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銳姣 許 龍 唐紅元
(西華大學土木建筑與環境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0)
·規劃·建筑·
減少犯罪率的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研究綜述★
王銳姣 許 龍*唐紅元
(西華大學土木建筑與環境學院,四川 成都 611730)
近年來,國內外許多學者對城市規劃、居住區布局、城市中各類空間等與犯罪間的關系,從預防和減少犯罪的角度進行了深入研究,給出了很多有益的結論與建議,對國內外預防和減少犯罪的空間環境和建筑設計進行了全面的回顧與總結,并對課題的研究進行了展望。
犯罪,空間環境,可防衛空間,城市規劃,建筑設計
隨著城市化高速發展進程,我國大城市問題越來越顯著。城市的規劃與建筑設計往往會影響犯罪行為的發生與幾率,不適宜的設計會提升犯罪的幾率。因此,合理的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不僅能降低犯罪率,還能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1]。
目前,國內外減少犯罪率的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研究較多,犯罪統計結果表明,通過規劃與設計上的不足,實施的犯罪行為在總犯罪量中占較大的比例。優良的建筑設計能有效的減少犯罪的幾率,但我國城市規劃中沒有統一的設計準則,成熟的理論研究較少等一系列問題,限制了我國基于減少犯罪率的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的廣泛應用[1]。本文以國內外從減少犯罪率角度出發,對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及空間環境的發展進行探討,為我國城市發展中的空間問題提供參考。
1961年,簡·雅各布斯[2]在《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批判當時主流的城市設計放棄了傳統的沿街建造形式,而被高層建筑所取代,從而破壞了日常公共監視網,造成人際關系疏遠,抑制犯罪的社會非正式自然監控機制的削弱,導致城市犯罪率日益上漲。1971年Jeffery[3]在《通過環境設計預防犯罪》中初次提出“環境設計預防犯罪CPTED”的觀念,“CPTED”一詞至今仍在使用。他提出了兩個有名的理論:
1)“生物社會的學習理論”。
城市化促成了人與人之間的冷淡和隔膜,容易導致人類行為的偏差。因此,適宜的建筑環境規劃與設計能增強人們互動交流,從而起到犯罪預防及降低犯罪率的效果。
2)“社會疏離理論”。
該理論講到如果一些地方社會交流少、人們就會日趨陌生、團結互助的意愿越低,那么其犯罪發生率將會越高。于是應當通過優秀的建筑環境設計營造良好的人際關系、構建和諧鄰里及團結互助精神來預防犯罪。
1972年,Oscar Newman[4]在《可防衛的空間》中系統地提出了“防衛空間”的概念和理論,研究了環境與社區犯罪間的關系,認為犯罪的發生是“人”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而環境因素誘導是犯罪行為的主宰,因此,要改變個人行為,首先要改變環境。1975年,L. Brantingham等人[5]對城市街道空間形式對住宅犯罪率的影響進行了關聯性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城市街道空間形式對住宅竊盜犯罪率有一定影響,當街道的社會經濟等級與相鄰街道之間有明顯差異時,商業住宅混合地區的竊盜犯罪率高于其他地區。
1981年,Merry[6]認為“可防衛空間”雖然在某一程度上可以約束犯罪,但并沒有像紐曼那樣看作是主導的因素。防止犯罪須與一定的社會條件協作才能充分發揮效果,這不僅與環境設計有關,還與人們的認可、責任范圍的界限、參與方式、鄰里團結互助的程度相關。Poyner[7]提出犯罪應綜合考慮“設計”和“管理”。Poyner分析得到建筑物出入口的管理方法對防止盜竊非常有效。日本伊藤滋在《城市與犯罪》一書中,對日本城市里的犯罪行為進行了環境與犯罪的關聯的研究,全面梳理了城市特點、人民意識、空間與城市犯罪關系,提出了通過城市環境設計與建設來避免犯罪的措施[8]。
1985年Alice Coleman[9]對環境特性與反社會行為進行了研究,她主要分析英國倫敦一些不同的集體住宅街道,描述了15個環境設計的特征,發現住宅和樓層數量、道路線、入口特征、地面特征是造成反社會行為的主要原因。
20世紀90年代,許多學者[10]運用GIS技術與統計分析方法對犯罪和空間環境關系進行了研究,GIS能有效管理空間和屬性信息,能確定易受攻擊區域。它能預防犯罪,通過合理的規劃對城市空間功能進行重新確定,預防社會犯罪空間的形成。
1988年,英國開始出現“安全城市計劃”,把降低犯罪率,減輕人們對犯罪的恐懼感,創建一座既安全又繁榮的城市作為最終目標[11]。隨著時間的推移,安全城市計劃的理念傳到了五洲四海。“安全城市”主要關注的是:加強政府、人民和社會邊緣群體的協作;應用環境設計、社區教育來預防治安性犯罪;將社會預防與優化物質環境的方法聯系起來;城市安全性成為環境產生變化的主要因素[12]。安全社區規劃是安全城市規劃中最關鍵的內容,英國Rutland在實施安全社區框架部分時,對高犯罪的公共場所,實施建筑物管理、營業執照數量及種類進行檢查,并在社區活動中心進行預防犯罪教育。
與國外基于減少犯罪的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研究相比,我國針對此領域的研究開始較晚,目前尚在探索階段。因為我國大城市犯罪學的研究起步晚,大部分理論還處于爭論、起步的階段。近年來,社區防控與從根源治理犯罪受到了高度的重視。一些城市建議以減少犯罪率的“全國最安全城市”作為建設目標,然而整體上來看,國家對“安全城市”構思和實踐仍以預防自然災害為重點的城市設計[13]。
鑒于前期犯罪情況的確切信息較難獲得,使該領域缺乏理論分析的具體數據,進而科研者對此內容沒有深入進行分析,且大都是國外研究成果的全面介紹和回顧,因而沒有相對完善的理論體系形成。近年來,國內地理學、城市規劃、建筑學這三個學科對犯罪與環境關系的研究逐漸增多。
祝曉光[14]最先提出將犯罪地理學歸屬在人文地理學中,且給出了什么是犯罪地理學。并從犯罪行為的特征、構成和重點內容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同一時期,祝曉光[15]回顧了芝加哥學派的犯罪空間分布理論,歸納了這一學派的關鍵內容及其研究成果。王發曾對犯罪地理學的來源和發展,城市犯罪的行為特性和生態因素,市區犯罪地域,犯罪對象區及“可防御空間”等國外最新相關成果做了綜述與分析[16]。毛媛媛等[17]總結了國內外城市空間環境與犯罪關系研究,并對其成果進行了系統的闡述。劉成[18]詳細介紹了來自國外的可防衛空間等相關理論運用到我們國家的城市規劃與設計中。王發曾[19,20]進行了許多年的理論與實踐探究,全面的研究了城市不同空間環境對犯罪的影響,特別是各種空間盲區的類型、特征、作用因素與綜合治理方法等內容,取得了富有的成果,并逐漸形成了理論體系。
翁里等從環境空間的宏觀和微觀結構的角度出發,分析了壓制和排除城市犯罪的各種危險。宏觀上可從城市總體規劃與其他相關規劃來落實;微觀上可從城市分區與詳細規劃來施行,旨在城市建設過程中營造一個可防衛空間[21]。
