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德
(公主嶺市農業機械化學校,吉林公主嶺 136100)
水稻病害種類繁多,筆者在這里主要介紹了以下幾種常見病害的識別與防治,主要包括稻瘟病、白葉枯病、紋枯病、稻曲病和水稻惡苗病。
稻瘟病是水稻生長過程中最常見的病害,發生后對水稻的危害比較嚴重,嚴重時可以造成水稻絕收。稻瘟病根據發生部位不同又分為不同種類,幼苗期的稻瘟病主要表現是發生在水稻幼苗期間的3葉之前,發生稻瘟病后幼苗的根部會開始變黑,黑色部位逐漸向上蔓延,當葉片變成紅褐色時會導致幼苗死亡。稻瘟病主要發生在水稻葉片上,在水稻幼苗生長的各個時期都可能發病,首先侵染葉鞘,然后葉面發生病斑,病斑呈不規則型。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急性稻瘟病,則要及時防治。發生在抽穗期的稻瘟病稱之為穗頸瘟,主要表現是發生在水稻植株的頸部,感病后的水稻植株頸部變黑,病情嚴重時會導致水稻頸部干枯腐爛,影響水稻水分的輸送,進而影響水稻產量。
對于葉稻瘟的防治主要是噴霧防治,用三環唑可濕性粉劑兌水進行水稻葉面噴灑即可。對于頸稻瘟的防治主要使用使百克和三環唑等兌水稻進行噴灑,但噴灑時要注意陰雨天不能施用農藥,以防止藥效減弱。
白葉枯病也是水稻生長過程中的常見病害,發生該病后會導致水稻碎米現象嚴重,減產量能達到40%左右,嚴重時甚至導致絕收。白葉枯病發生后一般會在水稻葉尖或葉片的邊緣出現斑點,斑點顏色為黃綠色,隨著病情嚴重,斑點顏色會慢慢變白,最后形成黃褐色植株枯死。水稻感染白葉枯病后容易伏倒,使水稻秕穗較多,造成大面積減產。
防治該病主要使用噻菌銅懸浮劑按每667 m2用量不超過40 kg進行葉面噴灑,大概噴2~3次為宜,在白葉枯病發生初期進行噴灑,從而在防止病害擴散的同時也能鞏固藥效,3次基本可以達到防治目的。
紋枯病主要發生在高溫高濕的環境,南方由于氣候原因發病更明顯,發病幾率更高。紋枯病在發病初期,近水面上的水稻葉片出現綠色斑點,但初期時斑點較小,隨著病情嚴重斑點變大,最后成灰白色,但斑點周圍呈褐色。
防治方法主要是選擇抗病性強的水稻品種,在水稻種植時不要進行深灌,減少氮肥的施用量,提高磷肥的施用量,同時做好田間管理工作。發病嚴重時用井岡·蠟芽菌進行葉面噴灑。
稻曲病主要發生在水稻的穗部,發生時影響水稻穗的發育,導致水稻減產。其主要危害水稻谷粒,在谷粒中形成菌絲,隨著病情嚴重菌絲逐漸擴大,露出黃色的孢子座,最后呈黑色、破裂,在風雨條件下易脫落。
防治該病的方法主要是用井岡霉素兌水進行噴灑。
稻惡苗病主要是影響水稻播種后不能正常發芽和出土。在水稻幼苗期發病會造成水稻植株發育不良,水稻葉片細長,且部分幼苗在移栽前可能會枯死,枯死的幼苗葉片上有淡紅色的霉狀物。如果在水稻拔節期間發病,那么會使水稻的節間增長,有一部分節會彎曲鼓足露于葉鞘外,當剝開葉鞘時會發現水稻莖稈上有褐色條斑,發病較輕會使水稻減產,嚴重時甚至導致絕收。
防治方法是選擇抗病性強的水稻品種,加強田間管理,在種子進行催芽時不能時間過長,進行移栽時不能傷到水稻根系。當發現有發病植株時,要及時拔除并進行銷毀。
筆者這里主要介紹了水稻常見害蟲水稻螟蟲和稻飛虱的識別與防治方法,主要包括水稻螟蟲和稻飛虱。
水稻螟蟲也叫鉆心蟲,是水稻主要害蟲之一,該害蟲一生分為4個階段,分別為成蟲、卵、幼蟲和蛹[1]。一般發生危害的大多為二化螟和三化螟,二化螟幼蟲身體淡褐色,背部有5條紫褐色縱線;三化螟幼蟲黃白色或淡黃色,背中央有一條綠色縱線。稻螟蟲為害水稻后造成枯心或白穗,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和質量。
防治水稻螟蟲每667 m2可選用98%巴丹原粉30 g拌細土25 kg撒施;或用50%螟怕可濕性粉劑80 g兌水45 kg噴霧防治;同時也可以采用25%喹硫磷乳油150 mL兌水45 kg噴霧防治[2]。
稻飛虱成蟲有長翅和短翅兩型。全體褐色,有光澤。長翅型體長(連翅)4~5 mm;短翅型雌蟲3.5~4 mm,雄蟲2.2~2.5 mm,翅長不達腹末。稻飛虱主要棲息在稻叢基部,吸取植株汁液,使水稻植株變黃,影響產量[3]。
防治稻飛虱每667 m2可選用25%優樂得可濕性粉劑30 g;或25%速滅威可濕性粉劑100 g,兌水45 kg噴霧防治;也可以采用20%蚜螨靈乳油100 mL兌水45 kg噴霧防治;還可以采用賽嗪酮或10%吡蟲啉30 g兌水45 kg噴霧進行防治。
綜上所述,病蟲害嚴重影響水稻的產量和質量,因此一定要做好病蟲害的防治工作,且提倡一定要防大于治,做好預防工作,同時注意病蟲害的識別,做的對癥下藥。
[1] 侯婷婷,霍治國,李世奎,等.影響稻飛虱遷飛規律的氣象環境成因.自然災害學報,2003,12(3):142~148
[2] 盛承發,宣維健,焦曉國,等.我國稻螟暴發成災的原因、趨勢及對策.自然災害學報,2002,11(3):103~108
[3] 巫國瑞,俞曉平.褐飛虱和白背飛虱災害的長期預測.中國農業科學,1997,30(4):25~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