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棗莊市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 高念文

2017年10月18日至24日,黨的十九大在北京勝利召開。這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是一次舉旗定向、引領復興、開辟時代、開啟征程、凝聚意志、催人奮進、繼往開來、薪火相傳的大會,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是人民期盼已久的盛事,令人鼓舞,使人振奮。
在十九大召開期間,我和全市國資系統廣大干部職工一起,認真收看了開幕式直播,聆聽和認真學習了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十九大報告等會議文件。在心情振奮的同時,也感到責任非常重大。在此,結合當前國資工作實際,談談自己學習十九大精神的心得體會:
在指導思想上,黨的十九大闡明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并寫入黨章,與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一道確立為黨的行動指南。新黨章中,增加了如下一段內容:“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順應時代發展,從理論和實踐結合上系統回答了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黨和人民實踐經驗和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必須長期堅持并不斷發展。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導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黨的十九大的最大亮點和最重要的歷史貢獻,就是確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歷史地位,實現黨的指導思想的又一次與時俱進,必須深刻學習領會其豐富內涵和重大意義。黨的十九大要求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作出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重大部署,強調要把堅定理想信念作為黨的思想建設的首要任務,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塑造共產黨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靈魂,解決好“三觀”問題,夯實保持黨的團結統一的思想基礎。
十九大報告指出,“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新中國成立近70年的歷史、尤其是改革開放近40年的歷史一再證明,發展是解決中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筑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國有企業的改革發展更離不開黨的領導,新的歷史時期正是因為有了黨的領導,國有企業才迎來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黃金時期。所以對于國有企業來說,首先要堅決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黨中央帶領下進行偉大斗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要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為重點,在國有企業加強黨建工作,加深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學習領悟,堅決擁護黨中央權威,擁護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核心地位,堅決服從黨對國有企業的領導,主動增強四個意識,特別是核心意識和看齊意識,堅定不移聽黨的話、跟黨走,旗幟鮮明地把擁護黨的領導貫穿到國有企業改革發展始終。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深入論述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新內涵和基本方略,闡明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新特點,提出既要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又要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規劃了分兩步走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目標。這些新思想、新論斷、新提法、新舉措,使人耳目一新,又感到前景美好、前途光明。進入新時代,國企國資工作要認真落實中央對國企國資工作的新要求新部署,繼續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完善國資監管體制,推動形成國有企業開放發展新格局。唯如此,才能做強做大做優國有企業,才能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
