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妍 王 珊 陳詩佳
(沈陽理工大學)
電商模式下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法律構建
劉欣妍 王 珊 陳詩佳
(沈陽理工大學)
本文擬對于在電商模式下,消費者在網購活動中,容易受到的消費者權益侵害進行列舉和分析,對于如何在互聯網購物中更好的在法律層面完善購物安全和購物公平進行研究和提出對策,以期更好地改善目前我國在互聯網購物中存在的各種侵權問題。
互聯網;電商;法律
首先,互聯網消費中,侵犯消費者權益的一個首要現象就是消費欺詐。在近幾年,以淘寶網為代表的互聯網營銷大鱷,在處理消費者問題時,投訴中所比例最高的現象就是消費欺詐。對于選購的物品,在電商的描述和產品實際的性能上,經常存在巨大的差距,令消費者在收到產品時非常苦惱。這種故意在產品描述上欺騙消費者的行為就是消費欺詐。其二,是對于產品知情權的違法行為。知情權可謂是消費者最重要的權利之一。對于網絡購物而言,由于整個購物環境是虛擬的,因此消費者更好地獲得知情權就尤為重要。大部分情況下,消費者依靠網絡商家上傳圖片來對于商品的好壞進行判斷。因此也給了商家發布虛假和不符合實際情況的信息帶來了機會。對消費者實施欺詐。最常見的欺詐方面有產品的產地、使用、限用日期、商品品牌、商品的實際成分、商品是否合格證的資質等。這些內容都是知情權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方面的知情權受到侵害之后,消費者會對該產品徹底失去信心,影響該品牌的市場生存,在這種情況下,最長出現問題的,當屬化妝品、保健食品兩個領域,在這兩個領域里,一旦對于知情權進行虛假宣傳為手段的侵害,都將會對電商和消費者帶來巨大的財產和信譽上的損失。
此外,還有對于公平交易權的侵害。公平交易權是指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在質量保障、價格合理、計量正確等公平交易的方面,必須享有對于商品質量、價格等方面與商家在價格和產品的比值上合理交易的權利。不同于傳統的消費模式,利用互聯網,消費的全過程中幾乎處處都為公平交易埋下隱患。
因為事前看不到商品,在看到商品時已經付款,。即使有支付寶等中間媒介進行支付安全的保障,也難以為消費者自身的公平交易權帶來徹底的安全感,在處理退貨和退款上,還要承受許多的困難,耗費大量的精力,這給商家在破壞交易權時提供了可乘之機。以次充好、以假充真、以不合格的產品充當合格產品的現象層出不窮。
另外,還有一些涉及到安全的威脅問題,盡管這種問題發生的幾率較前面的侵權問題少許多,但一旦發生,其社會和人身財產的危害要遠遠大于前者在商品郵購的過程中,人們的身份信息都在商家的掌握之下,因此,一旦在購物過程中發生糾紛,對于一些素質不高的商家,就會采用利用電話、地址打擾消費者,甚至是危害消費者生命財產安全的極端手段。在這一點上,由于網絡購物的虛擬性,很難通過公安部門對于商家的侵害安全問題進行調查,因此許多消費者存在購買商品時透露個人信息的顧慮。
在我國以往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有這樣的說明:“消費者因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受到人身、財產損害的,享有依法獲得賠償的權利”。但是,當我們在網絡的虛擬平臺進行購物時,問題就變得不再像傳統實體商業模式那樣簡單。“全球購”交易的雙方,在不一樣的空間中進行交易,僅僅通過網絡,進行聯系。一旦在交易過程中遭到欺騙,就難以進行例如上門追責這樣的手段,進行尋求賠償。目前的購物網站也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即使消費者維權已受到侵害,也難以獲得賠償。
因此,在具體措施和建議上,首先,消費者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對于商家的身份、資質、信用要做好理性的判斷。對商家發布的信息不能全部相信,或是輕信。對于在價格上遇到遠遠低于商品實際價格的商品不要抱著貪圖便宜的心理去購買,遇到有不合理霸王條款也要拿起武器,不要對于商家的一切他要求和條件全盤接受。此外,一旦決定購買產品,就要向商家索要好相關發票和憑證。為日后的商品追責問題留下依據。盡管維權的結果不一定能夠盡如人意,但在消費者購物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好維權的底線,不能令不法商家得過且過。
我國傳統的法律法規例如《民法通則》、《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侵權責任法》等,在約束商家,保護消費者權益中,存在對于電商模式下的漏洞。從根本上說,電子商務虛擬化、技術化、空間差異化等特點,以往的法律條款已經不再適用,令電商有機可乘。
因此,在措施上,要嚴格跨境電商主體的資格審查與備案制度。尤其是出臺嚴格規定跨境電商的企業和網站的法律許可。對于許可標準作出明確規定。對個人實行備案制度,提供服務的平臺,例如京東、淘寶等,要對進入的電商和網店實行備案審查,并落實相應的審查責任。以便政府對電商進行監管,一旦遇到糾紛,更好的劃定責任。另外,還要建立更加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完善社會信用評價機制。眾所周知,中國作為全球的輕工業生產和代工大國,山寨產品十分豐富。這其中的原因非常復雜,但政府監管部門在企業生產經營中準入門檻和監管方面放低要求是一個重要的外部原因。為了地區經濟的發展,為了更多的勞動力進入就業市場,對于一些名牌產品進行大量的仿制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現象。因此,政府在監管上要加強力度,對于存在售賣高仿、貼牌等輕工業企業嚴格治理。
目前,電商在人們的社會生活中已經扮演者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如何對于電商進行有效的監督,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依靠健全的法律制度是一個根本的手段。從目前現有的情況上看,我國針對網上購物的有關法律監管正在日漸嚴格,是否能得到根本的改變,還要依靠消費者、法律部門和政府多方面的協調和配合。
[1] 張世偉. 電子商務法中消費者權利的保障[J]. 法制博覽. 2015(25)
[2] 肖婷云. 跨境電子商務的法律規制[J]. 長沙大學學報. 2015(03)
[3] 王明宇,廖蓁. 我國跨境電商的主要問題和對策研究[J]. 中國商貿. 2014(33)
[4] 龐敏英. 電子商務中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研究[J]. 河北法學. 2005(07)
G322
B
1007-6344(2017)01-0294-01
劉欣妍,19950513,女,黑龍江省勃利縣,法學專業,沈陽理工大學
王珊,1995年2月14日,女,安徽省黃山市,經濟學,經濟管理學院
陳詩佳,1996.08.26,女,遼寧省沈陽市,電子商務,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