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鑒儒 陳真鈺
(華藍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000)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鎮村體系規劃探討
李鑒儒 陳真鈺
(華藍設計(集團)有限公司,廣西 南寧 530000)
基于新型城鎮化發展的背景與內涵,介紹了新型城鎮化背景下鎮村體系規劃發展的思路,并結合北流市鎮村體系的發展現狀與特點,提出了鎮村體系的發展策略,有助于實現城鄉的統籌發展。
新型城鎮化,鎮村體系,發展背景,規劃思路
1.1 新型城鎮化發展背景
隨著改革開放和工業化的迅速發展,我國城鎮化也開始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在這個發展的過程中,雖然起點較低,但是發展速度卻是極為可觀的。根據相關數據表明,1978年,城鎮常住人口數量僅為1.7億人,城鎮化率為17.9%。但是截止到2013年,城鎮常住人口已經高達7.3億人,城鎮化率也增加到53.7%,每年平均以1.02%的速率提升。在取得舉世矚目成就的同時,中國的城鎮化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由于傳統粗放模式導致產業升級、環境資源以及社會矛盾等方面的問題不斷升級和激化,阻礙了我國城鎮化進程,妨礙了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造成“重城市,輕鎮村”,傳統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已不適用我國當前國情的發展。
在此背景下,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推進更加公平高質量高效率的城鎮化。
1.2 新型城鎮化發展內涵
新型城鎮化是在進行城鎮化的過程中,將民生、可持續發展以及發展質量作為內涵,將平等幸福、綠色健康、節約作為目標,以實現區域統一協調發展,產業與低碳有效結合,生態文明集約高效,體制改革和創新作為重要任務[2]。在進行城鎮化的過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其本質內涵。發展不能犧牲資源、環境和生態,要從農民的角度出發,打破原有的城鄉二元結構模式,實現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共建共享,逐漸縮小城鄉差距。
總而言之,傳統城鎮化和新型城鎮化之間還是存在區別的,前者更加注重量的變化,后者則是更加注重質的提升。根據國家相關文件指出:新型城鎮化建設必須將人的城鎮化作為核心要點,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需更好的實現信息化和工業化的結合,更加注重城鎮化與工業化的互動、與農業現代化的協調,以實現城鎮發展和產業支撐,就業轉移和人口集聚相統一。在城鎮化建設的過程中,要將生態文明的理念始終貫徹其中,使新型城鎮化能夠兼具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
2.1 堅持以人為本,規劃過程重視群眾的參與
越是下位規劃越是與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特別是鎮村一級規劃目的本身就是為了改善生產生活條件,提高村鎮居民生活福利水平和農村自我發展能力[1]。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由于鎮村體系規劃與農民的生產和生活有直接的聯系,在規劃的過程中應當充分考慮人的轉變和需求的提升,并對城鎮和村莊的總體發展方向提出戰略性的要求。在大量前期調查、走訪工作的基礎上,規劃將政府要求、投資需求與農民意愿相結合,充分尊重鎮村居民的參與性,聽取和采納群眾的意見。
2.2 堅持以城帶鄉、以工促農,統籌城鄉發展
新型城鎮化與傳統城鎮化的一個重要區別就是如何對待城與鄉的關系。傳統城鎮化模式下,城市在城鄉關系中居于主導地位,“城市工業,農村農業”的特征十分明顯。廣大農村地區在居民收入、教育、醫療、衛生、生態、基礎設施等方面與城鎮的差距愈來愈大,嚴重阻礙了我國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新型城鎮化要求統籌城鄉居民利益,更加注重農村、農民的利益訴求,共同分享現代文明城市的發展成果,通過城鄉基礎設施的共建共享、社會保障城鄉全覆蓋、公共服務城鄉一體化、城鄉產業合理分工和良性互動,經濟與社會和諧發展,推動新型城鄉關系的建立。
2.3 堅持突出特色、精準分類指導、實現協調發展
新型城鎮化是平等的城鎮化和特色的城鎮化,在均衡、綠色、高效、協調發展原則下,鎮村體系規劃應針對各個鎮村在資源條件、產業基礎、人口規模、經濟發展和設施建設方面的特點和不同,強化分類指導建設,明確各鎮村的主導發展職能,建立市鎮、鎮村之間合理的職能分工與聯系,優化市鎮內部產業結構,并加強對資源優勢突出,特色明顯,但發展較慢的鎮村進行政策傾斜和重點扶持。建立起以主體功能定位為導向,以特色中小城鎮和農村培育工程為抓手,強調鎮村與周邊地區空間的協調統籌的多中心體系空間結構。
