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軍
淺析麥積區水利工程老化失修原因及對策
王國軍
(天水市麥積區水務局 甘肅天水 741020)
通過對麥積區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情況的概述,分析了工程老化、損壞的形式及原因,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對策。
老化失修;原因;對策
麥積區位于天水市東部,黃河的支流渭河貫穿全區,主要灌溉水源為渭河水和地下水。灌區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良好條件。特別是解放以來,在黨的領導下,廣大干部群眾自力更生,齊心協力,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改造自然條件,投資2088多萬元用于灌區工程建設。現已建成萬畝以上灌區7處,其中自流灌區3處,提灌站4處,建成機井698眼,其中一類工程435眼,累計修建干、支渠54條,總長395.3km,各類建筑物525座,這些水利工程設施的建成,徹底改變了原有生產條件,有力促進了全區農業生產的發展。迄止2007年底,全區有效灌溉面積達19.4萬畝,實灌面積達13.8萬畝。為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提供基礎保證。
近年來,各灌區雖然每年安排一定數量的水利工程建設項目,進行了新老農田的田間配套,并制定了多項用水管理措施,但工程效益總體水平的發揮始終徘徊不前,全區渠系水的利用率僅為65%,癥結在哪里?通過對灌區水利工程現狀摸底調查和分析,找到問題的根本所在是水利工程老化失修。
1.1干、支渠老化失修
全區的干支渠總長395.3km,老化失修總長達79.2km,老化失修率達20%,其中滑塌段4.1km,沖淤段14.5km,襯砌損壞段45.3km,嚴重漏水段8.2km分別占老化失修總長的5.2%、18.3%、57.2%和10.4%。
1.2 渠系建筑物老化失修
各灌區干、支渠系共有各類建筑物525座,老化失修72座,老化失修率為13.7%,其中,需要大修的45座,重建的27座,分別占老化失修總數的62.5%和37.5%。
1.3 機電井損壞
機電井是灌區開展防旱抗旱有效緩解供需矛盾的重要設施。隨著機電井井齡的增長,并受當時成井技術、工藝、設備等條件的影響,尤其是60-70年代打成的大量機井,每年都有部分報廢。經調查(截止2007年有較好機井570眼,比1989年減少128眼,年遞減率達7.11%)。
水利工程老化失修是各水管單位面臨的普遍問題,究其主要原因是灌區自給能力差,虧損嚴重,幾乎全是“潛虧”單位。據7個萬畝灌區調查,現行的水費體制和目前征收的水費,只能進行個別工程的新建、維修和維持灌區正常的年運行管理費用。此外其原因還有:
1)灌區骨干工程大部分是60-70年代修建的,由于先天不足和長期缺乏維修更新改造資金,加之長期運行,材料自然老化,造成嚴重失修。
2)局部地方由于冬灌面積較大,給部分渠道和建筑物帶來了凍融破壞。灌區冬季寒冷,晝夜溫差大,夏季干旱少雨,由于灌水矛盾,入冬引水灌溉,渠道防滲措施又差,造成渠道護坡凍脹裂縫、隆起、春季解凍,引水灌溉受水壓而下陷、倒塌,大部分支渠均是凍脹破壞所致。灌區現有的運行渠道,建設標準偏低,支渠水閘過水能力過小,造成閘前壅水而不能正常引水灌溉,個別渠道走向不合理,每年汛期引水,決堤倒壩,淹沒農田,部分水閘防滲及過水能力計算分析不佳,且由于施工質量差,閘底與閘墻連接不牢,底部回填厚度不夠或沒有回填料,造成水閘及其建筑物下沉、錯位、啟閉設施變形損壞。
3)部分建筑物設計不盡合理,施工質量差,達不到應有的使用年限。灌區少數群眾法制意識不強,偷盜、損壞水利工程設施的行為時有發生。由于管理工作跟不上,水利執法機構不健全,水法規不配套,水事糾紛處理不嚴,導致渠道及建筑物遭到人為的破壞,且屢禁不止,偷盜啟閉設施、通訊設施的事件經常發生,在渠壩上、建筑物周圍取土,渠內亂倒垃圾、堵壩截水,渠岸保護范圍內種植作物、植樹,渠堤上行使載重貨車,亂設橋梁等,造成了渠道大面積的損壞,更有甚者使渠道、建筑物懸空或決提倒壩。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由于管理人員素質較差,管理水平低,管理不規程操作,造成啟閉絲桿彎曲,鋼架、閘門變形破壞,有時超設計引水,流量過大,漫堤決壩,造成水毀使運行條件惡化。
