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麗 郝婷婷
(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遼寧 鞍山 114000)
關于商業綜合體前世今生的探討
王 麗 郝婷婷
(遼寧科技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遼寧 鞍山 114000)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高速發展,經濟的高速增長給土地資源帶來了巨大消耗,商業綜合體建筑解決了土地緊張的問題,并且提高了城市與建筑空間運轉與使用的效率。這種“城中城”的生活需求正在慢慢提升城市的活力與居民的生活質量。本文就商業綜合體各階段國內外的發展概況及未來發展趨勢展開探討。
商業綜合體;發展模式;庭院;新與舊
“商業綜合體”不是將所有功能簡單疊加,而是將一個建筑功能與自由空間的一體化,強調不同性質功能之間建立一種空間依存的能動關系;其概念是在20世紀中期由西方國家傳入中國,核心是以商業服務為支點,并集聚了住宿、辦公等多種其他功能的建筑類型[1]。
因商業綜合體設計要著眼于城市各種功能活動相互復合的整體設計,因此綜合體的存在旨在實現“城中城”的生活需求方式,希望建筑中各項功能的作用與發展能夠形成連帶的集群效應而更好的為居民服務,為城市增添活力。
2.1中西方早期商業發展模式:
中國的早期商業發展具有限制性,只有固定的商業市場,類似如今仍保留于村鎮的一種民間風俗——趕集,即在集市囤物換物買賣交易;在西方歐洲中世紀時期,此種集市的交易方式,同樣也常見于在教堂院內舉行的宗教節慶活動。
而西方早期商業發展不同于中國的限制性發展模式,而是在公共區就出現與祭祀等活動混雜在一起的多種功能綜合的建筑,如羅馬時期人們追求世俗化的城市生活,所以建筑造了卡拉卡拉浴場,這種建筑屬于水平混合的商業綜合體。
2.2中西方商業綜合體建筑的雛形:
隨著宋代“里坊制”的瓦解,傳統的商業發展形式突破之前的束縛,商業街的形式發展越來越活躍。逐漸發展成同西方早期相仿,水平形式“前店后宅”的沿街商業模式,其商業綜合性功能體現在商業與住宅、加工作坊等相協調的經營模式;發展至明清商業更加繁榮,功能分區也較宋代更為明確,而且體現出來較強的獨立性。此時期商業建筑已經向垂直方向發展,屬于“下店上宅”式,如上海多層公寓:首層安排商業性質活動,上面安排住宿,出現了商住綜合體建筑的雛形[2]。
西方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19世紀巴黎出現了“垂直發展”的建筑,其功能較上海多層公寓更復雜,下面三層包括了商店、咖啡廳,劇場等上面住宿;1956年,在明尼阿波利斯建成的購物中心Southdale Center,是第一個具有全封閉性的商業建筑,其寬闊室內步行街等空間特色,已經基本符合今天的商業綜合體特點,并且建筑有意與城市相聯系。這在當時的商業建筑設計理念中有往綜合體建筑發展的趨勢。
2.3中西方商業綜合體的發展與成熟:
中國受到外來影響之后,大量的新商業建筑模式與傳統沿街商業建筑模式相融合,發展出了一種有著我國民族傳統方式的綜合體商業建筑——勸業場?!吧虉鰞炔縿澐譃樾】臻g招租不同行業的經營者,里面開設娛樂、飲食、服務鋪,把購物、游藝、休息等設在一起。這類商場利用內天井、大廳回廊式平面布置,提供自然的通風采光。一般為小空間連續串聯,圍合一個共享大空間的組合方式”[3]的表述就是形容當時的綜合性商業建筑的組合模式。
西方的建筑設計者在20世紀初期發現了高密度的商業綜合體在當時城市重新發展的市場。至此之后西方的商業綜合體建筑與城市的關系變得更加密不可分,如美國洛克菲勒中心,其完整的商場與辦公大樓讓曼哈頓成為紐約第二個市中心。
3.1現代商業綜合體設計理念
新形勢下商業綜合體極大地依賴和影響著都市空間環境,對城市的交通、空間層次、城市形象等都有著極大的影響。目前的商業綜合體容納了多種含義,不僅僅是商業服務空間,而且也是居民日常溝通和交流的場所,成為居民社會生活的重要載體[4]。
