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 袁 嵐
華新水泥,被稱為“中國水泥工業的搖籃和印證者”,從1907年到2017年,彈指一揮間,整整110年,歷經滄桑巨變,百年老品牌卻青春永在。
支撐起華新水泥百年基業的,正是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她歷經百年風雨積淀下來的企業文化,在中國水泥行業中獨一無二。
“安全第一,客戶至上,結果向導,誠實守信,創新發展,以人為本”是華新水泥對企業文化做出的定義,也是華新人未來的核心價值觀和行業準則。完善統一的企業文化體系,在華新水泥所有的企業內傳承,以進一步弘揚華新百年企業文化,打造一個現代化的水泥企業典范。
前不久,隨中國水泥協會第一期行業新聞攝影培訓班的攝影小分隊,來到華新水泥(昆明東川)有限公司 ,見到了該公司西南區域事業部、華新水泥昆明東川有限 公司執行總經理王清波。他帶領著我們深刻體驗了“百年華新”的魅力所在。
穿著一身桔色工作服的王清波干練帥氣,看上去40歲出頭,不禁讓我暗暗驚嘆:“這么年輕就擔此重任啊!”像是看出了我的想法,王清波笑著說:“我在廠里已經不算是年輕人啦!東川工廠成立僅9年,可以說是‘華新大家族’的小字輩,全廠共有員工213人,23~34歲的年輕人就有124人,35~44歲74人,我們是個充滿青春活力的工廠。”
隨著進一步的采訪和深入了解,接下來的一幕幕,就更讓我驚嘆不已了。
一嘆:安全文化深入人心
來到辦公樓的會議室,王清波簡短介紹了東川工廠的情況后,便由安全部部長李雙秀向大家進行了《工廠參觀健康安全提示》的宣講。
我采訪過的水泥企業不少,但進廠后先進行健康與安全知識宣傳的,還是第一次遇到。
在宣傳短片中,大家了解了東川工廠的布局,重點介紹了緊急集合點的位置,辦公樓的緊急疏散通道;并特別細心地提示大家,在會議室內“接用飲水時,請勿接滿,小心被開水燙傷;移動時請小心被桌椅和地上的電源線絆倒”。李雙秀還向大家介紹了出現緊急情況時的逃生方法,并重點講解了工廠內所有安全標識的意思,以及張貼的位置和遵守的方法。
在觀看完短片后準備深入生產一線進行攝影采風創作時,李雙秀告訴大家,要穿上安全背心、戴上安全帽,還要換上安全鞋,戴上防爆眼鏡和防噪音的耳塞。這可是新鮮事啊!看著大家都很疑惑,王清波說:“這是我們華新將‘安全第一’放在企業文化首位的具體表現。進入生產一線,必須使用這些防護用具,畢竟安全無小事。平時,我們每個人來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換上工作服。”
據王清波介紹,在構筑企業安全文化過程中,文化的滲透性會以不同方式表現出來,成為凝聚員工的重要因素;直接或間接地引導員工把企業的安全形象、安全目標、安全利益同每位員工自身緊密地結合起來,使之對安全的理解、追求和把握上同企業要達到的最終目標盡可能地保持一致。
“2015年,我來到東川公司,任執行總經理。2015年工業總產值19000多萬元,2016年,工業總產值達到21000多萬元,今年1~4月,工業總產值也較去年同期有所增加。我們在抓生產促銷售的同時,不忘安全生產,近兩年來,用于安全生產的投入每年約500萬元。安全文化的構建已深入人心。”王清波說。“華新高度重視員工職業健康安全,管理目標是安全零事故,讓員工在退休時,擁有健全的身軀和健康的體魄享受天倫之樂。企業持續保持了‘員工工亡事故為0’的紀錄,通過不斷完善各項安全防護設施,科學規劃安全管理,認真落實安全責任,在各級安監部門的安全工作檢查中多次獲得好評,是‘昆明市安全生產標準化三級企業’、‘職業健康基礎設施示范單位’。”
這不由得讓我感嘆,華新的企業安全文化通過點滴小事的積累和文化要素的滲透,使員工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了自主約束,“安全第一”的安全生產意識已在華新每位員工的思想中根深蒂固。
二嘆:微信傳遞企業新文化
在與王清波交談過程中,他的手機一直“滴滴”發出信息提示音。“您看一下信息吧,一直在響,是不是有什么急事呢。”我提醒著王清波。他點開微信看了看,笑著說:“這是我們工廠的微信群,你們到來的照片已經隨時傳到群里了。”同時,他把手機遞給了我。微信群里有我們剛剛進入工廠的照片,有大家與員工交流的場景。再往上查看,還有一堆土豆、西紅柿等蔬菜的照片。我有些疑惑。
王清波介紹說,信息時代了,通訊工具給人們帶來了便捷,如今,每個人都有一部手機。在新形勢下,如何把信息化管理應用到企業發展中并為之服務,建立微信群對提升職工工作效率、學習交流及各項制度的落實具有重要的意義。
“可不要小看這個屬于我們自己的微信群,看似簡單小巧,但是卻發揮著很大的作用。我們建立了管理群、安全群、員工群,每個人都是實名在群里發表言論。”王清波認為,通過微信群這樣的交流方式,大家不用等到開會就能夠第一時間掌握工廠最新消息了;不用為了通知一件事挨個兒打電話,節省了手機話費了;平常面對面說不出話的同事,通過微信群能互相交流了;平常見了領導就緊張的“靦腆人”,在微信群中也能侃侃而談了;工作上遇到難題了,不用再逐個打電話求解,在群里一發布,大家都來出主意,問題迎刃而解了;發現安全問題了,拍張照片發到群里,安全部門的人員立刻處理解決。
“今年3月份,一位員工的家人得了重病,他的同事兼好友知道后,在員工群里發起捐助活動,短短兩天時間,我們每人都捐了款,共計2萬多元,為病人送去了全廠員工的愛心,解了病人家屬的燃眉之急。這就是微信群的威力!還有你剛剛看到的土豆、西紅柿的照片,那是當天食堂選購的菜品,還有采購的價格,都有專人拍了照片發到微信群里,便于大家監督,更讓大家吃著放心。”
“我現在已經離不開手機了,時不時就要查看一下手機,看看工作群里有沒有新的信息,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員工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我們會提交到管理微信群,管理人員要反思并做出正確判斷,及時給予員工回復。這些都是在微信群里完成的。”王清波繼續說著。
“那員工在崗位上打手機發微信,也可以嗎?”我有些好奇。
“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是可以的,但員工必須要在標有‘可接聽電話’的安全區內打電話、發微信,不得隨意走動。還是我一直強調的‘安全第一’的問題,如果違反規定,必須受到嚴厲的處罰。”
我又一次感嘆,百年老企業在進入互聯網時代后,傳統與現代的快速融合。微信群的建立,縮短了員工與領導的距離,架起了領導與員工溝通的橋梁,大家相互鼓勵,攻堅克難,共同營造積極向上的工作氛圍,微信群被員工們稱為是“自己的家”,溫暖、幸福而親切。
如今,在社會上有幾句話說得很傳神,一年企業靠產品,十年企業靠品牌,百年企業靠過建設和諧文化并使之內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文化。我想這也正是“百年華新”企業文化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