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覃
【摘 要】詞匯是語言的基本材料,是語言的三要素之一。離開詞匯就無法表達概念。詞匯不豐富,也必然會影響思想交流。學生掌握的詞匯越多,運用語言的能力就愈強。但在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詞匯學習成為大部分學生的攔路虎。那么,教師應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nèi)讓學生高效率,且始終有興趣學習而不覺枯燥呢?這是值得教師反思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英語詞匯教學;效率;語言拓展
一、如何看待一節(jié)英語課
一節(jié)英語課是否上的好,可以關注以下三個方面。簡單說就是三個L。即:Lesson(課堂)、Leaner(學生)、Language(語言)。
1.關注Lesson
我們要關注整節(jié)課的總體設計。首先,要看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的是否明確;其次要看這節(jié)課的整體結(jié)構(gòu)是否清楚;再次要看具體有哪些步驟;然后再看每個環(huán)節(jié)、每個步驟中的教學活動是否具有梯度性、是否符合認真規(guī)律,是否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同時還要看老師使用的教學方法,如語言交際法、任務型教學法等。
2.關注Leaner
在課堂觀察的的過程中,我們應當特別關注學生這一主體,重點關注學生課堂行為、語言表現(xiàn)、尤其是語言產(chǎn)出的質(zhì)量
3.關注Language
課堂教學過程中,Teachers talk和Students talk的量比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學生主體地位的具體表現(xiàn),由此我們可以判斷本節(jié)課是teacher-centered還是students-centered,判斷本節(jié)課是以老師為中心還是以學生為中心。
二、詞匯教學初探
詞匯教學的目的,其核心是促進學生的閱讀、促進學生用詞語來做事情,促進學生筆頭能力(寫作能力)的發(fā)展。但在小學英語詞匯教學中,小學生由于年齡小,思維能力有限,加之缺少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學生自身缺乏學習策略,經(jīng)常孤立地,機械地去學習,記憶單詞。記住一個單詞對他們來說,需要花很多的精力,有時記一個單詞幾天下來沒有記住,或記住了,過幾天就忘,這樣也大大影響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另外一些城中村的家長重視程度不夠等問題,大部分學生都習慣于在課堂被動地接受知識。課后很少或幾乎沒有主動去學習、復習,更不用說去閱讀課外讀物。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nèi)讓學習既輕松又高效率的學習?我一直帶著這個問題摸索方法,不斷地探索實踐,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嘗試與實踐了以下幾個方法,收到了極好的效果。
(一)解決What問題
小學詞匯教學如何定位?如何保證詞匯教學的有效性?這是一個值得我們?nèi)ニ伎嫉膯栴}。產(chǎn)出性單詞和詞塊的搭配等方面值得我們給予充分的重視。
(二)解決How問題
1)關注語境的創(chuàng)設和任務的驅(qū)動
我們在詞匯教學中,一定要切記:詞匯的學習是為了促進學生用語言來做事情的。所以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想方設法杜絕那種碎片式的處理方式。
2)關于整體設計,重視鋪墊梯度
在教學設計的時候我們需要著力解決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是內(nèi)容、第二是語言。
首先,要幫助學生搭建架構(gòu),讓學生通過brainstorming等方式去思考怎樣寫;其次,要幫助學生提供語言的支撐。而這就要求學生在真實、自然的語境中去學習、去體驗、去領悟、去應用。毫無疑問,這里面自然包含了詞匯的詞形form詞義meaning和use詞用。
3)關注活動的設計,自上而下,處理好活動的梯度,關注每個學習活動的目的,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比如詞匯的辨認、認知,再到詞匯的理解、比較、分析、靈活的運用等。
(三)直接拼音藝術(shù)
在實際教學中,如果只注重培養(yǎng)學生聽說的能力,學生會在“聽聲音,不見文字”或“只看單詞卡不讀詞”的現(xiàn)象,學生長時處于聽聲音,不見文字的階段,語言輸入單一,缺乏聽覺,視覺和自覺等多種感官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音、形、義來能形成有機的聯(lián)系,那么,學生就會見詞不能讀,聽音不能寫。我認為小學英語教學要把興趣培養(yǎng)放在首位,但也在聽說領先的基礎上要重視把視、聽、說、讀為一體的綜合性活動,強調(diào)聽讀結(jié)合,輸入雙渠道,將詞的音、形、意聯(lián)系起來,提高學生的認讀能力。直接拼音法以培養(yǎng)“見詞能讀,聽音能寫”為目標,在入門階級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拼讀和認讀能力。
直接拼音是指按字母或字母組合的發(fā)音規(guī)律拼讀和拼寫單詞,其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見詞能讀,聽音能寫的能力。直接拼音法避免了傳統(tǒng)的先學字母名稱、再按字母先后順序背記單詞及字母,發(fā)音,音標三結(jié)合的弊端。直接拼音的具體操作程序是:先學字母、字母組合的發(fā)音和拼音。在基本掌握發(fā)音和拼音的基礎上再學字母的名稱,最后學音標。
(四)整體語法拓展藝術(shù)
1.詞不離句,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的思維。
許多心理語言學研究證明,學習者將詞匯理解為單詞學習詞匯時就更多地關注孤立的,形式實體的單詞(carter, 1991)。這種現(xiàn)象我們在教學實踐中也屢見不鮮,因此,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把詞匯放在具體語境中使用,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這用發(fā)散思維,成功地運用語言。
2.句不離篇,運用整體語言教學。
(1)詞匯,包括單詞、短語,一定要基于語篇來進行學習。
1952年,美國語言學家哈里斯(zellig Harris)在《話語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1952)中指出:“語篇不以零散的詞或句子的形式存在。”語篇是指實際運用的口頭或書面的語言單位,是交際過程中的一系列連續(xù)的話段或句子所構(gòu)成的語言整體。句不離篇,發(fā)展了語言運用的能力,使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達到更高一層次。因此,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思考如何將詞匯放入語篇中,讓學生操練。
(2)關注詞塊、關注搭配,而不是孤立地教學單詞。從高考的完形填空、短文改錯等題型中能夠感受到這一方面的重要性。
(3)詞義邏輯關系的處理。如not only…but also等等表示轉(zhuǎn)折、遞進、因果等關系的詞同樣要給予充分的重視,
(4)關注語言的靈活運用。努力讓學生的詞匯更加豐富,努力讓學生在書面表達中能夠使用更豐富、更“高級”、更“高大上”的詞匯。
【參考文獻】
[1]章兼中.《小學英語教育學》,山西高校聯(lián)合出版社,1996年2月第1版
[2]郭寶仙.《英語課程內(nèi)容的選擇與組織》,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3]田湘軍.《女神談詞匯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