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靖
?
當代環境下建筑過渡空間的研究與思考
郭 靖
(廣西師范大學)
過渡空間在古代中西方建筑中使用頻率非常高,當代建筑對于建筑過渡空間更是有了新的認識。在東方建筑中,主要以中國傳統建筑來講,從傳統建筑院落空間再到古典園林空間中的亭臺水榭;西方建筑中,古希臘神廟的柱廊到羅馬廣場都可以看到不同圍合程度的過渡空間的體現。
西方進入中世紀以來,由于戰爭不斷導致經濟十分不景氣。由羅馬時期連續拱券與柱式技術所造就的大型公共建筑消失,此時建筑由連續而封閉的墻面圍合而成,呈現出近乎實體與封閉的向心結構空間,它們以圍合的形態體現,建筑內外空間之間交流甚少。然而,中國傳統建筑卻注重空間之間的交流,那個時期也就出現了適宜人居住生活的建筑空間。
工業革命后,隨著工業生產力以及工業技術的提高,在建筑領域里出現了如混凝土、鋼材、玻璃等各種新型建筑材料,尤其建造技術的突飛猛進,對建筑界具有深遠的影響。
現今關于建筑方面的過渡空間理論研究很少,而建筑空間方面的相關理論比較多,建筑過渡空間的受關注程度不夠,并且這些理論也僅僅局限于過渡空間功能與形式,而對建筑過渡空間的設計方法及研究意義相對要滯后很多。至此研究建筑過渡空間就變得更加重要,而如何去界定建筑過渡空間,“界面關系”與“限定方式”在建筑過渡空間如何應用就成為重中之重。
眾所周知,過渡空間是一個相對模糊的空間概念,其困難之處就在于很難去界定過渡空間的具體起始點。由于其所在位置與具體功能要求也決定了其空間形式的多樣性與特點的復雜性。如何對過渡空間進行梳理以及總結出過渡空間的“界面關系”和“限定方式”,即:首先,從過渡空間認知開始,到詞源分析、過渡空間特點、過渡空間的作用、過渡空間的雙重屬性,對過渡空間進行全方位的詳盡描述與定義;其次,對過渡空間進行歸類;最后,通過前期整理分析出其實現手法與構成方式。
1.1 國內建筑過渡空間研究現狀
中國的過渡空間在建筑中的應用,特別是建筑過渡空間應用在古代公共建筑,具有了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經驗,比如在中國晚清和民國時不少的公共建筑已經將過渡空間進行應用。進入新世紀以來,社會發展的突飛猛進以及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人們對建筑的需求亦隨之發生著急速的變化。由此,現代都市人都開始呼吁建筑生態的回歸、人性的回歸和藝術的回歸。以此為前提下,當代建筑過渡空間更加注重環境中“人”的感受,注重在生活環境中“人”的活動性,重視場所的特性,如何反映出人、自然、建筑三者的關系。通過對建筑過渡空間的整理,現代建筑中的過渡空間應用研究有了新的高度,建筑過渡空間越來越多的受到建筑師們的青睞。
1.2 國外建筑過渡空間研究概況
西方傳統建筑中過渡空間的應用比較多,像是古希臘建筑的柱廊、廣場、劇院以及外廣場通廊和其他建筑形式,都有不同層次的過渡空間。過渡空間作為人與自然的交接,它能使人與自然界和諧共處,同時過渡空間可說是平衡人與自然的中介點。
2.1 建筑過渡空間的起源
追溯建筑過渡空間發展根源,首先在中、西方古典建筑中都得到過運用。進入中世紀,建筑空間設計中出現各種形式的圍閉空間,其建筑形式是用墻面來構成建筑形體,所以造成建筑內外空間交流少。
隨著社會經濟日新月異的變化以及現代監督體系的完善,要求建立更加完備的現代企業制度。事物的發展變化往往不受控制,在對現代化企業制度進行革新的道路上更是困難重重,尤其是信息安全和會計信息所面臨的安全問題。因此,現代企業制度的確立和進一步完善與會計監督體系的建立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
工業革命也影響著建筑領域,開始出現新建造手法、技術以及新的建筑材料。西方當代的建筑施工技術擺脫了傳統建筑概念的捆綁,不僅分隔出各種形式的建筑空間,而且提高了建筑的空間層次。
