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高娃
《白蛇傳說》是近年來較具代表性的《白蛇傳》重構作品,也代表了當前民間文學作品重構的理念和方向。一來商業影視重構作品保留了傳統民間作品的故事主線和主要人物設定,使觀者的觀看難度降低、理解程度提高;二來通過科學技術將傳統民間文學作品中很難表現出來的感官體驗進行視覺和聽覺重構或創作,并融入當下的時代元素,以提高傳統民俗作品的可讀性和時代性。通過對民間文學作品《白蛇傳》與當下影視作品《白蛇傳說》在故事、人物、創作方面的相關性進行分析,以探究民間文學作品的重構方式和特點。
白蛇傳白蛇傳說影視作品民間文獻藝術重構民間文學是許多藝術形式的創作載體,文藝工作者也樂于通過對民間文學作品的再闡述、再創作以及取樣、改編等形式,使傳統的民俗藝術載體與時俱進,并換發生機。雖然重構作品很難達到原著擁有的藝術高度,但這種重構作品有助于提升傳統藝術的傳播性以及傳承性。影視是當前方興未艾、發展穩定的一種藝術形式,其創作生命力之強盛、藝術形式之豐富、表現方式之靈活是過往任何一種藝術形式所不具有的。本文根據近年來的一部《白蛇傳》影視重構作品《白蛇傳說》的藝術表現形式和特點對民間文學作品的重構方式以及原作品與重構作品之間的相關性進行簡要分析。
一、故事相關性分析
《白蛇傳說》是由香港著名動作導演程小東聯合崔寶珠指導的一部商業劇情片,共取得2.29億元的票房佳績。與許多重構作品一樣,《白蛇傳說》保留了民間故事《白蛇傳》的主要故事元素和人物設定,但又加入許多現代化、年輕化、商業化、視覺化的影視語言,并將兩者進行有機的融合?!栋咨邆髡f》與《白蛇傳》在故事構架上既具有較高的重疊性又具有十分明顯的差異性,在重構作品中保留原本的故事結構是為了提高作品的可讀性,在簡單交代相關的事故背景后便可置入重構故事的相關環境和元素,對于時長在120分鐘左右的電影而言,這樣的架構設定一來可以增加重構環境的表述量,二來可以降低觀者在觀影過程中的學習精力,使觀者更易融入電影劇情,并為重構環境提高大量的講述時間,使重構作品不至于僅為再闡述原作品,而在再創作方面留出較大的空間和余地。
重構作品與原作品之間在故事性上一定存在順承、繼承、相似的關系,以《白蛇傳說》與《白蛇傳》為例,后者為前者提供故事基礎,前者以后者為環境背景進行再創作,是一種再創作的關系?!栋咨邆髡f》保留了《白蛇傳》大環境背景,即妖魔化時代,但《白蛇傳說》又在傳統妖魔化時代的背景下融入現代對妖、魔、仙、法的詮釋,這樣就使得傳統《白蛇傳》的故事得到順承,而修仙式、漫畫式、武俠式、魔幻式的現代妖、魔、仙、法詮釋又為《白蛇傳》的影視化處理提供了視覺化基礎,使觀者更有觀看興趣,也更符合當下人們對影視讀物的閱讀需求。如文章在《白蛇傳說》中飾演了原文學作品中沒有的角色,法海的弟子能忍,作為一名“捉妖小專家”,在一次意外中被蝙蝠妖所咬,后魔血攻心,最終沒有戰勝自身的心魔,成為一個非人非魔的異族。這一設定與原作品存在較大的思想差異,民間《白蛇傳》是以傳統佛學理論中的六道輪回為基礎,即畜生道修煉可為妖、可為仙,但人得道可為仙、佛,二者遵行嚴苛的輪回制度。但《白蛇傳說》中文章所飾演的能忍則通過“突變”來改變自身的狀態,這就是現代化的妖魔化理念,雖兩者有著相似的故事載體,但細節處顯示出時代特性。
二、人物相關性分析
