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會明
隨著一國兩制的發展,祖國大陸和香港、澳門臺灣地區的接觸越來越密切,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內地大學生附香港、澳門等地進行學習。受到全球化進程的影響,不同的思想和多元文化不斷涌入我國,雖然優秀的思想文化占了絕大多數,但其中也不乏消極和不健康的思想在威脅著大學生的健康成長。尤其是在澳門等與外國接觸較多的地區,近年來其本土文化更是受到了外國文化的極大沖擊。除此之外,由于內地一些不良事件的影響(如赴港赴澳搶購奶粉、地鐵上大肆喧嘩吵鬧等),澳門地區人們對大陸可能有一些不好的看法。在這種情況下,澳門內地大學生所處的環境對他們來說可能不那么友好,加之其去到一個相對原來的生長環境來說差別較大的地方,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會出現一定的不適應,因此可能會造成其行為偏差。從研究澳門內地大學生偏差行為的目的和意義談起,分析了其出現偏差行為的原因,并找出產生這些行為的心理機制,提出消除其偏差行為的解決方法。
澳門內地大學生偏差行為心理機制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行為是心理的反映,只有了解了心理原因,才能對個人的行為做出合理的解釋。長期以來,內地大學生和澳門大學生由于在社會生活、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中存在著較大差異,所以當內地大學生赴澳學習時,可能會產生一些心理上的不適應感以及行為上的偏差。本文研究澳門內地大學生偏差行為的心理機制,具有特殊的意義。
一方面,從赴澳學習的內地大學生的角度說,探討其行為偏差的心理機制,有助于了解其出現偏差行為的真正原因,消除內地大學生與澳門大學生在同一環境中學習的障礙,幫助大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從而避免出現偏差行為,使其更適應澳門的學習、生活環境。
另一方面,從澳門高校的角度考慮,了解澳門內地大學生偏差行為出現的心理機制,有助于其更好地進行思想教育工作,幫助學校德育教育工作者認識到澳門內地大學生這一相對特殊的群體的心理及行為,使其在進行德育教育的過程中更能夠找到重點,切中要害。
除此之外,了解澳門內地大學生偏差行為的心理機制,對其家庭的健康發展也有重要作用。在家長充分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之后,對于其表現出來的行為可以更加理解、更加包容,也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走向正確的道路,幫助其健康發展。
總而言之,研究澳門內地大學生偏差行為的心理機制,不管是對大學生自身來說還是對所在高校或者所屬家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二、澳門內地大學生偏差行為的心理機制
1.思想模式的沖擊
由于歷史原因,大陸和澳門的生活方式和環境都存在較大差異。大陸對于人才的培養更傾向于集體教育模式,傾向于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等崇高思想。在這種思想的熏陶之下,內地大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會更優先考慮集體利益,而把個人利益放在次要位置上。但是在澳門地區,由于大學生長期受到個人主義價值觀的熏陶和功利主義思想的影響,盡管在多數時候,他們還是會以集體利益為重,但其對個人利益的重視程度也不容忽視。在這兩種不同思想模式的影響之下,所培養出來的澳門大學生和內地大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還是很不一樣的。內地大學生來到澳門,接受了這種截然不同的思想模式的沖擊,這對其心理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他們的內心會產生矛盾:這兩種思想模式,到底哪種是正確的?哪種更有利于個人的發展?在這樣的矛盾影響之下,他們可能會過于片面的理解個人主義,從而導致思想的誤區,造成行為偏差的出現。
2.生活方式的影響
