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良
論大跨度橋梁抗震設計方法
張忠良
(身份證號:510623198112213515 成都 611433)
介紹大跨度橋梁的抗震設計研究進展,并提出了在橋梁抗震的設計過程中應遵循的一些設計原則和橋梁減、隔震的有效措施,指出合理的結構形式的抗震設計可以大大的減輕甚至避免震害的產生,從而能很好地達到橋梁結構的防震和抗震效果。
橋梁抗震設計;分級設防;延性抗震準則
大跨度的橋梁,地震反應比較復雜,抗震設計相對也比較復雜。目前,國內外現行的大部分橋梁工程抗震設計規范,只適合用于中等跨徑的橋梁,超過了使用范圍的大跨度橋梁便無規范可循。比如美國的AASHTO規范以及我國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的適用范圍是150m,日本的規范中適用范圍是200m,我國鐵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雖然沒有說明跨徑的范圍,但說明了“對特殊抗震要求的建筑物和新型結構應進行專門研究設計”。大跨度的橋梁沒有可以遵循的抗震設計規范,因此存在許多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近30年來,在美國、日本等國家的地震工程專家提出了分級設防的抗震設計思想,可以概括成為: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我國《公路工程抗震設計規范》中規定了地震烈度在7度以上的地區新建橋梁都必須抗震設防。1997年美國的應用技術委員會完成了一項科研項目(ATC-18),并對美國公路橋梁抗震設計規范提出了改進建議,其中,主要的建議是采用兩水平的抗震設計方法,也就是要求結構在兩個概率水平的地震作用之下,分別達到兩個不同性能標準。現行的日本規范己經采用這一方法。
1975年,新西蘭學者提出了結構延性抗震設計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思想——能力設計思想。這個思想基本的概念在于合理的選擇塑性鉸存在的位置,通過犧牲塑性鉸所在延性構件耗能的能力,來保證結構當中脆性構件處于彈性的反應階段,進而獲取整個結構的安全。按照這個思想,為能確保塑性鉸彎曲耗能能力,必須要防止塑性鉸所在的延性構件的內部發生脆性破壞模式,比如剪切破壞、粘結破壞以及失穩破壞等。橋梁抗震設計當中,為了能使地震造成的破壞容易檢查和維修,通常會把橋墩選為延性構件,并要求彎曲塑性鉸出現在橋墩部分的頂部或底部,上部結構以及地面以下的基礎結構為能力保護構件。能力設計思想目前廣泛地被國內外專家學者所接受。
大跨度的橋梁抗震設計應該分為兩個階段進行:1)在方案設計的階段進行抗震概念的設計,選一個比較理想的抗震結構體系;2)在初步或者技術設計的階段進行延性抗震設計,并且根據能力設計思想來進行抗震能力的驗算,在必要時進行減、隔震設計以便提高結構的抗震能力。
(1)抗震概念設計
由于地震發生的不確定及復雜性,再者加上結構計算模型假定和實際情況的差異,使“計算設計”很難控制結構抗震性能,因此不能完全依賴計算。結構抗震性能決定的因素是良好的“概念設計”。所以,在橋梁方案的設計階段,不能只根據功能要求和靜力分析就決定方案的取舍,還應當考慮到橋梁的抗震性能,盡量選擇好的抗震結構體系。
抗震概念設計的時候,要特別注重上、下部結構連接部位的設計,橋墩形式的選取,過渡孔處的連接部位的設計和塑性鉸預期部位選擇。
為了保證選擇的結構體系在橋址處的場地條件下,確實是好的抗震體系,必須要進行簡單分析(動力特性的分析及地震反應評估),并結合結構設計中結構的抗震薄弱部位分析,從而進一步分析是否能夠通過配筋或構造設計來保證這些部位抗震的安全性。最后,依據分析結果來綜合評判結構體系的抗震性能優劣,決定是否需要修改設計方案。
(2)延性抗震設計
橋梁的延性抗震設計應該分為兩個階段來進行:1)對于預期中會出現塑性鉸的部位進行仔細的配筋設計;2)對整個橋梁結構進行抗震能力的分析驗算,以確保其抗震的安全性。這兩個階段可以反復,一直到能通過抗震能力驗算。
結構關鍵截面的曲率延性系數一般要大于結構的位移延性系數。因為一旦屈服出現,而進一步的變形主要是依靠塑性鉸的轉動。塑性鉸區的橫向配筋要同時滿足能保證截面的延性和保證縱向鋼筋不壓潰屈曲這兩個要求。在這一方面,我國目前的規范還相當的不足,可以參考國外的規范進行。如美國的AASH-TO規范及歐洲規范中對體積含箍率的規定比較一致,特別是歐洲的規范對橫向約束鋼筋的配置是有非常詳細的配置。
(3)橋梁減、隔震設計
減、隔震體系是通過增大結構的主要振型周期,使其落在地震能量較少的范圍內或者增大結構的能量耗散能力,從而達到減小結構地震反應的目的。減、隔震設計效果,需要進行非線性地震的反應分析來驗證。
大跨度公路橋梁當中廣泛使用了高載多向的橋梁支座作為隔震支座。在強震的作用下,高載多向支座構造的特性決定了它們都要進入非線性(接觸一滑移)的狀態,合理模擬了其工作性狀對于結構地震的反應結果有著直接影響,國內外都提出了一些力學模型。對于用平面桿系模型模擬的公路橋梁來說,采用了二維正交彈簧模型來模擬高載多向支座的工作性狀是可行的。對于空間結構力學模型來說,可以采用空間等代桿件的力學模型來模擬高載多向支座
[1]陸鳴,田學民,王篤國,李麗媛.建筑結構基礎隔震技術的研究和應用[J].《震災防御技術》, 2006年第1期第31-38頁
[2]劉昱彤,基礎隔震技術在建筑結構中的應用探討[J].《山西建筑》, 2011年37卷(9)期第36-37頁
張忠良(1981.12~),男,碩士,主要研究方向:建筑結構設計、結構抗震、地基基礎。身份證號:510623198112213515
TU7
B
1007-6344(2017)03-006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