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潼宇 袁 野
(遼寧科技大學 遼寧 鞍山 114051)
基于需求層次理論下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探索
王潼宇 袁 野
(遼寧科技大學 遼寧 鞍山 114051)
20世紀 70年代以來, 人口老齡化逐漸成為全球范圍的普遍趨勢。本文針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以及現階段我國養老服務模式的局限性和養老設施的不足,結合老人在各方面的需求以及需求層次理論,分析了我國社區養老的可行性、優越性和必要性,并通過改進和優化建筑環境與建筑空間設計來使社區養老建筑服務設施更加的人性化和更加具有針對性。
人口老齡化;社區養老建筑;空間環境設計;需求層次理論
1、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現狀
人口老齡化是指總人口中因年輕人數量減少、年長人口數量增加而導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應增長的動態。國際上通常把60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達到7%作為國家或地區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1]
在我國,根據中國老齡委辦公室發布的消息稱,中國老年人口數量已經超過聯合國傳統的10%的老齡社會標準,并且我國的這一比重還在不斷地增加。預計在未來的30年里,我國老年人口數量將占總人口數量的30%以上。在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的情況下,我國面臨著一些重要的問題:
(1)、人口年齡結構變化迅速,勞動力人口不足。(2)、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我國空巢留守老人的數量十分龐大,沒有子女和失獨的老人在增多,其中很多的老人開始出現了抑郁、孤獨等一些嚴重的心理問題。(3)、我國高齡老人的數量增速明顯,并且存在著嚴重的“未富先老”的問題。
2、我國家庭結構的變化
隨著我國計劃生育的施行,我國出生的子女數量可謂是驟然減少,家庭中子女的數量由過去的三五個變成了現在的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然而父母的數量卻是依然龐大,所以使得養老模式由傳統的多子女一起供養一對老人變成了如今的“四二一”養老模式,對于現在的子女來說,形成了一種不小的負擔。[2]
3、其他養老模式的局限性
在我國有三種養老模式—居家養老、機構養老以及社區養老。其中,居家養老作為我國的傳統養老模式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從古至今,我國都有著“百善孝為先”的說法,而且以血緣和親緣作為紐帶的家庭,不僅僅是老年人的主要生活場所,同時也是他們最主要的情感寄托,所以,我國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具有著其他養老模式和其他養老組織不可替代的功能。可是,隨著我國的家庭結構的變化,大部分家庭都變成了獨生子女,居家養老出現了嚴重的局限性,
由于家庭子女的減少,兩個年輕人需要照顧兩個甚至四個老人,對于子女的經濟承受能力、時間還有精力承受能力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老年人的年齡不斷增長,他們的健康程度也在不斷的惡化,患病率、傷殘率也在不斷的上升,老人的自理能力不斷下降,他們越來越依賴子女的照顧和關心,可是,面對著社會競爭的加劇生活節奏的加快,同時還要照顧老人,對于現在的子女來說,負擔越來越重。
機構養老作為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雖然能夠減輕子女的負擔,可是由于我國的財力和發展水平的限制,加上機構養老的成本高,床位緊張,我國的機構養老水平也不夠完善,很多的城市都出現了老人入住難的問題。其次,由于養老機構之中的冷漠,缺乏人情味和不能和子女生活在一起,老人們會產生如抑郁、孤獨、甚至厭世等負面情緒。這也是機構養老的局限性所在。
