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薇
(吉林省高等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吉林 長春 130033)
吉林省建筑遺產保護公眾參與策略研究
崔 薇
(吉林省高等畢業生就業指導中心,吉林 長春 130033)
分析了吉林省建筑遺產保護公眾參與的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提出公眾參與主體應以建筑遺產為核心,以利益相關者來選擇;公眾參與需要建立法律機制、回應機制、教育機制來確保其有效實施,從而促使公眾參與在建筑遺產保護中發揮實際的作用。
建筑遺產,公眾參與,機制
所謂“建筑遺產”,是指包含重要歷史信息、傳遞文化意義,并具有一定美學價值的歷史建筑。建筑遺產是一個國家、民族所擁有的寶貴財富,是對公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歷史證據。公眾參與是指將公眾意見納入行政決策的技術手段,通過公眾參與,減少行政過程中因對基層缺乏了解產生的失誤。在全世界范圍內,公眾參與已經成為建筑遺產保護的重要方式之一。
目前,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公眾已經成為建筑遺產保護的中堅力量。幾乎所有的國家都擁有一支制度健全、穩定成熟的公眾參與力量。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公眾參與公共事務積極性明顯提高。包括政府、公民、專家、媒體在內的各方力量,在公共事務中互相博弈,共同學習。在“公眾參與共同體”的努力下,能夠有效地防止政府決策中對于利益主體的忽略和訴求,化解政府決策失誤引發的社會矛盾。
國家也對公眾參與給予了高度重視,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政府在制定政策時需要增強公眾參與度,采取措施,公開聽取公眾意見[1]。報告為公民參與規范化、法制化建設提供了前進方向。
多年來,在我國政府和公眾的共同努力下,公眾參與保護模式已經呈現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許多建筑遺產得以保存。吉林省在建筑遺產保護過程中,也有諸多民間組織參與其中。但就目前形勢來看,“自上而下”的建筑遺產保護模式依然占據絕大部分的比重,保護建筑遺產主要依靠政府主導、資金投入,再輔以專家的呼吁和技術人員的專業指導。普通民眾很難參與到建筑遺產保護中來,對于已經暴露的違法拆建、保護不當等問題,公眾呼吁難以奏效。總結起來,我省遺產保護公眾參與還存在著下列問題:
1)公眾在建筑遺產保護方面參與意識、覺悟性不強,即使參與遺產保護,多數屬于被動式參與。而在參與遺產保護的公眾中,專業素質偏低,缺乏組織性也是較為常見的現象。另外,公眾參與形式單調,缺乏法律認可和保護,沒有形成有效的公眾參與保護機制。
2)一些政府官員對公眾參與在建筑遺產保護中的作用和意義認識不足,盡管在政策出臺之前,草案形成之后,以座談會、研討會等形式征求公眾意見。但是這些形式并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公眾參與,公眾缺乏表達意見的渠道。專家學者所提供的僅僅是理論上是否可行的依據,而基層公眾的利益訴求往往被忽視。
3)盡管有關建筑遺產保護的法律不斷得到完善,但是缺乏約束性和強制性,而且關于公眾參與建筑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仍然接近空白。
公眾參與主體是指具體參與到建筑遺產保護過程的群體,包括各行各業人士。從傳統意義上來講,劃分公眾參與主體更多是按照職業或者平臺來劃分,具體為政府、專家、企業、公民、志愿者等等。如此區分,簡單明了,但是在具體組織、行動方面會產生不同步、利益訴求不一致等多種問題。
“公眾”并不是一個籠統的概念,而是一個需要具體到個人的有機整體。公眾的劃分應該以建筑遺產為核心,以利益相關者為對象來進行。以吉林省農安縣遼代佛塔為例,佛塔是東北地區現存的唯一一座遼塔,在研究遼代佛教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其保護采用公眾參與措施時,可以以佛塔為核心,從遼史學術圈和當地居民中尋找志愿者。如果有必要,可以采用調查問卷形式,測試目標人群對所要保護建筑遺產的認知度和關注度,以此作為組織公眾的依據,并從中選擇合適的公民參與建筑遺產保護。
在組成公眾群體之后,各方力量應該各司其職,專家提供專業咨詢,技術人員負責具體維修事項,普通民眾亦應力所能及地擔負起相關工作,并積極與政府進行溝通、協調。公眾參與方式根據相關社會環境分為不同種類,參與程度有所不同。盡管參與程度不一,但任何一種方式都需要公眾群體內部通力合作,各盡所能。
所謂公眾參與機制,是指公眾建立一種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來保證建筑遺產保護的順利進行,進而更好地保護現有的建筑遺產。其中主要包括法制機制、回應機制和教育機制。
