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青
數學源于生活,數學植根于生活。以生活實踐為依托,將生活經驗數學化。從生活中引岀數學問題,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欲,讓數學走進生活,從而拉近數學和生活的距離,使數學課堂充滿濃郁的生活味道
數學生活生活情景數學問題一、在生活中感悟數學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許多概念都是由現實生活中抽象出來的,大量的概念教學可以在生活中找到一些實例,從而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的直覺和對抽象的數學概念,可以逐步深化認識和應用。讓數學回歸生活,讓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是有用的,通過體驗學習的快樂和進步,從而激發學習數學的愿望。
1.讓學生認識到數學在身邊的存在,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愿
新教材體現了人的發展為本的教學理念,提供了現實的、有趣的、富有挑戰性的學習材料給學生,為學生提供探究、交流的平臺,展示知識的形成與應用,能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
2.加強數學問題的生活化,感受數學價值
數學教材所表現出的是抽象的,理性的,規范的數學模型,如果教師能將這些抽象的知識與生活結合起來,引導學生體驗生活中的數學背景知識,學生會覺得生活中其實許多數學問題中是經常遇到的問題。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知識,體驗到生活與數學相關的樂趣。
3.創設生活情景,發現數學問題
數學學習的對象是以孩子的生活為背景,當學生發現,在他們的數學學習面前顯示的是他們的生活的問題,他們將采取積極的態度,探索,思考,分析和解決。否則,他們可能會認為數學是不相關的自己的生活。在教學時,教師可以創造一定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理解知識和掌握知識。
二、讓數學回歸生活
1.用數學的視角觀察和理解我們周圍的事物
研究表明,為了在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同時,初步接觸和掌握數學思想,不斷增強數學意識,就必須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加強實踐活動。在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使每個學生擁有一雙能用數學視覺觀察生活的眼睛,讓學生帶著數學問題接觸實際,加深對數學問題的理解,進而懂得身邊處處有數學。如教學“三角形的認識”后,讓學生列舉生活中見到的三角形和運用三角形穩定性的事物;學會重量單位后,讓學生稱一稱自己身體有多重。例如,在教學“利息”時,首先讓學生了解自己家里與銀行有哪些業務往來(如繳電話費、電費、水費等)。
2.用數學語言描述生活事件。
數學首先是一種語言,它是人們交流的工具。由于它可以用來儲存和傳遞信息,因此在信息化時代,數學的語言功能更為突出,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在不影響知識科學性的前提下,巧妙運用生活化、情趣化、童趣化的數學語言感染學生,使學生在充滿情趣的學習交流中學習,給課堂教學增添一份異樣色彩。
3.創設情境,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有意識的在學生掌握了某項數學知識后,創設一些把所學的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的情境或問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體驗知識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例如,在學習了長方形面積計算公式后,讓學生去測量和計算自己的房間面積或者床鋪的面積,讓學生體驗自己身邊的數學,并學會了運用所學的知識。
4.加強操作,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知識來源于生活,實踐于生活。我們經常發現有的學生由于感性知識較缺乏,出現不符合客觀生活實際的數量意識。在學習了長度單位以及如何進行測量之后,讓學生運用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進行各種測量活動,進而加深學生對不同長度單位的理解,在鞏固用刻度尺測物體長度的方法的同時,學生通過自己的動手獲得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識性數據。而我們也在這個活動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測量的能力和動手能力,讓學生在生活中學,在生活中用。
多年來,我們的數學教學忽視了數學的實際應用,不注意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與應用能力,偏重于脫離實際的機械訓練和題型教學。在學生的練習中存在大量的人為編造的離學生生活現實較遠的題材,諸如:糊紙盒、裝配機器,等等。長期這樣的訓練,導致學生思維僵化,不利于學生思維發展。而新的教學大綱指出,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學到的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因此,在教學中,每學到一個新的知識,我就要鼓勵和引導學生深入生活實際,去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總之,“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們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帶著孩子們走進數學的天地;讓數學植根于生活的土壤,做到課內外知識與生活相連;讓數學學習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使生活與數學融為一體;讓學生感知生活,讓學生親近數學,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讓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成為“做數學”“用數學”和“再創造”的過程,讓數學回歸“生活化”,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參考文獻:
\[1\]九年制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
\[2\]數學課程標準.
\[3\]小學數學教師.上海教育出版社.
\[4\]讓數學回歸生活數學.中國教育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