1、社區養老的含義
“社區養老”是以家庭養老為主,社區機構養老為輔,在為居家老人照料服務方面,又以服務為主,托老所服務為輔的整合社會各方力量的養老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在于:讓老人住在自己家里,在繼續得到家人照顧的同時,由社區的有關服務機構和人士為老人提供上門或托老服務。[3]
2、發展社區養老的理論依據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可以將人的需求分為五個等級: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自尊需求以及實現自我價值的需求。
在當今的社會中,隨著物質的豐富,老年人的物質需求已經得到了滿足,但是隨著家庭結構發生著變化,老人們的需求主要體現在精神上的以及自我價值的實現上。
3、社區養老的優勢和必要性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劇以及獨生子女的增多,我國的多子女供養兩個老人的現象越來越少,更多的是“四二一”的養老模式,這也使得子女的負擔不斷地加重。老人們也希望可以和自己的子女一起生活,在這種情況下,社區養老更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
社區養老模式是介于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之間的一種運用社區資源開展的老人照顧方式,它繼承了居家養老和機構養老的優點,同時也避免了兩者的局限性,這種養老模式在我國具有很高的可行性和必要性。[4]
1、建筑空間缺乏尺度感
所謂建筑的尺度感,指的是建筑物整體或局部構件與人或人熟悉的物體之間的比例關系,以及這種關系給人的感受。現在我國的養老建筑中,幾乎都忽略了尺度感的問題,一些過大的空間會使老人感到空虛、孤獨的情緒,而一些窄小的空間,則會使老人產生壓抑、抑郁的負面情緒,這就沒有充分考慮到老人的需求。所以說,在社區養老建筑設計中,尺度感對于老人的情緒有著很重要的影響,好的尺度感也能讓老人的心情愉悅。
2、無障礙設計不足
養老建筑的無障礙設計是指專供為老人提供的無障礙設計,我國的養老建筑中,對于建筑無障礙的設計還有很多的不足之處,很多的建筑都不能充分考慮到老人的使用,沒有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這就使得老人在其中有了不舒適的感覺。
3、設計缺乏人性化和針對性
社區養老建筑就是為老人而做的建筑,每個人的需求,都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產生變化,自身的生活追求和心理目標也會有所不同,反映在建筑上,設計者就要考慮到使用者的特殊性,考慮到使用者的各方面需求。我國的養老建筑在這方面還存在著很多的不足,設計上還缺乏人性化和對于老年建筑這一方面的針對性。
1、社區養老建筑內部空間環境設計
社區養老建筑的內部環境主要由休閑娛樂空間,休息會客交流空間,服務空間以及衛生護理空間等組成。老人對于舒適感、安全感和體驗感等要求較為強烈,所以對于建筑內部的采光和通風要求也較高。根據調研發現,老人們總是喜歡聚在一起曬曬太陽,基于老人對于陽光的喜好以及他們的心理需求,在設計上,除了將房間設置在朝向好的一面和利用大面積窗采光以外,還可以設置讓老人們在一起曬太陽休息的場所。在設計上,還應該考慮到一些有特殊需要的老人,考慮到采光和通風的可控性,滿足同時間內不同條件下老人對采光通風的需求。同時,在室內設計中利用日光以及不同的防光燈具,利用建筑構件,演繹出不一樣的光環境,來滿足老人對于趣味性的需求。[5]
隨著年齡的增加,老人眼睛的變焦能力逐漸地降低,老花眼現象加重,對于光線的需求也會加重,太強的光線會給人造成實現刺激,因此老人的生活的空間中,照明不宜過亮,同時考慮到入睡前晚上的活動的需求,光線也不宜暗淡,過暗的光線會使老人行動不便。考慮到在以上因素,可以設置兩套照明系統,一套是光線明亮用于活動的光源,另一套則是光線稍微暗淡的光源,用于老人夜晚起夜使用。同時提高標志的明顯性和引導性沒,讓老人可以更加容易的注意和了解。[6]
在室內也應加強聲環境的控制,處理好聲音在施內德傳播,滿足老人的需求。在建筑內部可以通過采取多種方式來降低噪聲的干擾,同時也要盡可能的將聲音提高到某一老人能清楚聽到的頻率上。[7]