在設計過程中,關于現代建筑空間的發展、功能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它們具有多樣性、模糊性和復雜性的特點。建筑設計師還指出,多樣性存在于過渡空間中,有著更深的哲學根源思考。
2.2 國外建筑過渡空間的應用現狀
日本著名建筑師黑川紀章指出“利休灰是一切藝術應具有的基本素質”,他主張用顏色來進行描述空間,把內外空間的“邊緣”結合場域叫做灰空間。建筑師黑川紀章喜歡將室內空間自然化,又將外部空間引入到室內空間。這樣一來建筑內部空間與建筑外部空間,自然環境與建筑空間之間會相互配合,進而營造良好平衡關系。
“中介空間”是由阿爾多?凡?艾克提出的,內部和外部的“中介空間”是一個完整的系統,它可以平衡內部與外部空間,公共空間和私密空間的整合共存。
日本建筑師蘆原義信在《外部空間設計》中對建筑過渡空間進行了介紹,他主要研究建筑外部空間的過渡空間。
美國著名建筑師羅伯特?文丘里的《建筑的復雜性與矛盾性》,他認為,在建筑內外的功能空間的交界處產生很多過渡性的空間,而且這個思想也與黑川紀章的過渡空間理論不謀而合。
2.3 國內建筑過渡空間應用現狀
在國內,著名建筑師彭一剛在著作《建筑空間組合論》中,從實踐和理論角度分析,探討形式美在使用方法說明建筑空間法,并詳細介紹了這些規則的應用。
過渡空間是一個相對模糊的空間概念,困難之處在于很難去界定過渡空間的具體起始點與結束點。本論文的目的就在于通過對過渡空間的梳理而總結出過渡空間的“界與限”。首先,從過渡空間認知開始,到詞源分析、過渡空間特點、過渡空間的作用、過渡空間的雙重屬性;其次,定義過渡空間;再次,通過歸類分析理論,總結出“界與限”在過渡空間的實現手法與構成方式。
通過分析過渡空間的重要性、多義性和可體驗性,是為了指導建筑的設計實踐工作,為人們創造一個良好的、舒適的生活環境。因為現代主義理論中關于過渡空間的描述相對較少,對現代主義以來關于過渡空間理論梳理總結就顯得尤為重要,對過渡空間的相關理論及觀點做一個整理是必不可少的工作,這有助于加深建筑界對過渡空間的認識與理解。創造建筑空間時,不能再把建筑看成一個容器的設計過程,而應該明白建筑空間形式也不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
隨著社會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當代建筑越來越開放,而作為建筑師在進行建筑設計時也將更加注重建筑內部空間與外部空間的關系,要注重人、建筑、自然之間的交流。
現代社會,隨著人們對居住環境空間的要求的變化,建筑過渡空間開始進入人們關注的視線。過渡空間不僅作為人存在于空間的具體形式,而且也作為人與周圍環境的交流部分。老子在《道德經?無之為用》中講到“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從這句話可以說明圍成空間的實體形態并不對人具有使用價值,對人有價值的反而是空間本身。空間的質量是通過定義空間的確定和有限的空間,這也決定了轉型以及空間之間的滲透和聯系。過渡空間可以說是一個特定的區域空間和空間相互作用產生的,而且在一個矛盾沖突與妥協的對立空間范圍的過渡空間。
“界與限”在建筑過渡空間中的應用方法:
1.整理歸納法:從興起現代主義建筑,將對過渡空間概念進行過整理的建筑師及建筑理論家所提出的相關理論進行梳理與總結。
2.類型分析法:通過分析各種過渡空間,總結出不同類型過渡空間形式構成與性質特點。
3.經典案例分析法:通過分析經典空間案例得出適宜的應用方法。
4.對比法:
從不同建筑作品中的過渡空間分析總結建筑師在設計中注入建筑的情感;通過建筑師在處理建筑與環境、材料、空間以及場地上的手法進行分析。
[1]高喜紅.傳統民居室內外過渡空間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天津:天津大學,2008
G322
B
1007-6344(2017)03-028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