4)多數灌溉管理人員業務素質較低,不了解水工建筑物的特性和各級渠道的行水能力。
機電井損壞主要有淤井和井管破壞兩種。淤井表現在成井質量差,礫料不合格,圍填礫料以碎石、爐灰渣代替,造成涌沙淤井。井管破壞則是井管質量不合格,薄厚不均,尤其是采用混凝土管成的井,養護時間短,抗壓強度低,達不到設計要求,造成井管錯位、破碎,導致機電井報廢。
為恢復工程活力,確保工程安全運行,針對以上問題就必須分年度、分類制定維修改建計劃。初步估算,改建、維修79.2km渠道和72座建筑物,需投資2772萬元,共需水泥8326.60t,鋼材4.7t,勞力9.78萬工日,總工程量達21.92萬m3。
深化水利經濟體制改革,增強水利產業商品意識和水管單位活動,建立水工和經濟上良性循環的運行機制改革水利固定資產投資體制,創辦水利投資股分公司,多渠道集資。長期以來,水利作為一個社會福利事業,國家投資,社會受益,水利不僅建設靠國家,而且維修費也靠國家,高投入,低產出,給國家造成了很大負擔,不利于水利固定資產的管理和水利效益的發揮,近幾年,灌區初步改革水利投資體系,實行“國家補一點,灌區拿一點,群眾籌一點”的集資辦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這種集資形式的實質就是股分制的原始形態,只要條件成熟,就可以創辦水利股分公司,利用股分制積聚資金的功能,拓寬水利投資渠道,依靠國家、集體、個人和受益單位,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老化工程的改造。依靠股分制,促進職工、受益群眾與水工程的有機結合,建立起比承包經營更加完善的運行機制,同時,使用集資興建水工程,要有明確職權,利的法人代表簽訂合同,保證合理使用資金。深化水利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承包管理責任制,增強灌區活力,提高效益。灌區對各級各類水利工程本著專業管理和群眾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干、支渠劃段、劃區域由灌區水管人員承包管理,斗渠及其以下田間配套工程由受益村用水戶協會承包管理,對農民用水戶協會進行了注冊登記;完善工程建檔立卡工作,全面細致的登記工程現狀、制作管理卡片、渠尾埋設了預制標記樁、建立了工程特征照片;對新建工程,設立工程建設檔案,建立固定標記,劃定保護范圍,使新建工程的管護措施得到很好地落實。要切實轉換水管單位的經營機制,進一步加強經營管理和成本核算,走現代企業管理的路子,逐步實現按成本收取水費,以建立一個良好的、自我維持和發展的管理體制。
除此之外,還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具體工作。
⑴因地制宜地開展小范圍挖潛改造,有針對性地進行設計、施工,及時應用新經驗、新技術。
⑵調整種植結構,實行連片種植,大力推廣節水灌溉和保護灌溉渠道的技術。在機電井建設中要把好質量關。對打井單位進行嚴格的監督檢查,保證管材和成井質量,選擇合格的圍填礫料,成井后,對群眾宣講一般的成井、管理和使用常識,做到打好一眼,配好一眼,用好一眼,管好一眼。
⑶廣泛宣傳《水法》,認真執行《水法》,使水利執法工作向廣度、深度發展。即每年定期或不定期地通過各種渠道,采取多種形式宣傳水利執法在社會上的影響,及時調解水事糾紛,嚴肅查處水事違法案件,對各類人為破壞水利工程設施的行為絕不姑息遷就,要從嚴懲處,從而使灌區真正走上依法管理各項水利工程的法制軌道。
總之,水利工程的老化失修已成為水利管理工作的突出問題,需要從全方位、多角度出發,將改建、維修、強化管理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各項水利工程都能發揮自身的工程效益,進而為農業生產更好的服務。
王國軍(1969—)男,甘肅天水人,水利工程師,從事水利工程管理等技術工作。
G322
B
1007-6344(2017)03-033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