原來窒礙不通,困頓疑惑的地方自然而然就迎刃而解了。
由于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不一樣,因而個人制定計劃的重點和要求是不一樣的,如有的學生學習基礎差,就不必急于系統的自學課外讀物,而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弄懂課本內容上。只有循序漸進,才能取得好成績。學生制定完計劃后,我結合學生的計劃,開展了各種知識比賽:成語招招手,修辭大比拼,關聯詞語對對碰。在平時教學中,我注重課外知識的積累。在一年級時,我要求的作業就是每個生字組3個詞語,其中一個是成語。5年了,一直堅持,學生已經養成了習慣。每次比賽前期再給發各種復習資料,釘成小冊子,后邊寫上我的名言——精誠所至,金石為開,學生們個個如獲至寶。都用功復習,不懂的互相問,努力學。給足了時間進行練習,讓學生有目標有興趣。我還設計了獎勵制度,使他們有競爭意識。每次比賽都取前十名,結束后發獎品和談獲獎感言,個個都興趣十足,勤奮學習,爭取成績優異。比賽前期不懂的想盡辦法努力學透徹,真正達到了“工夫到滯塞通”。我就是借助這些比賽創設了一個個平臺來實施的,學生學習氛圍濃厚,達到了良好效果,形成了良性循環。
以上就是《弟子規》即班規中的五項落實的方法,我和我的孩子們都把它當作自己的一面鏡子,時刻照著自己,改進不足,努力提升。在落實中我充分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博大與精深,異放光彩。我的孩子們在乘風二小這片肥沃的土壤中汲取養分,茁壯成長,長出豐滿的羽翼,展翅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