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泰
摘要:民國時期,拉卜楞地區作為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拉卜楞寺的建寺地,不但在宗教方面發揮里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甘肅西南部的經濟方面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把拉撲楞這一區域提取出來,作為研究甘青藏區區域演化的個案,特別是作為多民族交融商業發展的地區具有重要的意義。關于該地區商業活動,張其昀等人已經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本文擬在這些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推進該地區商業狀況的研究。
關鍵詞:拉卜楞;商業
拉撲楞地區為今夏河縣駐地,因建有拉卜楞寺而著稱于世,“清代名義上屬循化廳,但羈糜之而已,民國十五年始成立設治局,十七年設立縣制”。①其雖然屬于甘肅西南部的一隅,但是地理位置確實獨特,民國時期,其東接臨夏(舊河州),東南接臨潭(舊洮州),西北與青海省循化同仁兩縣相鄰,南通四川松潘。雖其是連接甘、青、川、康四省的咽喉之地。其地理位置的獨特性必然讓拉卜楞地區形成獨特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這種封閉性延續了很長時間,近代以來,左宗棠收復新疆這種封閉性才逐步的有所改變,西北與內地的商品交流有了較大程度的發展。進入民國時期以后,國際上尤其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中國商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快速擴展,從而為整個西北的農畜原料的輸出提供了機會;在國內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和拉卜楞地區的周圍區域經濟的發展,都帶動了此區域商業活動的繁榮。
(一)拉卜楞區域的市場形式
從拉卜楞區域商業活動的市場狀況來看,這個區域商品流通量較大的時間之一是拉卜楞寺舉行法會時,因為拉卜楞寺的法會每年都會定期舉行,固定的交易時間可以讓各地客商能夠準時參加而不會有所延誤。也可以讓這個區域的各族民眾來準時參加這些佛教盛會,從而促進商品在此區域的流通。拉卜楞寺每年的法會尤以正月的“祈禱大會”和七月的“說法會”為重要。由于參與佛事活動的民眾眾多,舉行佛事活動的時間較長,一年達到25天,使得佛事活動舉行的會期同時成為了該區域的貿易期,商品的頻繁交流讓此區域漸漸成了商業活動的聚居地,并且成為甘肅西南部一個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在拉卜楞區域,一種在日常出現的市場被稱之為“崔拉”,這種被稱之為“崔拉”市場形式是拉卜楞地區的集市,和法會這種以年作為周期的市場不同,。進入民國后,隨著拉卜楞區域經濟的發展,日常的市場逐漸發展成為無固定場所即朝市的集市和擁有固定場所即商店的常市。并且逐漸形成以后者為主的市場形式。據統計,在1928年時“商店僅百余家”,而到了1939年時候“拉卜楞地區商業貿易最為繁榮,號稱有八百家買賣人,商戶主要分布在新街、舊街、鐵匠昂、大院子、九層樓、三花門和王爺府等處”②。此外,在拉卜楞有大小不等的洋行,這些洋行也就成拉卜楞商業的重要力量。
(二)拉卜楞地區輸入和輸出的商品種類及其流通方向
地理環境往往是構成一個地區商業活動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區域屬于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氣候屬寒冷濕潤類型,高原大陸性氣候特點比較明顯。生物較為多樣性。這不但利與家畜的繁衍,而且野生動物種類繁多,數量大,皮毛的產量也就很大。牛羊等牲畜大多銷往蘭州、臨夏等地,馬銷往甘肅的平涼、徑川、岷縣等地和陜西。我們也可以從拉卜楞地區的牲畜交易額看出此地市場的重要性。
拉卜楞輸入商品在民國前期主要以茶為主,后期以糧食、布匹為主要的輸入商品。此外還輸入各族群眾日常必需的商品如糖、布、青鹽、紙張、面粉、瓷器等。至于拉卜楞地區各族民眾日常必需品如茶、鹽、糖等都是由外地輸入再由拉卜楞轉運至周圍區域。藏民習俗茶中必加鹽,但拉卜楞地區又不產鹽,此地的鹽大都來自青海,但拉卜楞地區難以消費,其中有很大一部分經此地輸入周圍區域。
(三)拉卜楞地區市場的分配與運作機制
拉卜楞存在數種不同性質的商人。首先是販運商,販運商也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本地稱之為小販的販運商,資本較小,使用物物交換的交易模式,零星收集后整批給莊客,他們有時販運牲畜有時販運皮貨有時兩種都販運;第二類是稱之為“莊客”也稱“洋莊客”的販運商,他們大多數向小販收貨,然后運往天津或蘭州,轉售出口商;第三類販運商性質與第二類相似,大多是來自本地或臨潭的一般商人,收買市場上的零星貨物或小批的皮貨直接到目的市場銷售。他們大多都兼顧其它商業。第二類販運商是拉卜楞地區交易額較大的商戶,他們大多是從平津等地過來的富商,“每年九月攜款運貨而來,翌年四月間運載皮貨而返,恰如候鳥,故稱候商,也稱行商”。其次是制造商,一般人稱之為“本莊客”或“熟皮坊”,他們大多是做皮貨生意的,每年春天來拉卜楞地區的市場上收購制造皮貨的原料,三四月間運往蘭州、陜西等地制作成皮統出售。隨著拉卜楞地區貿易的發展,在此區域出現了名為“店家”的從事中介的行業,其性質與牙行相似。從此處可以看出拉卜楞地區的商業運作模式已較為完善。
結論:拉卜楞商業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的過程,并不在某一時段突然間崛起。其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其商業地位在進入民國時期更加凸顯。也不能忽視宗教因素,作為宗教中心,強大的宗教號召力使甘青川康等地的藏族牧民前往朝拜,并將攜帶的牲畜及其畜產品、土特產進行出售或交換生活日用品。然而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其在經濟發展活動中的作用并沒有完全得以充分發揮出來,雖然拉卜楞地區生產大量的牲畜產品及其他土特產,因自身處于西部邊陲,較為落后,無法進行加工,所以還只是輸出農牧產品,輸入消費資料,盡管存在種種不足,畢竟取得了歷史性的發展。其商業活動的發展對于提高整個甘、青、川、康邊境藏區的畜牧業經濟的商品化。外向化水平都有所裨益。對此區域進行商業活動的興起、發展過程及其內容的深入研究,必將有助于今天藏區的發展與繁榮。
注釋
①張其韻:《夏河縣志》,卷之一,民國25年抄本,第6頁。
②夏河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夏河縣志》,甘肅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52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