2.4 堅持產城一體,以產促城,以城興產
新型城鎮化要求推進產業發展與城鎮建設互動、產業升級與城鎮轉型協同、產業集群與城鎮集群融合,完善城鎮產業體系,提升城鎮宜業宜居水平。在新型城鎮化的過程中,工業化和產業化是必不可少的發展條件,如果缺少工業化的快速發展,城鎮化就如無源之水,失去了有力的支撐,就會導致產業空心化以及就業不足等現象的出現,從而會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的發生。理順城市建設和產業發展的關系,將城市作為載體,使產業空間和產業經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以產業為支撐,使城市建設和服務配套得到進一步完善,使城市人口和產業能夠協調統一,最終實現不斷持續向上的發展模式。
2.5 堅持生態文明,價值取向由開發轉向保護
新型城鎮化要更加注重生態文明,將生態文明和城鎮化全過程有效結合。鎮村體系規劃應強調規劃保護鎮村的自然和歷史文化景觀,延續鄉村不同于城市的特征。如在旅游開發模式選擇上,不能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不僅要經濟可行,而且還要環境可行,通過科學的規劃來指導旅游業的有序協調發展,避免旅游資源的無序開發。在鎮村污水與垃圾的處理和建設方式選擇上,既要考慮當前的經濟承受能力,又要注意今后城鎮的建設標準,采用近期和遠期實施方案規劃,使得生態環境建設落到實處。
3.1 北流市鎮村體系發展現狀與特點
1)城鎮化水平較高,但南北發展不平衡,差距較大。北流的城鎮化水平較高,目前已接近廣西的城鎮化水平,但鎮域南北空間發展不平衡。北部有以北流市主城區為中心的東西向發展軸,并帶動和輻射周邊城鎮的發展,共同形成強大的經濟發展圈,使整個市域的北部城鎮快速發展,相對而言南部城鎮發展較弱,經濟、人口規模、產業和相關設施建設跟不上,造成南北差距較大,不利于城鄉統籌的發展。
2)經濟的規模與效率不盡人意,污染嚴重。北流市主要發展以水泥、陶瓷為主的高能耗、高污染工業,并以中小企業為主,環保設備落后、觀念低下,對周邊的環境產生嚴重污染;從各鄉鎮農產品整體來看,其規模較小、程度比較低、并且生產集中度有待加強;市場、產品、原料基地產業鏈尚未真正形成;各鎮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缺乏合理的規劃。
3)市域交通發展不均衡,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在道路交通方面,三級路沒有完全與市域內的所有鄉鎮連接,進入部分鄉鎮交通不便。管養路段原路基礎等級低,路況較差,需逐年維修。在市政設施方面,市域中心北部的工業向北部鄉鎮遷移,城區部分工業向西南方向遷移,現狀供電供水設施已不能滿足工業日益增長的需求。
4)缺乏發掘和利用旅游資源,相應的旅游配套設施跟不上。北流市的旅游資源種類雖然較多,但是景區景點現狀基礎建設還比較薄弱,普遍存在規模小、設施少、檔次不高、游客接待量少的情況。配套服務設施建設不完善,并且沒有形成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產品,不能給游客以鮮明的旅游形象。
3.2 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北流市鎮村體系規劃的特色與創新
1)規劃編制機制創新。
規劃全過程重視公眾廣泛參與。在調研的過程中,從資料的收集,表格的制定和反饋到鎮上填寫,以及到每個村上廣泛地征求村民的意見,使得規劃更有實際操作性,能及時發現問題,總結經驗,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加大公眾參與力度,體現為民服務,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規劃思路。建立健全規劃編制的公眾參與制度,增強規劃工作的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通過互聯網、報刊、電話、微博微信等多種形式征集社會各界和市場主體對規劃文件的意見。
2)規劃思路及策略創新。
城鄉統籌,城鄉一體化的規劃思路。積極實施“玉州—北流—福綿”一體化的發展戰略,近期完成甘村、涼水井土地綜合試點項目建設,并對城鄉一體化增加的建設用地增減掛鉤,不斷加強推廣力度,使中心城鎮建設更加完善,并輻射帶動周邊區域,使北流市的資本、人口和產業集聚力不斷增強,促進城鄉之間更加協調發展,推動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社會保障和社會管理等六個一體化,實現城鄉在政策上的協調;把握產業轉移的歷史機遇,充分發揮交通、資源和區位優勢,以工業化為依托,加快經濟發展力度,不斷增強城鎮實力,從而帶動整個市域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
3)社會經濟發展創新。