在室內的無障礙設計中,由于老人的各項機能的下降,老人往往會被一些細小的高差絆倒會因為地面材質光滑而摔倒,因此,在進行設計時,不應該設置門檻,同時地面也應該進行防滑處理,采用防滑、耐磨的地面鋪裝。在有高差的地方,可以采用不超過1/12的坡面連接,并且有安全提示。在老人使用的通行空間、衛生間以及餐廳的座椅設置安全扶手,并且擁有一定的連續性。[8]
2、社區養老建筑室外環境設計
a、設置臨時休息區
在養老建筑的周圍以及整個社區之中,除了最基本的防滑設計之外,還可以設置一些供老人們休息的臨時座椅,同時設置一些景觀小品,因為老人走路的特點就是間歇性,在老人休息的地方設置一些景觀,在讓老人休息的同時可以觀賞美景,使老人的心情愉悅。[9]
b、自然景觀觀賞區
在社區的規劃上,可以有針對性的多進行一些綠色植被的設計和提供老人觀賞的美景。根據調查資料顯示,優美的綠化環境對于人體的疾病康復有著很好的治療效果,所以,可以在建筑內部設置內庭院,種植具有很高觀賞價值的花草樹木,老人都喜歡自然環境優美的場所,這些可以使他們放松神經,緩解自身的孤獨感,同時老人也可以在其中種植自己喜歡的植物,滿足老人們較為強烈的體驗感。
3、社區養老建筑心理需求設計
a、自然傾向性
通過調研資料顯示,優美的自然環境比較容易受到老人的歡迎,優美的自然環境可以是老人放松身心,可以使老人的心情保持愉悅,舒緩自身的孤獨感,避免產生自卑、意志消沉的念頭。同時,老人們也喜歡去戶外散步,或者做一些不強烈的體育活動,所以要根據老人自身的狀況為老人提供活動場所。[10]
b、老幼結合
在美國的紐約城市公園中,設計師為老人們設計了一處屬于他們的天地,是一處遠離人群的安靜的地方,可是在使用一段時間之后,設計師發去那個地方的老人越來越少,而一些熱鬧的地方卻有很多的老人去。從這我們可以知道,老人們渴望交流,拒絕孤獨,老人們更加喜歡熱鬧的地方。所以,在設計中,可以將養老建筑與幼兒園或者青年活動場所結合起來,在老人活動的周圍有一些兒童或者青年活動的地方,會增加老人的愉悅程度以及精神煥發的熱情,因此,適當的將老人與幼兒青年結合的設計符合老人渴望活力的需求。
在居家養老與機構養老的局限性越來越明顯的今天,社區養老更好的解決了我國的養老問題,使老人們可以更好的安享晚年,可是我國的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發展的還不夠完善,沒有充分的考慮到老人的需求,還需要更加的人性化和富有針對性,設計師們也需要更加深入的了解老人的生理與心理等各方面的需求,在這個基礎上做出更好的社區養老規劃與社區養老建筑。
[1]胡金良.老齡化背景下綜合型養老社區設計方法研究[碩士論文D].河北:河北工程大學.2015(年).
[2]劉婷婷.我國城市社區養老服務問題研究[碩士論文D].山東.山東財經大學.2014(年).
[3]杜翠欣.我國城市社區養老模式研究[碩士論文D].遼寧.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4]袁振華.城市社區養老需求及服務供給研究[碩士論文D].重慶.重慶大學建筑成規學院.2011(年).
[5]王蓓蕾.基于人文關懷的養老社區建筑與環境設計研究[碩士論文D].北京.中央美術學院.2013(年).
[6]張瑞琛.我國養老政策下的社區養老建筑研究[碩士論文D].北京.北京建筑大學.2015(年).
[7]王錦輝.城市新建社區養老中心技術措施探索[碩士論文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2015(年).
[8]嚴婧.養老建筑適老化設計研究[碩士論文D].昆明.昆明理工大學.2013(年).
[9]楊鴿.綜合養老社區居住建筑群體空間規劃設計初探[碩士論文D].陜西.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年).
[10]云翔.新建綜合社區中老年人居住組團的規劃設計[碩士論文D].北京.清華大學建筑學院.2013(年).
G322
B
1007-6344(2017)05-0311-01
楊娜,1982.6,女,山西臨汾,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建筑技術、生態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