與原民間作品相比重構作品愿意也常見于將原作品中的部分人物以及性格特征進行保留,后根據重構作品的故事性、環境元素等相關要件進行人物特征的調整。民間文學作品中的人物有兩個最大的特點,一是簡單,易讀性高,人物情感走向符合基本人民對生活和困境的理解,也更易感同身受,所以人們接受起來沒有難度,也更愿意去傳播這些故事和傳說。二是接地氣,這些傳說一般都來自鄉土之間,是經過許多年篩選、流傳之后留下的、人民喜聞樂見的故事,所以鮮有一些廟堂故事成為民間文學。所以民間文學作品中的人物距離我們的生活更近,我們更容易在其中找到存在感和認同感,這也是為什么許多藝術作品愿意對民間文學作品進行改編?!栋咨邆髡f》同樣遵循這一規律,其中白娘子、許仙、法海等人物均得到保留,但在情感處理上就要更加細致,在表現人物情感轉變、人物與環境之間的變化關系時也更自由。
原著《白蛇傳》篇幅較短,后世流傳作品多只保留下其故事精髓,所以在人物性格和行為的刻畫上后世的重構作品就有較大的空間和余地,以《白蛇傳說》中對法海這一經典人物的重新刻畫為例,在對法海矛盾性格的刻畫上《白蛇傳說》做得較好,一方面,法海為了保證勞苦大眾的正常生活鏟妖除魔,對妖魔的罪行深惡痛絕。另一方面,法海在與妖魔的一次次戰斗中發現了一些妖魔尚存的人性,尤其是在水漫金山之后法海對白娘子有了新的認知,并且產生了更為矛盾的情感掙扎。在表現法海矛盾時《白蛇傳說》可謂做到了有理有據,一來這種矛盾情感易于被觀者所理解,讀取無難度,二來《白蛇傳說》將這種矛盾的感情細節化,使觀者看來不矛盾,這也是原作品與重構作品人物之間常見的關聯性。
三、創作相關性分析
重構作品與原作品在創作精神上一定是一致統一的。我們在上文中說過原作品是重構作品的基石和載體,那么重構作品之所以選擇對原作品進行改編一定是兩者在創作精神上有較高的默契度?!栋咨邆髡f》其實是一部較為傳統復述性作品,其基本保留了《白蛇傳》的精神內核,但在藝術成就上《白蛇傳說》是無論如何都不及《白蛇傳》的,《白蛇傳》藝術成就之高,在于其具有非常明顯的文化傳承屬性和文學屬性,寥寥數語將白蛇報恩故事講述得非常凄美,更體現出杭州地區特有的浪漫情懷?!栋咨邆髡f》的成就在于其商業屬性和影視屬性,通過高度的視聽化處理將文字傳說變為視覺體驗,將民間傳說從一種載體過度到另一種載體,使民俗文化的傳播面變得更廣、傳播形式變得更豐富、傳播途徑變得更有趣,在這種意義上《白蛇傳說》也同樣體現出較強的文化傳承屬性。
可以說,從創作的角度分析《白蛇傳說》并沒有偏題,而且在重構方面做得很好,《白蛇傳說》的主創十分清楚自己想要干什么,所以其致力于將傳統故事無法展現出來的視聽化特征發掘出來,而并沒有挖空心思去想如何在原著思想內涵上進行提升,這是一種十分“聰明”的做法。在重構作品時,最怕創作者意識不清,想的東西太多、想要的結果太多,這樣容易在創作過程中跑偏,使呈現出來的作品變成“四不像”?!栋咨邆髡f》看起來就十分純粹,先且不論其藝術成就有多高,單單就其觀影體驗來看《白蛇傳說》看起來不累、不暈,具有較強的商業屬性。重構作品,就是要做到創作的專一性。
四、結束語
《白蛇傳說》是一部標準的商業電影,也是一部傳統文化重構作品,其結果較為成功,不僅在商業上取得了預期的結果,還在創作上保留了傳統文化特征并融合了時代元素,讓老作品有了新生機、新面貌,其故事、人物、創作等方面都沒有跑偏,具有較強的重構意識,其效果也十分不錯。
參考文獻:
\[1\]江少英,陳致烽.民間文學的現代重構——以電影《白蛇傳說》為例\[J\].福建師大福清分校學報,2013.
\[2\]閆寧.消費文化語境下文化經典的改編——以電影《白蛇傳說》為例\[J\].創作與評論,2012.
\[3\]應潔瓊.杭州民間文學資源產業化創意開發研究——以《白蛇傳》和《梁祝》為例\[J\].杭州研究,2012.
\[4\]周仲謀,辛明霞.民間文學故事的影像傳播和形態演變——以《花木蘭》《白蛇傳》為例\[J\].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