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宇桐 吳佳玲
(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遼寧鞍山 114000)
小學校園空間規劃中的兒童行為發展理論
朱宇桐 吳佳玲
(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遼寧鞍山 114000)
兒童的教育和成長的好壞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小學是兒童進行基礎教育最主要的基地,因此其校園建設一直是政府部門重視的工作。隨著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即將到來,人們的物質文化生活日益改善和提高,在對教育領域,對兒童行為發展的關注日益增加,相關理論也逐漸滲入到校園規劃設計之中,故研究滿足兒童行為發展的校園空間規劃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基于對幾種兒童行為發展的主流理論分支與小學校園空間規劃的結合,提出適應現代化綜合性素質教育模式的小學校園規劃設計的方法策略,希望可以為此后小學校園規劃設計提供參考。
校園規劃;行為發展;空間功能;空間設計
中國的未來依靠一代又一代人的健康成長前仆后繼,所以對于兒童的教育和成長問題是不容忽視的,而小學是兒童成長的中必不可少的一環,是提高社會人民成體素質的基石,是為中國輸送人才培養優秀道德品質的關鍵一步,是兒童未來成長與發展的基礎[1]。小學校園建設一直是政府部門重視的工作,與中學、大學相比,小學校園較為突出的特點為規模小、建設量大,長期以來其建設多著眼于量而忽視質。近年來中國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等領域迅猛發展,要培養新一代的各領域的高素質人才,無疑是立國之本,興國之要,在教育領域的發展過程中,理應對兒童的行為密切關注,兒童心理學的相關理論也應該更好更準確的滲入到校園規劃設計之中,因此研究能讓兒童健康成長的校園空間規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兒童心理學也稱為兒童發展心理學,它研究個體出生到成熟這一時期心理和行為的發生發展規律,以及兒童各個年齡階段的心理特征[2]。小學階段兒童行為發展規律和特點主要包括小學兒童認知、語言、興趣、情緒、人格、游戲、群性、道德等這幾個方面。
在小學時期,認知發展的重點在于注意、記憶、思維的發展:注意是指對一定對象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動,低年級孩子的腦部發育并不足以控制自己的有意注意,因此在入學初期階段應重視注意力的培養,促進兒童有意注意的發展;記憶方面,不同時期的兒童其記憶主導方式有所不同。一般來說,低年級(1-3年級)無意記憶處于主導地位,到了高年級(4—6年級)有意記憶將逐漸發展為主導方式;思維發展在不同的時段具有不同的特征,小學階段兒童的思維的典型特征為其主要形式由具體思維轉向抽象思維。
兒童學習積極性中一個最積極、最活躍的心理因素就是興趣,對學習產生興趣的兒童會自覺、主動、積極地探索和學習,也更容易取得較好的成績。身處于親切適度的空間環境之中,孩子的好奇心會大大增強,好奇心進而轉化為興趣,其完成學習的效率也會有所提高。尤其是像語言活動分支中最難以考察的內部語言,它具有隱晦、簡約、與思維聯系緊密的特點,如兒童對其他事物的命名,對知識重點的概括等。
情緒是以個體愿望和需求為中心的心理活動,隨個體成長變化而變化。小學階段兒童的情緒發展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①沖動性漸弱,對于情緒的自我控制與調節漸強;②情緒漸漸豐富,社會因素不斷增加;③進一步發展高級情緒與情感。
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曾指出:“好動是兒童的天性使然,幾乎所有的兒童都難以抗拒游戲的吸引”[3]游戲所具有的自發性、娛樂性和創造性對于孩子們的身心健康、人際交往、興趣培養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在對于玩伴的尋找中,顯現了兒童群體性的發展。小學兒童的群體性發展體現為兩方面:一方面是對于自我和他人以及社會關系的認識,另一方面是與不同社會成員的交往,如同伴之間和師生之間。
小學各階段兒童社會關系不同,所體現出的人格發展也有較大的差異。低年級的孩子對各種混亂狀況的處理、對失敗、挫折的沖擊的承受都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進行,對老師有強烈的依賴性。其人格發展,深受老師言行的影響。中年級的孩子本就較多煩惱于“學習”和“交友”,再加上“性格”,幾乎就是孩子日常思考的全部,這個時期作為小學階段的重要轉折點,人格方面的引導不容忽視。高年級的孩子則會體現出明顯變化,深入的學習內容,豐富的課外活動,低年級小朋友部分時候的依賴,使得他們的自豪感和責任感大幅提升,也同時開始具備了緊張感和壓迫感。
基于以上部分理論,我們可以看出,孩子們需要的是一個適宜的學習環境,而非過多的教導,兒童可以在合適的環境中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途徑,完成學習任務。現今主流校園空間的類型基本分為三種:領域性、功能性和場所性空間區域。領域性空間有助于人方向感的形成,也利于人自我完整感的提升,對于兒童的成長十分重要。兒童在領域性空間這里應該可以辨認某些東西或地方“屬于”自己;學校的主要活動即學習和游戲,功能性空間是學校主要的活動空間,是可以根據行為和使用的變化而開放使用的行為空間,對兒童的行為應既有“限制”的一面也有“開放”的一面,應最大限度促進兒童自主行為和隨機行為的發生;場所性空間可以表現特定校園形象、樹立標志風格的空間。兒童的個人學習觀不同于成人,是極度主觀的,因此兒童的主動行為要得到完全的尊重,這樣才能使兒童對于校園產生認同感。
總而言之,兒童行為能力和校園空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空間影響行為發展,行為左右空間內涵。校園空間的建設過程中,空間應該作為一個變量適當調整并且充分考慮加入的兒童這個特殊的用戶對校園空間形態的需求,最終達到規范孩子的行為,促進素質教育和發展的目的。
[1] Heekyung CHA NG . Mitsuru SEND . AStudy of Semi-outdoor Spaces in Kindergart ensin Japan .[J]. Journ al of The Japanese Institute of Landscape Architectu re . 2002:02.
[2] 張琴. 心理學學科分支體系與其文獻分類研究[J]. 晉圖學刊, 2009,06:4-7+13.
[3] 摩特洛克. 景觀設計理論與技法[M]. 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7:90.
[4] 皮亞杰 兒童的道德判斷 1932
[5] 朱冬梅. 淺談未成年人道德養成教育的過程。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TU7
B
1007-6344(2017)05-01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