以十九大精神為指引,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貫徹落實十九大新發展理念,加快新舊動能轉換;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堅持去產能,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著力優化產業結構布局,大力推進戰略性重組,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繼續深化國企改革,以經營性國有資產統一監管為主線,推動混合所有制改革,激發企業活力。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積極履行管人、管資產、管黨建的監管職責,強化公司法人治理,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在“以管資本為主”深化國企國資改革的背景下,對市屬國有企業的監管模式進行調整。一方面,開展適合市屬企業自身的改革實踐探索,如落實董事會職權,市場化選聘經營管理者,推行職業經理人制度,企業薪酬分配差異化改革,混合所有制企業員工持股,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和解決歷史遺留問題等。另一方面,根據“管資本”為主的監管思路,調整自身職能設置,在投資管理、監管重點、監管手段與方法上建立權力和責任清單,層層落實保值增值責任,突出強化管資本重點職能。
全面發力、多點突破、縱深推進國有企業改革。通過國有企業公司制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按照國家、省、市有關要求,在2018年年底前完成市屬非公司制企業公司制改革,建立符合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公司治理結構。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通過開展混合所有制改革,借助不同性質資本的特點,實現不同所有制資本的優勢互補,引入技術骨干和管理人員通過持股平臺持股參與經營管理,形成各種產權主體有效制衡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深化企業內部改革,實行有效的市場化激勵約束機制,健全優勝劣汰、管理人員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內部管理機制,發揮企業市場主體作用,激發國有企業的內生動力。進一步明晰產權,強化不同產權主體監督制衡,更加高效地規范約束國有企業資產處置、防范資產流失,實現資產保值增值。
加快國有經濟布局優化、結構調整、戰略性重組。借鑒央企集團分類合并,推進國有資本優化重組,建立健全國有資本收益管理制度。按照“成熟一家,重組一家”的節奏推進國有資本布局結構調整,實施產業重組整合,組建產業集團。采取橫向式的同業間合并,實現企業間的“強強聯合”,提高集中度,化解過剩產能,發揮規模效應,提高企業競爭力;縱向式的沿產業鏈上下游合并,或利用資本運營公司進行跨行業合并,做大做強、發揮協同作用或推動轉型升級;共建共享的新組建方式,節約土地資源、節省投資等三種方式,實現資源向優勢企業集中,盤活存量,減少同業競爭和重復建設,優化國有資本的布局與資源配置。
深化與央企合作,推動新舊動能轉換。通過與央企合作,促進國有企業通過主動化解過剩產能、提高創新能力等方式不斷解決結構失衡問題,通過引導體外循環資金重新流回實體經濟,不斷解決“脫實向虛”問題,為振興實體經濟發揮頂梁柱和主力軍的作用。引導企業由傳統制造向智能制造和服務型制造轉型,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重點打造一批優勢產業。發揮其較強的吸引力、擴散力和帶動相關產業發展的效應,形成產業集群,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把企業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加快培育新型市場主體,促進各類要素向優勢企業集中、向行業龍頭集聚,推動企業兼并重組,鼓勵企業強強聯合,引導企業向產業鏈上下游延伸、向價值鏈高端環節攀升。
全面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一是通過制定相關規定和配套辦法,建立董事會、監事會工作機構,加強外部董事、外部監事、財務總監隊伍建設。組織企業分類推進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積極推動市屬國有企業按《公司法》要求設立董事會、監事會,實現決策層與經營層分開、董事長與總經理分設。二是推進企業內部改革。積極推進深化企業內部人事、用工、分配三項制度改革,形成企業管理層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收入能增能減的機制。推動企業母子公司之間、權屬企業之間按照市場化方式規范運營,使企業每個單位、每個崗位都成為內部市場主體,真正實現自主經營、自負盈虧、優勝劣汰。三是推進職業經理人建設。建立完善的國有企業領導人員管理體制和職業經理人市場化選聘制度,培養和建立一批職業經理人隊伍。
以領導班子隊伍建設為核心,推動國企黨建科學化水平提高。一是加強領導班子和企業干部隊伍建設。加強教育培訓、監督與管理,提升領導干部綜合素質和推進國企全面深化改革發展的能力。探索國企領導人員分類管理,制訂國企領導班子和領導人員綜合考核評價辦法,實行任期考核和目標管理。推進“精英人才培育工程”,不斷加大國有企業管理人員的培養力度,大力實施招商引智、引才戰略,造就一批站在時代前沿的專兼職企業家隊伍,提高國企領導人員綜合素質和整體能力。二是強化國企黨建工作。按照全國、全省國有企業黨建工作會議要求,國有企業黨組織要發揮領導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國資監管部門黨委要落實好管資本就要管黨建的責任”,研究“如何理順黨建工作領導體制,把管人、管資產、管黨建統一起來”,建立統一歸口、責任明晰、運轉順暢的國有企業黨建領導體制;建立健全企業黨委會、董事會、經理辦公會議事規則,全面落實“雙向進入、交叉任職”,“把黨組織研究討論作為董事會、經理層決策重大問題的前置程序”。對資產和黨建已納入國資監管機構統一管理的企業,盡快推進和解決黨建工作進程、黨委書記和董事長一肩挑、專職副書記配備、黨建機構人員配備不足、黨組織換屆以及黨建責任等方面的問題,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黨建工作提檔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