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坤
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研究
王飛坤
(遼寧理工職業學院 121000)
建筑力學與結構是工程監理專業、建筑工程管理專業、工程檢測技術專業的一門基礎性課程,其包含了大量了材料力學、理論力學以及建筑結構等內容,是探討建筑結構當中力學理論與方法的一門學科,其在社會當中的地位和重要性非常明顯。但是,當前的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教學質量并不是非常理想,仍然有著大量的改進空間。對此,本文詳細分析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
建筑力學;結構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
伴隨著市場經濟的持續性影響,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機遇和空間越發廣泛,但是這也間接提升了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的要求。根據土木工程檢測技術、建筑工程管理、工程監理等專業學生的就業特點,對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的教學模式進行探索和研究,并制定關于《建筑力學與結構》的課程教學模式,最終形成一整套以學生為核心,實踐能力為教學目標的教學課程。
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的改革主要是根據社會行業的需求和個人職業規劃的發展為主。但是,當前建筑力學與結構的課程教學模式并不是非常理想,主要問題為以下幾點。
1.1學習興趣不高,基礎較為薄弱
對于一些學生而言,因為之前的學習成績較差,在基礎方面較為薄弱,尤其是在高等數學以及工程力學等基礎性的課程當中,一些學生這兩門課程的學習成績都比較差,再加上缺乏工程的參與經驗,學生在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難度相對比較差,最終的結果就是學生努力之后沒有獲得成績的匯報,對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形成抵觸情緒,最終厭學[1]。除此之外,許多學生的學習目標不明確也是導致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的關鍵性因素,學生只能夠被動的接受知識,而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去學習,不知道應該怎樣的去學習,這也是導致學生所學內容無用的主要因素。
1.2教學改革的主要問題
當前許多學校都非常注重教學的改革,并且許多學校一直處于持續改革的階段,但是仍然有大量的教學改革存在盲目性和隨意性[2]。就當前的教學模式當中,主要是強調學生的學習主體和教師的參與性教學模式。這并不代表著所有的知識內容都是由學生自己進行學習,自己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而是仍然需要在必要的情況下讓老師進行講解和引導。但是,實際的教學當中,許多教師在課堂當中都會“置身事外”,應用讓學生自己尋找資料、學生之間自由討論、學生分析和計算結果、學生提供報告給教師,最后教師再在黑板或PPT上展示計算的結果和過程,教學過程中教師基本上不需要思考,不會對相關知識任何的講解,更不會講解計算的過程和思路。這樣的教學模式,必然會導致學生的學習難度較大,學生對學習的興趣會越來越低。
2.1課程體系的改革建設
建筑力學與結構的課程體系一直以來都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在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比例較為不合理,導致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不足。建筑力學與結構教學目標是培養符合社會、應用于生產、服務等一線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可以簡單理解為通過教育來滿足社會發展的人才需求。但是,當前的建筑力學與結構越來越像一門理論性課程,很難有效的滿足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需求。對此,有必要在建筑力學與結構的課程體系方面進行改革。應當在原本的單一理論模塊的基礎之上,添加工程案例的分析教學內容,進而提高學生對建筑力學與結構相關內容的應用能力。例如,讓學生到實際的工程當中觀摩,并應用自己所學內容分析和解決實際工程當中的問題。例如,在進行鋼筋骨架的結扎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到施工工地上對鋼筋的下料、綁扎,并由另一部分學生對前面同學完成的工程進行質量評判,然后提出施工質量,提出整改意見。教師在一旁的任務則是在學生出現無法解決的問題時給予適當的指導。總而言之,在建筑力學與結構教學內容方面,必須引入與實際工程具備關聯性的課程內容。
2.2不斷創新教學理念,實現持續性改革
當前的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中,不僅教學和學生方面存在問題,教師的教學設計、方法以及理念等方面也存在明顯的問題。伴隨著教學改革的開展以及課程課時安排特點,教師需要在完成日常教學任務的基礎上,注重專業建設、科學研究等工作,在教學之余將精力投入到分析學生學習狀況和改進教學理念的方面,尤其是對于教學方案的設計和應用,可以參考借鑒國內外先進的教學案例進行分析和參考。在師資力量的培養方面,需要不斷優化辦學理念,尤其是在邀請相關學術專家和學者、教師外出培訓等方面,必須采用多樣化的方式提高師資隊伍的培訓工作,管理人員可以在國內或國外相關教育相對發達的國家進行學習、考察,并派出相應的教師到其他學院當中進行觀摩和學習,學習最新的高職教育理念。教師需要按照學生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例如,在工程監理專業教育當中,可以借助多媒體播放一個工程的施工視頻,讓學生分析這一個施工視頻當中存在的施工問題。同時,在室內情境教學之后便可以開展室外情境教學,設計一個綜合性的實驗任務,讓學生共同完成某一個教學任務。與此同時,需要按照學校的實際情況,提出多元化的內容體系、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多元化的培養模式、多樣化的考核模式。從而提高建筑力學與結構的實踐性教學效果,真正實現教育服務于生產、服務于就業、服務于社會發展的目的。
2.3改進教學方式,強化學生崗位意識
在實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分角色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也就是上述的一部分學生進行施工,另一份同學進行質量檢測。與此同時,教師也可以應用合班的方式進行實訓教學。工程監理專業、建筑工程管理專業、工程檢測技術專業幾個專業之間本身就有一定的關聯性,教師可以讓多個專業一同參與到一個實訓項目當中,并以此讓學生真正感受到實際工作崗位。除此之外,學校還應當盡可能在校外建設實訓基地,聘請相關專業有著豐富工作經驗的人或知名專家為學生提供實訓教育指導,提升學生對建筑力學與結構相關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例如,聘請建筑施工企業的工程技術人員為學生的實訓進行指導,以他們的工程實踐經驗對學生進行引導,促使學生能夠盡快的掌握社會相關崗位對學生的能力要求標準。除此之外,還可以強化課件等教學手段和方法的應用,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為了更好的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學校還可以定期開展職業技術技能比賽,應用規范的職業技術能力比賽,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和鍛煉建筑力學與結構相關的知識技能,開展相應的競賽訓練,促使學生獲得不斷的成長。
綜上所述,建筑力學與結構的未來發展趨勢必然是以市場的需求為主要導向,構建以學生為核心的教學理論,有機融合理論教育與實踐學習,并充分重視實踐性內容的學習,促使學生借助實踐教學強化自身綜合素質以及綜合能力。對此,在實際的改革過程中,教師需要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有目的性、計劃性的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獲取途徑,發現、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力求提高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教學質量。
[1]林麗,馮麗杰,王易安,等.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教學改革探討[J].科技視界,2015,13(28):161-161.
[2]王蕊.建筑力學與結構課程教學模式改革與實踐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6,23(3):510-511.
王飛坤、1989.01.06、男、漢、遼寧省凌源市、遼寧理工職業學院、本科、助教/助工、研究方向:工程管理
G322
B
1007-6344(2017)03-03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