內地大學生在生活獨立性方面還有所欠缺,大多數大學生從小就一直被家長寵著,不做家務活,生活費和學費也都由家長一力承擔,自己只要安心學習。而澳門大學生由于受到西方思潮的影響,生活較為獨立,所以他們在學習的同時還會兼顧兼職賺取學費及生活費。內地大學生在剛進入到這樣的環境中時,可能比較難以適應。另外,在“金錢至上”謬論的影響之下,越來越多的人覺得錢是解決一切問題的良方,即使在校園里也是如此。據有關資料顯示,贊同“金錢至上”理論的澳門大學生比內地大學生要多16.7%,這表示內地大學生在澳門求學時,很容易受到不正確的金錢價值觀的影響,從而引起內心的波瀾,導致不正確的金錢觀在心里滋生,在這樣的影響之下,就可能會出現行為的偏差。比如,某些內地大學生在前往澳門學習之后,充分感受到兩地生活水平的差距,家長給的生活費也不足以支撐其基本生活起居,或者因為自卑心理以及好面子的想法的影響,他們可能會通過其他手段獲取金錢,如偷盜等,這樣就產生了偏差行為。
3.知識構成的影響
長期以來,內地大學生在知識學習方面更傾向于實用性的知識,對于課本上的知識會傾注大量的時間及經歷去學習。而澳門大學生的知識構成有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實踐,是課本學習和自身實踐共同作用的結果。知識構成的差異導致了內地大學生和澳門大學生在遇到問題時思考的方式不一樣,所使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也有所區別,這樣就導致不同行為的出現。在遇到問題時,內地大學生更傾向于從書本或者其他人口中獲取問題的答案,但澳門大學生可能會更傾向于先進行思考。這樣不同的方式就有可能造成矛盾或誤解,雙方都不能正確地理解對方,這樣對于內地大學生來說,就容易出現行為偏差。
三、消除澳門內地大學生偏差行為的辦法
1.擺正內地大學生的思想態度
由于兩岸特殊的社會體制,其思想模式存在著較大差異。俗話說“入鄉隨俗”,內地大學生在澳門接受教育時,要擺正自己的思想態度,客觀地認識兩種思想模式的優點和缺點,并以辯證的眼光看待問題,既要承認集體思想的好處,也要看到個人主義的優點,不能單純地認為哪種思想就一定好,也不能固執地認為哪種思想就一定不好。要做到這一點,學校也要做出相應的工作,在思想教育方面要抓住重點,培養學生正確的思想及價值觀,讓學生在不同的環境下也不會發生動搖,要堅定正確的思想導向,同時包容地接受其他不同的觀點。
2.接受不同的生活方式
內地大學生去到澳門進行學習和生活,對他們自身來說確實是一個不小的挑戰,除了要擺正自身的思想態度之外,還要接受澳門和內地不同的生活方式。客觀的說,大學生不應該被當作溫室里的花朵培養,而應該離開溫室,接受生活的歷練和磨難,這樣才能變得成熟而堅強。因此,在內地大學生到澳門之后,其實可以試著適應澳門的生活方式,多與社會接觸,多鍛煉自己獨立自主的能力。如果可以做到這一點,相信內地大學生不僅不會出現行為偏差,反而會得到很好的鍛煉,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3.豐富自身的知識構成
知識是無止境的,不要把自己局限在一個小地方或是限制了知識的來源;相反,內地大學生更需要從不同的渠道獲取知識和信息,以幫助自己擴充知識面。長期以來,由于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國大學生在接收知識、獲取信息方面的能力較為薄弱,獲取知識的手段也比較單一。當其去到澳門學習時,應該充分利用澳門開放的環境和多元化的特點,充分體驗不同的獲取信息的渠道所帶來的便利和好處,在遇到問題時,可以與澳門本地學生商量或是詢問一些經驗豐富的人,應該開拓自己的思路,而不應該將自己局限住。只有豐富自身的知識構成,才能夠正確理解他人,并做出合理的反饋,而不會產生偏差行為。
四、總結
由于澳門和大陸的人們在生活方式、思維習慣等方面都存在著不小的差異,內地大學生在剛到澳門時會產生不適的心理,進而可能會出現行為偏差。本文探究了其行為偏差出現的心理機制,并提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以期幫助澳門內地大學生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永雄.德育及通識教育在香港課程改革中的理念、策略和實踐經驗\[J\].中國德育,2006,(03).
\[2\]黃幼川.適應“一校兩生”要求的學籍管理辦法的探討.黎明職業大學學報,2005,(01).
\[3\]蔡振翔.論中國大陸高校的境外生教育體系.八桂僑刊,2004,(06).
本文受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