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仕晨 張一馳 富 強
?
淺析新能源汽車
郭仕晨 張一馳 富 強
(沈陽理工大學)
新能源汽車起源于上世紀九十年代,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純電動汽車、呼喝動力汽車及燃料電池汽車,而計入新世紀以來,原有價格的持續攀升,環保呼聲的日益高漲,使得以歐美日為代表的發達國家開始對新能源汽車的產業化發展。我國作為正迅速崛起的大國,在汽車銷售量上也是逐年攀升,導致對于石油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長,加之工業化造成的環境污染越發嚴重,使得研發新能源汽車對我國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有利于環境保護,且有效降低了我國對于進口能源的依賴性,為實現我國汽車跨越式發展提供了戰略機遇。
新能源汽車;技術創新;產業發展;發展戰略
自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人們對于環保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且能源供應出現嚴重不足,因此,歐美等發達國家開始了對于新能源汽車的研發,以改善此種事態的持續惡化。而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水平的提升,自加入世貿之后,我國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就迅速成為了世界第二大汽車消費市場,汽車保有量的增長,導致了石油的供應出現緊張,不得不依賴國外進口,這對于我國經濟復蘇極為不利,而且,對于環境的危害也是日漸嚴重,趨于此情,我國應該在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同時,積極的研發新能源汽車,以解決我國即將面臨的窘境。之于對全球的新能源汽車發展情況來看,我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可以說既有優勢,也有劣勢,既有潛能,也有制約,本文筆者將主要介紹新能源汽車種類,及推動其發展的建議,望對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的發展予以一定的參考價值。
目前,在新能源汽車技術上,比較成型的已經實現商業化,或半商業化狀態的主要有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燃氣動力汽車、氫動力汽車等,而處于實驗性階段的主要有燃料電池汽車,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要想實現商業化還需要一定的時間。
1、混合動力汽車技術
所謂的混合動力汽車,顧名思義,就是含有兩種或以上的變換器和能量儲存系統的汽車,目前的混合動力汽車主要以電動為主或電動為輔。在燃料方面多采用柴油,汽油,或者甲醇、液化石油氣等代用燃料,在原動機的選擇上可以選用內燃機、也可采用燃氣輪機等,其主要是由電動機、內燃機、發電機,蓄電池以及控制系統等組成,在運行時,各單位優化組合共同完成汽車的運行目的,混合動力汽車的關鍵是混合動力系統性能的好壞,它是主導其運行的主要因素,在經過十多年的不斷研發過程中,混合動力系統已經逐漸演變為集成化混合動力總成系統,它是集電動汽車與傳統內燃機汽車優點為一體的新型汽車,其具有良好的動能性特點,在油耗、尾氣排放、安全系數及舒適性等諸多方面都相比傳統的燃油汽車有很大的提升。是目前新能源汽車發展中具有代表性的車型。
2、純電動汽車技術
純電動汽車,主要是以車載電源為動力,以電機驅動車輪行駛,是新型的最趨近于環保性的汽車。它與混合動力汽車截然不同,機構非常簡單,主要由電動發電機和車載電池兩個關鍵部分組成,不采用內燃機作為發動裝置,自然也就不會運用到汽油、柴油等有機燃料,這正是因為這點,所以純電動汽車,幾乎實現了零污染,純電動汽車本身以電能為主,所以設計不到尾氣的排放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不會產生例如二氧化碳這類有害氣體,并且其在噪音方面也是很低的,但由于其車載電池一般運用鉛等物質,且在充電時所充的電能多為火力發電(通過燃燒煤炭產生熱能,轉化為電能)而來,因此會產生一定量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氣體,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另外,出了具有低污染、低噪音的優勢,純電動汽車還具有能源效率高,結構簡單,使用維修方便等特點,在剎車過程中,純電動汽車不會產生油耗,并且可以在制動過程中,電動機可自動轉化為電動機,實現能量的再利用,在汽車檢修的過程中,由于結構相對簡單,因此在修理、保養的能夠方面工作人物小,操作難度小。
3、燃料電池汽車
燃料電池汽車,主要以醇、醚和生物燃料翁有機染料為主,但是這類燃料是可再生資源,且和普通汽油以一定的比例混合,會減少碳化物的排放,在動能方面也不會對汽車有所影響,然而,雖然好處諸多,但是由于在技術上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在一定的時間內,還無法實現量化生產。
為全面發展新能源汽車技術,我國應該從這幾個方面入手。首先要明確發展目標,并以節能環保為首要前提,著重研發關鍵性技術,對于在技術上有所突破的企業,適當放寬政策,促進繼續發展,其次,積極鼓勵、推動企業參與到關鍵性技術的研發過程中,加強基礎設施的建設,政府可以在研發資金和技術上給予一定的幫助,引導企業的積極性,加快研發速度,也可與國外企業在不成熟的技術領域進行合作,以借鑒為基礎,以創新為主要目標,實現我國在新能源汽車技術上的成長。
面對能源供應的日益緊張,環境污染的不斷加劇,趨于長遠發展的角度考慮,因此,加快新能源汽車的研發及量化生產使用,是打破這種困境的行之有效的手段。
[1]歐陽高明. 我國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發展戰略與對策[J].汽車工程,2006(4)
S210
B
1007-6344(2017)03-0115-01
郭仕晨(第一作者)(出生年——1995) 性別:男 籍貫:遼寧省大連市 專業或研究方向:能源與動力工程 單位:沈陽理工大學 郵編:110159
張一馳(第二作者)(出生年——1996) 性別:男 籍貫:遼寧省昌圖縣 專業或研究方向:能源與動力工程 單位:沈陽理工大學 郵編:110159
富 強(第三作者)(出生年——1995) 性別:男 籍貫:遼寧省遼陽縣 專業或研究方向:能源與動力工程 單位:沈陽理工大學 郵編:11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