相對均衡發展模式和重點發展相結合。在規劃中實行重點發展與相對均衡發展相結合的原則,在強化市域中心和中心鎮的經濟輻射作用基礎上,適當協調發展周邊的村鎮,逐步縮小區域差距。北流市主城區位于整個市域的北部,沿著國道G324與周邊地區形成經濟發展主軸,南部和中部地區的城鎮因遠離北流城區而發展較緩慢,應當選取資源稟賦、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條件較好的城鎮作為增長極核,并因地制宜地統籌規劃、分類指導、分層推進,改善鄉村建設的硬環境,調整產業結構,推動鄉村產業發展,引導城市“南北展開、重心偏移”,從而破解長期南北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4)產城聯動共建創新。
城鎮建設與工業園區拓展相結合。產城融合是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基本趨勢,有利于加強產業與城鎮之間的互促,推動地方快速發展。規劃立足于北流區域資源統籌、重大基礎設施協調,構筑整體空間發展框架,進行整體統籌布局。一是強化和完善產業園區建設,科學規劃產業園區與城鎮的布局。北流市工業園區靠近北流市域北部的城鎮群,周邊銜接民樂鎮、民安鎮和西埌鎮,園區既可充分利用鎮區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又能促進和推動城鎮的經濟建設,為其提供必要的產業支撐;二是加強北流城區與工業園區的聯系,通過將城區部分功能進行“有機疏散”,安排布局于產業園區內部,引導產業園區向城市特色功能區合理嬗變。兩者互相促進,共同發展,有利于資源的整合和有效利用,從而實現產城融合,區城同建的戰略指導思想。
5)生態與歷史文化保護創新。
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優先,適當發展旅游業。要更加重視可持續發展以及資源環境保護,對于北流市具有國家性、唯一性和公共性的資源進行嚴格保護,走城鎮集約文明發展道路。在提出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優先,適當發展旅游業新理念的同時,要更加注意歷史文化名城、濕地、山體、城市空間等方面的控制和保護,使北流市建設用地蔓延和農田侵占現象得到有效制止,促進北流歷史文化脈搏得以延續光大。適當地利用歷史和自然遺產來發展旅游業,既能增強北流的知名度,又能促進北流市經濟的發展。
新型城鎮化強調“民生”和“質量”的發展,是國家實現現代化建設的必由之路,是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重要途徑,是推動城鄉協調發展的有力支撐,是促進社會全面進步的必然要求。在新型城鎮化背景下,本次北流市市域鎮村體系規劃立足鎮村的資源特色、發展條件和發展訴求,強化發展核心、重點培養建設有基礎、有潛力的特色小城鎮,構建合理的鎮村體系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鎮村的經濟、資源環境和社會人文和諧發展。
[1] 陳大鵬.以社區發展為目標的小城鎮規劃建設[J].城市規劃,2000(5):44-48.
[2] 單卓然.“新型城鎮化”概念內涵、目標內容、規劃策略及認知誤區解析[J].城市規劃學刊,2013(2):36.
[3] 唐 踔.走新型城鎮化道路:意義、問題、舉措[J].中共石家莊市委黨校學報,2013(6):12-16.
[4] 金 培.堅持以人為本,才能實現高質量的城鎮化[N].中國經營報,2013-03-01.
[5] 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Z].
On planning for town-village system under new urbanization
Li Jianru Chen Zhenyu
(HualanDesign(Group)Co.,Ltd,Nanning530000,China)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and connotation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ideas for the planning for the town-village planning under the new urbaniz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for the system by combining with the status and features of the town-village system in Beiliu City, so as to realize the coordinative development of rural and urban areas.
new urbanization, town-village system, development background, planning ideas
1009-6825(2017)05-0023-03
2016-12-08
李鑒儒(1987- ),男,助理城市規劃師; 陳真鈺(1987- ),女,助理城市規劃師
TU982.29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