目前商業綜合體的設計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如考慮城市商業開發模式、城市區位不同商業性質不同的影響、綜合體內外交通樞紐的影響,現代商務的活動越來越趨于復雜化,一些商務的品牌連鎖反應較靈活。所以要所以要考慮建筑對規模的擴大和未來的適應性做出前瞻性的設計。
3.2實例
在介紹了新形勢下現代商業綜合體設計理念后,本文主要分析兩個實例,來探討目前商業綜合體的發展趨勢。
3.2.1 “布什維克2號”商住綜合體
該項目功能包括購物中心、咖啡店、藝術走廊和住房,其創新特色是設置了種植農產品的城市農場的60,000平方英尺的大屋頂;同時設計師建立一個大型公共長廊連接貫穿其中的大型公園,實現了連續的開放感;綜合體中許多功能區連接了內部庭院和外部街景,設計理念旨在幫助居民提供一個充滿活力的社區和購物中心,綜合體庭院與功能建筑的結合,帶來靈動的生活休閑空間。
3.2.2 東外灘沿江商業辦公綜合體
此項目位于東外灘核心商貿區沿江一線,毗鄰東方漁人碼頭,面朝民生碼頭,此處將建成辦公及商業綜合體,滿足自用和出租辦公兩大需求。原來的上海東外灘曾經是一片工業碼頭,基地有兩棟被稱為“德國樓“的舊倉庫,所以即將建成的綜合體建筑是新舊建筑的沖擊與融合,滿載著上海這座大都市的歷史文化記憶與新時代的建筑理念,邁向新的未來。
未來的商業綜合體應該更好的適應時代的更替,并能夠積極的解決當下社會的問題。日后隨著居民購物休閑游憩需求的變化,人口的老齡化、老社區不能積極的與新生社區相互聯系等問題的出現。商業綜合體的發展應該拋下它孤傲的外表,更加趨于親近社區,用新的建筑語言承載更多的文化記憶。“室內外”公共空間作為一種新的鄰里空間,正積極地發揮著它間接拉動人們相互交流作用。未來的商業綜合體發展更應該鼓勵為城市提供游憩空間為手段的鄰里空間營造模式,結合不同年齡段人居功能、不同社會階級消費層次的市民,提出更加有益于環境、有益于新老城區融合的可行性方案。
從《休閑時代下商業綜合體室內公共空間的使用特征研究》[5]一文中居民關于封閉與開放空間的滿意度調查來看:47%的居民選擇在戶外進行散步和鄰里交往活動,而37%的居民選擇在室內進行相似活動。結果表明居民更傾向于在開敞的公共空間活動。
其開放空間的設計提出一下兩點建議:
1)運用空中連廊:空中連廊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功能空間的聯系紐帶,有內部和外部兩種形式[6]。內部連廊可以提高室內商業街的采光度并提供豐富的中庭空間;而外部連廊可以將兩個建筑體量功能相互聯系,豐富高空空間體驗。
2)豐富公共空間:如底層空間的開放,穿越的底層商業街與庭院相結合,模糊商業綜合體與城市的邊界,可以體現綜合體的親民表達,更好的服務社會,帶來便利的交通。
結語:商業綜合體建筑的前世與今生都是以順應時代發展、人民需求的方向發展。而目前國內商業綜合體的設計因特殊的國情需求,應該符合當下時代的發展脈絡,不能直接套搬國外的設計模式。能夠解決社會問題,降低綜合體建筑的高傲,親近市民,親近生活的方案具有很高的現實意義。
[1]代迎春 新世紀初期商業綜合體建筑室內外空間設計的探索 [D].石家莊鐵道大學學位碩士論文 2016.1
[2]黃珂“整合”——商業綜合體設計研究 [D].重慶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1 :14
[3]楊秉德 中國近代中西建筑文化交融史 叢書名:中國建筑文化研究文庫2003.3
[4]江泓 商業綜合體與城市公共空間 [B].現代城市研究2009.11
[5]朱一榮吳龍李文娟休閑時代下商業綜合體室內公共空間的使用特征研究[J].規劃師 2015.11:88
[6]楊奇 城市綜合體的開放空間設計探討 [J]城市建筑 2015
G322
B
1007-6344(2017)05-03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