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梅華
有資料顯示,垃圾已嚴重污染了我們的土壤、空氣、水以及影響了人們的健康,垃圾已成為社會的一種公害,是人類必須要解決的環境問題之一。所以,在幼兒園開展這方面的教育嘗試,目的就是使幼兒在未來能適應這一要求,能以一種無可非議的態度去執行,同時還要肩負教育他人參與的任務。所以,這種教育行為是很有意義的。
幼兒垃圾主題活動一、活動前豐富幼兒的經驗,激發幼兒對活動的興趣
1.請幼兒在家長的協助下,通過各種方法查閱有關垃圾知識方面的資料。如東東小朋友,利用雙休日去書城,查到了廢紙廢玻璃可以回收,回收一噸廢紙可生產800公斤紙,相當于節約4立方米樹木或少砍伐樹齡為50年的樹木20顆,一噸廢玻璃回爐子可生產2萬個500毫升裝的酒瓶。
2.教師創設適合教育內容的環境。如我班的墻飾,背景是青島的象征“美麗的五四廣場”,重點突出的是三種分類垃圾箱,在垃圾箱里放上對應的垃圾圖片,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在益智區中,投放用廢舊可樂瓶做的三種分類垃圾箱和一些垃圾卡片,讓幼兒來操作。
二、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
幼兒的思維是從直覺動作到具體形象的。這一特點表明,幼兒思維的抽象水平低,其認識是在伴隨具體形象和直接情景的行為表現和情感體驗中發生的,這就意味著幼兒環保啟蒙教育具有情景性和實踐性的特點。
因此,在開展“垃圾”主題活動中,我們更多的是采用參觀、游戲、情景表演、科學小實驗等情景性、實踐性強的活動形式和方法,讓幼兒在具體形象、富有動感的活動中,主動地、樂意地、自然地接納活動過程中給予的影響。老師在制作玩教具、布置教室和戶外櫥窗時都注意使用所回收回來的“垃圾”,讓幼兒看到自己行為的意義和作用。同時,老師也不忘教育幼兒要愛惜物品,盡量減少垃圾。如社會活動《參觀垃圾站》,幼兒親眼看到機器是怎樣分類處理垃圾的,并且邊觀看邊聽垃圾站的工作人員講解,使幼兒直接感受到了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從而促使幼兒從小養成垃圾分類倒放的好習慣。講講做做《廢物真有用》,教師運用變魔術的方法,將生活中的廢棄物一一變成漂亮的小茶杯、可轉動的風車屋、會跳舞的長龍、可愛的民族娃娃……幼兒在看看、想想、講講,再學著做做的過程中充分體驗到了化廢為寶的樂趣。
幼兒通過親自動手實踐,體驗到的樂趣以及積累的經驗,遠比聽教師的說教所獲得的要多。如我班東東小朋友吃完麥當勞快餐后,將盒子帶回來,給老師美化教室;榛榛小朋友和媽媽一塊購物時,建議媽媽用環保袋,少用塑料袋,在家又教育家人節約用電、用水;菲菲小朋友要求父母在家里設立兩個垃圾桶,并向家長宣傳為什么要進行垃圾分類。有的幼兒有了新的想法:以后讓爸爸、媽媽把廢報紙都收集起來,賣給廢品收購站,報紙扔掉多浪費……
三、家園互相合作
我們知道,影響兒童發展的教育因素不是單一的,社會、家庭、教育機構等對兒童都會產生影響。家庭教育是兒童最初受到的教育,孩子學會怎樣生活、怎樣做人,與社會發生聯系,接受社會信息,首先是從家庭這個渠道里獲得。
因此,在這次開展“垃圾”主題活動中,我們注重了家園協同性,始終與家長密切聯系,共同合作。我們通過家長會、家園聯系之窗、《家園天地報》、家訪、家長園地等溝通渠道,讓家長及時了解“垃圾”主題活動的目標、內容和要求。
這次活動100%的家長能積極配合,他們能及時做好觀察記錄,表格的反饋率達100%。許多家長還在表格上填寫對開展“垃圾”主題活動的感想,有的家長說:“一直以為孩子小,對他不必要有那么多規矩,現在看來我們的觀點是錯的。”還有位家長頗有感想地說:平日里,當著孩子的面扔個煙頭、拋張紙很平常,可現在還沒扔出去,孩子已大叫:“不能亂扔垃圾,垃圾應該扔進分類垃圾箱?!闭f的我們大人真不好意思,自嘆不如。經過一段時間的活動,我班多數家長會主動的幫助孩子收集有用的廢棄物,在家將垃圾分類投放,有的家長說:雖然這樣做很麻煩,但為了讓孩子從小知道要保護生態環境,我們愿意“變易為難”……
四、以身作則,不斷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
我國的學者認為,環境教育是以跨學科活動為特征,以喚起受教育者環境意識,使他們理解人類與環境的相互關系,發展解決環境問題的技能,樹立正確的環保價值觀與態度的一項教育科學。成人作為教育者,本身也應以身作則,在日常的言行中注意給幼兒一種正確的示范,對于垃圾的分類教育,成人更應先為表率,認真嚴格的參與。因此,教師對環境知識了解多少,將直接影響到對幼兒進行環境教育的質量。如在一次教育活動中,當幼兒用期盼的目光,向老師發問:布能循環再造嗎?破碎的瓷器能再造嗎?教師因為沒有豐富的相關知識經驗,而一時無法回答。
因此,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及環境保護日益被世人所重視的背景下,作為教師要善于學習、善于積累、善于運用,通過“三善于”來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只有這樣,教師才能伴隨幼兒順利地收獲環境教育領域中的一個又一個智慧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