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學者》4月8日文章,原題:俄羅斯能拯救中國東北經濟嗎? 東北(黑龍江、吉林和遼寧三省)曾是中國的工業基地,但近年來舉步維艱。2003年至2012年,東北地區的平均經濟增長率顯著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2013年以后急劇下滑,全國排名墊底。
東北的經濟結構以制造業為主。2011年起,中國經濟增長放慢速度,市場對鋼鐵、水泥和煤炭需求減少,這些恰恰是東北的支柱產業。產能過剩是東北面臨的大問題,2016年前十個月,僅遼寧省就關閉44個煤礦,減少1361萬噸的鋼鐵產能,這比加拿大一年的鋼鐵產量還高。
現在,東北的產能過剩問題有望在俄羅斯找到突破口。克里米亞危機迫使俄羅斯“轉向東方”,為中國東北打開“新通道”。2015年7月,俄羅斯總統普京簽署法案,設立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該自由港涵蓋俄濱海邊疆區15個市級行政區和俄遠東南方地區所有主要港口,與中國、朝鮮和日本海相鄰。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的主要目標是利用俄羅斯遠東的地理優勢,增加與亞太國家的貿易往來。該計劃包括兩條國際交通走廊,“濱海1號”和“濱海2號”。據估計,2030年前,濱海走廊每年能給俄羅斯帶來約1000億盧布(約合17億美元)的收益,而中國將受益更多,新走廊將使地處內陸的黑龍江和吉林近乎直通日本海。
目前,黑龍江和吉林的產品走海運出口,須先通過620英里(約1000公里)的擁擠鐵路運至渤海灣。如此既耗時又費錢,導致中國東北的過剩產能難以輸出。而俄羅斯的濱海走廊能大大幫其降低運輸成本。此外,若未來東北地區通過日本海出海口與中國南方的大港口相連,東北將能更好地整合到“一帶一路”構想中,為產品打開更廣闊的外部市場。
中俄合作項目往往歷時很長,但俄羅斯當前的“東向”政策似乎會加快濱海走廊進程。兩國政府和企業圍繞兩條走廊的正式談判于2016年4月開始。一個管理該項目的中俄合資公司也在籌備當中。負責遠東事務的俄羅斯副總理尤里·特魯特涅夫與中方政商領導人頻頻會面,這些都是積極跡象。如果走廊建設順利推進,將給東北地區低迷的經濟帶來光明。▲
(作者牛啟陽(音),喬恒譯)
環球時報2017-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