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 重慶 400074)
正交異性橋面板存在結構疲勞的問題
張 韜
(重慶交通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 重慶 400074)
隨著橋梁建設的快速發展,正交異性橋面板得到了較為廣泛地應用。由于焊接工藝缺陷,施工質量等因素,正交異性橋面板在運營時間不長的情況下產生了疲勞裂紋,嚴重影響了橋梁的安全性和耐久性。本文著重介紹了正交異性橋面板結構疲勞,箱梁局部應力集中的概念,研究現狀以及相關研究方法。
正交異性橋面板;結構疲勞;箱梁;局部;應力集中
正交異性鋼橋面板由面板、縱肋、橫肋組成,三者互相垂直,共同承受車輪荷載[1]。這種結構在縱向和橫向都具有很大的剛度,且在互相垂直的兩個方向上有所不同,因而構造上也具有各向異性的特點。隨著橋梁的不斷發展,正交異性橋面板憑借其承載能力大,自重輕,施工周期短等優點,在大、中跨徑橋梁中得到廣泛的應用[2]。
荷載不斷作用在結構構件的過程中,結構的材料性能會逐漸惡化、承載能力逐漸散失,我們把這種現象定義為疲勞。結構構件在長期的外荷載作用下,其應力集中的區域將產生裂紋或加快裂紋擴展的速度,這種裂紋將直接減少構件的有效承載面積;當荷載作用達到一定次數時,這類裂紋引發結構或構件的突然破壞,我們稱之為“疲勞破壞”。
疲勞是結構構件的裂紋從產生到發展再到破壞的過程,從結受力分析的角度來說,疲勞破壞過程起源于材料初始缺陷處或最大拉應力處(也稱之為疲勞源),隨著交變應力的作用,疲勞源由微觀裂紋逐漸發展為宏觀裂紋,直至構件斷裂。對于疲勞破壞,疲勞源處的應力往往低于材料的抗拉強度甚至屈服強度。
正交異性橋面板不僅直接承受車輪荷載的反復作用,且作為主梁的一部分共同參與受力,從而造成局部承受應力循環次數過多,加之焊接缺陷、應力集中影響,使鋼橋面板極易產生疲勞裂紋[3]。
20世紀50年代德國開發了一種橋面結構,即正交異性橋面板,具有材料利用率高、適用范圍廣、承載能力大、行車舒適性佳、結構高度低、施工周期短等特點。自鋼橋面板誕生起,德國工程師致力于尋求更好的鋼橋面板結構,通過不斷地改進橋面板的結構構造以求承載能力更大,用鋼量更小,緩解二戰后建筑鋼材緊缺的困境,在世界各國得到廣泛應用。到目前為止,北美、日本、歐洲分別建成了100、250、1000余座正交異性板橋。我國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研究正交異性板,起步較晚,目前建成超過30座正交異性板橋梁[4]。
疲勞破壞是一種脆性破壞,一旦發生就會引起巨大的破壞,正交異性橋面板最突出的缺點是容易疲勞開裂,最早報道的是英國Seven橋,該橋于1966年建成,但在1971年和1977年發現了3種焊接細節疲勞開裂。德國的Haseltal橋和Sinntal橋同樣在投入使用后不久就出現了疲勞裂紋,此外,法國,美國,荷蘭等過也都發現了鋼橋面板疲勞開了事例,我國許多橋梁的鋼橋面板中也出現了疲勞裂紋[5]。
3.1正交異形板結構疲勞
經過調查研究,絕大多數疲勞裂紋集中出現在焊縫位置;橋面板開裂后,維修工作十分困難,維修費用高,且維修后很難有效地抑制橋面板繼續開裂。正交異性板出線疲勞裂紋的機理比較復雜,主要有以下幾點:(1)交通量每年逐漸增大,重載車輛所占比例較高且超載嚴重;(2)焊接細節的應力影響線較短,在車輪反復作用下,造成多次應力循環;(3)橋面板構造中,次應力分布復雜,應力集中嚴重,遠遠超過了抗疲勞強度[6];(4)大多數現場施工的焊接質量不易保證;(5)面板和橫梁的交接處連接復雜,幾何突變嚴重,應力從交點中心向外擴散,面板的橫向應力比縱向應力大,導致橋面板容易出現疲勞裂縫。
正交異性板鋼箱梁橋具有抗扭剛度大,傳力性能好,整體性能高的特點,在現代橋梁中得到廣泛的應用,但提高正交異性橋面板的抗疲勞性能仍有巨大的研究價值。,過歸納分析,本文認為:(1)我國橋梁建設迫切需要一套完善的正交異性鋼橋面板設計規范,規范應當指出正交異性橋面板設計時相關的設計參數、構造細節、制造工藝流程,還應當包含相關的研究成果和工程實踐經驗;(2)超重車、交通量、橋面板焊接質量和構造細節是影響橋面板疲勞壽命的關鍵因素;(3)加強斷面縱肋正交異性橋面板構造細節的研究。
[1]趙欣欣.正交異性橋面板設計參數和構造細節的疲勞研究進展 [J].Steel Construction.2010(8),Vol.25,No.136.
[2]陶永亮,張俊平,黃海云.新型正交異性橋面板疲勞性能分析 [J].廣州大學學報,2013,12(6).
[3]朱勁松,郭耀華.正交異性鋼橋面板疲勞裂紋擴展機理及數值模擬研究 [J].振動與沖擊,2014,33(14).
[4]項海帆.高等橋梁結構理論[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3:283.
[5]何楊昆.正交異性橋面板疲勞試驗模型的數值分析 [D].碩士學位論文.西南交通大學,2013年5月.
[6]張允士,李法雄,熊峰,等.正交異性剛橋面板疲勞裂紋成因分析及控制 [J].公路交通科技,2013,30(8)
U45
B
1007-6344(2017)06-00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