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莊建華
腦卒中的科學防治
文/莊建華

因具有高發病率、高復發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等特點,腦卒中已然成為我國居民第二位死亡原因,被稱為國人健康“第一殺手”。今年第11個“世界卒中日”剛過去不久,我國的發病形勢依然很嚴峻。那么,我們該如何應對腦卒中的挑戰呢?關于腦卒中的防治,我們特別采訪了上海長征醫院神經內科主任莊建華教授。
腦卒中就是人們常說的中風,也就是突發的腦血流障礙。腦卒中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向腦部供血的血管突發血栓閉塞所引起的中風,叫缺血性腦卒中,占全部腦卒中的80%;另一種是因腦血管破裂導致出血所引起的中風,叫出血性腦卒中。
莊建華主任介紹,人體血管就像水管一樣,如果里面水垢和雜質長期不清理,慢慢堆積起來,就容易出現堵或裂了的問題,最終導致斷流。那么這種“生了病”的血管,其管道內壁被各種“垃圾”占據,久而久之血液流動也會受阻,導致動脈粥樣硬化和各類動脈炎等血管病變,引起血管腔狹窄或閉塞,進而形成血栓。
一是有高血壓病史或正在服用降壓藥的患者;二是高膽固醇、糖尿病、吸煙和酗酒者;三是心臟病患者,尤其是心房顫動的患者;四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和腦中風史患者,再發中風危險增加9倍;五是有卒中家族史、血液病、肥胖和年齡大于55歲的男性等。
雖然腦卒中的高危人群要時刻保持警惕,但是普通人也不能大意。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您和您的家人出現了以下癥狀,就說明中風很可能已經發生了。
癥狀一:突然發生顏面部或肢體麻木或無力,不能說出物體的名稱,說話或理解困難;
癥狀二:突然單眼或雙眼視物不清;
癥狀三:突然行走困難,頭暈,伴有惡心、嘔吐、肢體失去平衡或不協調。
腦卒中現代治療的關鍵理念是進行超早期干預。當病人出現上述癥狀時,家人朋友要高度警覺,妥善安置病人,撥打120急救電話,盡快將病人送至醫院。同時莊主任也強調,腦卒中搶救的最佳時間是3小時內,時間是挽救大腦細胞死亡的關鍵。“失去時間,就是失去大腦!”所以要牢記腦卒中患者“救命四步驟”:黃金三小時,切記兩件事,發現有異常,快打120。
當患者被送進醫院時,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治療措施。對于超早期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通常采取溶栓治療,這是目前腦梗塞最有效的藥物治療方式。治療原理是:盡量消除血栓,讓阻塞血管再通。而對于那些不能進行溶栓治療的患者,醫生會采取抗血小板治療;對于心源性病因(如心房顫動)及其他類型的患者,一般采用抗凝治療;對于有顱內外動脈狹窄的患者,可擇期進行介入或手術治療。對于急性腦出血患者,通常采取阻止血腫繼續擴大的治療方法。
莊建華主任提醒廣大讀者朋友,腦卒中的預防首先要從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入手。
在飲食方面,大家應該做到:
1.少吃富含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肥肉、動物油、奶油蛋糕、油炸食品等,每人每天烹調用油少于半兩。
2.選擇不飽和脂肪酸多的食物,用橄欖油或菜籽油烹飪,每周吃兩次魚。
3.減少鹽的攝入,每日食鹽少于6克。同時減少膽固醇的攝入,每天攝入量小于200毫克。如少吃動物內臟,脫脂奶代替全脂奶,蛋黃每周不超過兩個等。
另外,戒煙限酒對腦卒中患者同樣受益無窮。長期吸煙會使血液中血凝塊更易形成,“好”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減少。大量飲酒也會升高血壓,增加中風危險,不過適量飲用紅酒會減少中風的發生。對于從不飲酒的患者,不推薦用飲酒來預防腦卒中。
其次,就要從腦卒中的發病源頭入手。
一是控制血壓
輕中度腦供血動脈狹窄者,血壓應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內;如果患者同時伴有心衰或腎衰,血壓則應控制在130/85毫米汞柱以內;如果再伴有糖尿病,患者應該把血壓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內。此外,如果一側頸動脈狹窄≥70%,收縮壓應為130——150毫米汞柱;若雙側頸動脈狹窄≥70%,收縮壓應為150——170毫米汞柱;若腦血管不完全閉塞,收縮壓應小于180毫米汞柱。
二是控制血脂
他汀類藥物是公認的有確切降膽固醇作用的藥物,要長期服用。即使膽固醇水平正常,也要定期服藥復查。另外,已發生中風的患者應該終身服用阿司匹林。如胃部不適、胃潰瘍、出血等不適合吃阿匹司林,可用氯吡格雷。
三是嚴格控制血糖
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卒中的危險性會增加兩倍。控制血糖的方法有:嚴格控制飲食,合理選用降糖藥,定期監測血糖。血糖的目標值是:空腹血糖<7mmol/ L,餐后血糖<8mmol/L,糖化血紅蛋白HbA1c<6.5%。
腦卒中的康復訓練
1.保持穩定情緒,掌握合理訓練時間和運動量,避免過于疲勞。
2.堅持按規定的時間進行,不能缺課和中斷,除非疲勞過度而有意休息幾天。
3.避免在康復訓練中偏重某些部位,要全面兼顧各關節、肌肉。
“腦卒中病人在患病后很容易產生焦慮或抑郁等負面情緒,因此一定要注意保持樂觀心情,調節心理平衡。病后,應多與親人、朋友和醫生加強交流,以減少思想負擔。”莊建華主任強調。“今年世界卒中日的主題是‘正視卒中,可防可治’,卒中是可以有效預防和治療的。”莊主任呼吁醫院、患者、家庭、社會應共同攜手,完善預防、治療、康復的系列舉措,共同應對腦卒中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