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華鼎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山西省 太原市 030000)
綠色建筑設計的研究
連永剛
(山西華鼎建筑設計有限公司 山西省 太原市 030000)
建筑業是一個傳統的高能耗重污染行業,隨著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人們環保節能意識的不斷加強,綠色建筑越來越受到歡迎。本文主要是對綠色建筑的涵義、意義、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及綠色建筑設計的方法進行分析論述。
綠色建筑;設計理念;設計方法
1.綠色建筑的涵義
“綠色建筑”是建筑界響應可持續發展原則而發展起來的分支概念,旨在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指導建筑工程活動。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覺醒,綠色建筑的提出彌補了現代建筑對于環境方面考慮的欠缺,糾正了現代建筑與環境的對立關系。綠色建筑也可稱為生態建筑、可持續建筑,關于綠色建筑的概念,至今國際上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許多組織和個人從不同角度給出了各自的定義,這些定義雖然從不同角度出發,但其共同點都是將建筑與環境相聯系,指出綠色建筑為人類提供健康、舒適的生活空間的同時,應盡量減少對地球生態環境的影響和破壞、減少自然資源的消耗,強調從整體出發將建筑作為地球生態系統中的有機組成部分。
2.綠色建筑的意義
第一,節約能源和資源,減少C02污染。
建筑本身是能源消耗大戶,對環境也有重大影響。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時人類從自然界所獲得的50%以上的物質原料也是用來建造各類建筑及其附屬設施。建筑引起的空氣污染、光污染、電磁污染占據了環境總污染的1/3還多,人類活動產生的垃圾,其中40%為建筑垃圾。我國正大力發展城鎮化,對住宅、道路、地下工程、公共設施的需求越來越高,所耗費的能源也越來越多,這與日益匱乏的石油資源、煤資源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我國處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人們對高水平的生活的追求越來越強烈,對建筑的要求越來越高,如果推進建筑節能,將大大緩解地球溫室效應所產生的壓力,也極大的保護了其他資源。
第二,綠色建筑能夠提供更加舒適的生活環境
對室外環境而言,綠色建筑通過科學的整體設計,集成綠色配置、自然通風、自然采光、低能耗圍護結構、新能源利用、中水回用、綠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高新技術,具有選址規劃合理、資源利用高效循環、節能措施綜合有效、建筑環境健康舒適、廢物排放減量無害、建筑功能靈活適宜等六大特點。室內環境,本質上決定著人們的舒適度,通過綠色建筑,可以充分利用一切資源,因地制宜,從規劃、設計、環境配置的建筑手法入手,通過各種綠色技術手段合理地提高建筑室內的舒適性,同時保障人的健康生活,給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質量。
1.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綠色建筑,即可持續的生態建筑理念,最早是由西方發達國家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的。其概念就是指建筑在其全部的壽命周期內,不但可以為人們提供舒適健康的使用空間,同時可以最大限度的節約各種資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這樣的能夠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筑,被稱作綠色建筑。綠色建筑真正地實現了人與建筑、自然三者之間的和諧共處,既滿足了人們對舒適生活空間的追求,又很好的保護了我們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
2.與時俱進的設計理念
任何建筑形式的產生和發展都是社會經濟發展過程的物化表現,無不存在時代的烙印并反映時代特征,而一定時期社會經濟、政治、思想等的綜合作用又影響著建筑設計思想。從原始社會的巢居到現代的高層單元式住宅,從歷代帝王的宮殿到現代的摩天大廈,從遠古的“空間”建筑到現代的“智能建筑”,其設計理念都經歷了無數的變遷,也涌現過一次又一次的建筑思潮,同時反映著時代發展過程,是一部永遠也讀不完的建筑歷史史書。在走過前工業社會、工業社會之后、人類已經步入以知識經濟為主的信息社會,面對社會快速發展的諸多因素,建筑設計理念及建筑特征也表現出不同的內容。
1.采用“外閉內敞”的總體布局
第一,“外閉”:即對外部氣候環境的考慮,體現了設計中的“氣候意識”;
第二,“內敞”:體現了人們的生活理念與生活方式,這種標準單元即成為一個“模”,以獨立的方式通過“組合”形成建筑群落的有機整體。
2.改善建筑結構
從生態建筑學的角度看,作為人“第三層皮”的建筑自產生之初就是為了庇護各種氣候條件下人們的生活環境,但這種關系卻往往受到人們思想觀念和濫用技術的影響而被忽視,“順天應人”的良性循環受到破壞。所以形態的構成必須符合整體與城區環境,“外包式”綠色屏障即在建筑外圍采取保溫與隔熱措施,形成建筑外部氣候的屏障。這種構成方式對改善建筑室內環境有明顯作用,對高寒與炎熱地區更是難能可貴。
3.充分利用太陽能技術
埃及建筑師哈桑?法賽認為:“只有根植于當地地理、文化環境中的本土建筑,才是一個社會建筑的真實表達。”運用人文主義思想探求地域特有的經驗和技術,并科學的利用氣候學原理,是建筑方式的本質所在。太陽能恰是我們可利用的自然能源。
4.復合式的空間布局方式
現今,人們對居住建筑環境的關注可歸結為三方面:第一,適宜的室內溫度和濕度(滿足人體熱舒適及健康要求);第二,盡可能地獲得自然采光(減少人工照明的能耗);第三,最大限度地獲得自然通風。三者之間互為影響,必須通過高效的人工技術達到積極要素之間的平衡。復合式空間組合方式也是人們對自然氣候的反應,使人們根據不同季節進行垂直式生活轉移,達到“自然舒適度”和節能的目的。
5.以科技手段實現綠色建筑設計的可持續發展
建筑是人類創造的介于自然界與人類之間的微觀環境,它的存在本身既作用于自然生態環境,也作用于人類,并將持續地影響周圍的環境和使用者的生活。“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產生危害的發展”這一成為世界普遍接受的原則。在科技高速發展的時代,我們曾在很大程度上破壞了自然生態環境,可幸的是我們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并在極力地去改善它。我們所稱的“綠色建筑”就是把建筑定位于可持續發展區域,充分利用現代科技,大力開發“綠色”資源,發展“清潔”生產,不斷改善和優化生態環境,達到環境保護、科技發展、時代進步三個方面的統一,最終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綠色生態建筑愈來愈受到世人的青睞,未來的建筑應該是能給人們提供良好的人文生活環境的生態建筑,它的發展需要生態規劃作為指導各類規劃設計的核心依據,需要科學的將城市發展與自然系統建立起穩定和諧的協調共生機制,需要有關部門能推出更好的支持節能設計的相關政策,更需要各專業人才的共同探討。對于建筑師而言,樹立可持續發展的建筑觀將十分重要,堅持綠色建筑設計,超越單一建筑設計的范圍,進行綜合設計,不再只偏重于空間形態、形式視覺等方面的研究,而從自然生態的角度去研究探索問題。在實際應用中,創造綠色建筑,從而為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1]葉祖達.我國綠色建筑的設計技術選擇分析[J].現代城市研究,2013(10).
[2]劉撫英,厲天數,趙軍.綠色建筑設計的原則與目標[J].建筑技術,2013(03).
[3]王丹.綠色建筑設計在高層民用建筑設計的應用[J].四川水泥,2014(11).
TU7
B
1007-6344(2017)06-007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