法制機制是指公眾參與建筑遺產保護過程中擁有確保利益訴求制度化表達的法律法規體系。建筑遺產保護是全體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公民具有依法獲取建筑遺產相關信息的知情權。有學者指出,“要積極倡導民眾應當成為文化遺產保護的知情者和受益者的理念,無論是在歷史文化街區和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事業中,還是在考古發掘和文物建筑修繕等工程中,在博物館建設和陳列館展示等工作中,都應該積極取得廣大民眾,特別是當地居民的理解和參與。”[2]由此可見,知情權是公眾參與建筑遺產保護的先決條件,公眾獲悉建筑遺產的詳細信息,才能提高保護該遺產的意識。同時,有了公眾的理解和支持,建筑遺產保護工作才能順利進行。具體方式包括利用新聞媒體廣泛宣傳建筑遺產的重要性和保護現狀,舉辦展覽、講座印制宣傳冊等等。其次是公民在建筑遺產保護中擁有參與權。2008年頒布的《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中,國家明確鼓勵公眾——包括團體和個人,參與到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中來。然而,僅僅鼓勵是不夠的,有必要在國家上位法中,明確在建筑遺產保護中,公眾具有參與權,使公眾參與合法化。再次,確保公民在建筑遺產保護中有監督權。2004年頒布的《城市紫線管理辦法》第十條規定,在建筑遺產保護過程中,有關部門應該接受公眾的監督。監督權是糾正建筑遺產保護中不法行為的有效措施,能夠激發公眾參與遺產保護的熱情。然而,在違法責任落實方面,由于遲遲得不到有效執行,致使法律法規形同虛設,所以依然需要詳細的法律予以保障。最后,公眾具有依法追責的公益訴訟權。公眾參與建筑遺產保護行使公益訴訟權,是對違法行為造成不利局面的補救措施,也是對于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的重要保障。但是在我國上位法中,尚無真正的公益訴訟權,這是我國文物保護法需要健全的地方之一。
回應機制是指政府對公眾的需求和所提出的問題做出積極敏感的反應和回復的過程[3]。2009年頒布的《文物認定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地方文物部門應對公眾提出的意見和建議作出回應。公眾參與與政府回應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然而,《辦法》中僅僅要求政府部門應對公眾要求作出回復,但是缺乏有效的監督措施以及懲罰方式。目前,民眾調查顯示,政府回復存在信息不暢、形式大于內容、內容避重就輕等問題。在建筑遺產保護過程中,有效保證政府回應,唯有建設相應的追責體制,明確責任與義務,才能使政府回應機制落到實處。
教育機制是指通過教育手段提高公民對于建筑遺產保護的認識。建筑遺產保護專業性強,難度高,公眾參與僅有熱情是不夠的。2005年頒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第五條規定,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應加強對公眾的文物保護意識教育。甚至將其納入教材范圍,并通過講座、論壇、展覽等方式,激發公眾對于傳統文化的熱情。我省在公眾參與教育機制方面,缺乏足夠數量的相關專業人員,致使教育機制難以具體實施。加大財政投入,培養專業人才是建立公眾參與教育機制的必經之路。
建筑遺產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公眾參與建筑遺產保護既是公民的義務也是公民的責任。然而,由于法律保障和相應的激勵措施,我省的公眾參與剛剛處于起步階段。建設有效的公眾參與機制,促使公眾參與在建筑遺產保護中發揮實際的作用,需要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措施,任重而道遠。
[1] 胡錦濤.十七大報告[R].2007.
[2] 單霽祥.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7:179.
[3] 何祖坤.關注政府回應[J].中國行政管理,2000(7):13-15.
On public participation strategies for architec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in Jilin Province
Cui Wei
(JilinCollegeGraduates’EmploymentGuidanceCenter,Changchun130033,Chin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in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for th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public participants should take th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as the core, make choices considering the beneficial related parts, the legal mechanism should be established for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the response mechanism and education mechanism should be applied to ensure its implementation, so as to enhance the role of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n the architectural heritage preservation.
architectural heritage, public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1009-6825(2017)22-0248-02
2017-05-22
崔 薇(1973- ),女,助理研究員
TU-8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