綜上所述,國內外許多學者都對城市規劃、居住區布局、城市中各類空間等與犯罪之間的關系,從預防和減少犯罪的角度進行了深入研究,給出了很多有效結論與建議。但對減少犯罪率的大城市衛星城組團的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及空間環境發展策略沒有涉及。
1)通過對國內外文獻的總結,發現基于減少犯罪率的城市規劃與建筑設計是近年來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2)回顧已有的分析研究,對基于減少犯罪率的大城市衛星城組團的城市規劃和建筑設計及空間環境發展策略沒有涉及。因此,應加強此領域的研究。
3)隨著我國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大城市不斷向周邊發展,衛星城組團的出現,犯罪等社會問題也不斷增加,可通過城市規劃和建筑空間環境設計減少犯罪率進行分析,并加強相關實踐研究,引起相關部門的足夠重視,加快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發展。
[1] 許建軍.城市居住空間與犯罪預防[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09.
[2] 簡·雅各布斯.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M].金衡山,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5.
[3] Jeffery,C.R.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Environmental Design,Beverly Hills,CA:Sage,1971.
[4] Newman,O.Defensible Space:Crime Prevention through Urban Design,New York,NY:Macmillan,1972.
[5] Brantingham P L,Brantingham P J.Residential burglary and urban form[J].Urban Studies,1975,12(3):273-284.
[6] Merry S E.Defensible Space Undefended[J].Urban Affairs Review,1981,16(4):397-422.
[7] Poyner B.Design against crime:beyond defensible space[M].Butterworths,1983.
[8] [日]伊藤滋.城市與犯罪[M].夏金池,鄭光林,譯.北京:群眾出版社,1988.
[9] Coleman A.Utopia on Trial:Vision and Reality in Planned Housing[Z].1985.
[10] Contino G,Virgilio G,Contino G,et al.A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for Situational Crime Prevention in Urban Environment[Z].2002.
[11] Tilley N.SAFER CITIES AND COMMUNITY SAFETY STRATEGIES[J].Home Office,1992(8):26.
[12] Wekerle G R,Whitzman C.Safe cities:guidelines for planning design and management[Z].1995.
[13] 鄧 天.上海市浦東新區停車場空間環境與犯罪關系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8.
[14] 祝曉光.論犯罪地理學[J].人文地理,1989,4(2):40-46.
[15] 祝曉光.芝加哥學派對犯罪空間分布理論的貢獻[J].人文地理,1988(2):71-75.
[16] 王發曾.國外城市犯罪的地理研究[J].人文地理,1988(2):76-82.
[17] 毛媛媛,戴慎志.國外空間環境與犯罪關系研究的剖析和借鑒[J].國際城市規劃,2008,23(4):104-109.
[18] 劉 成.可防衛空間理論與犯罪防預性環境設計[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城市科學版),2004,21(4):88-92.
[19] 王發曾.城市犯罪中的非公共空間盲區及綜合治理[J].人文地理,2002,17(4):1-5.
[20] 王發曾.城市建筑空間設計的犯罪防控效應[J].地理研究,2006,25(4):681-691.
[21] 翁 里,潘建珍.城市規劃與防控犯罪之理論初探[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9(2):135-140.
A review of urban planning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for reducing crime rates★
Wang Ruijiao Xu Long* Tang Hongyuan
(SchoolofCivilEngineeringandEnvironment,XihuaUniversity,Chengdu611730,China)
In recent years, many scholars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planning and layout of residential areas in the city, all kinds of spaces and crim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of crime in-depth study, gives a lot of useful conclusions and suggestions. In this paper, the spatial environment and architectural design of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of crime at home and abroad are reviewed and summarized. And the research of the subject is forecasted.
crime, space environment, defensible space, urban planning, architectural design
1009-6825(2017)22-0001-02
2017-05-26★:西華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ycjj2016084);西華大學研究生創新基金(ycjj2016184)
王銳姣(1992- ),女,在讀碩士
許 龍(1993- ),男,在讀碩士
TU981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