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印度特約記者 肖莫語

《泰晤士高等教育》前不久發布了2017年亞洲高等教育院校排名。日本、中國總體水平居高。但值得關注的是,印度高等教育呈現強勁勢頭,入榜前300名的學校數量居亞洲第三。美國《福布斯》雜志甚至評論稱,印度或將超過中國,成為下一個教育超級大國。印度的大學是否正在迅速崛起?真實的印度高等教育是怎樣的?帶著這些問題,《環球時報》在印度采訪了部分教育界人士和中國留學生。
入選總量躋身亞洲前三
《泰晤士高等教育》此次排名選取13個指標,從教學、科研、學術影響力、國際化程度、知識轉化率等方面打分。2017亞洲高校排名前十位的分別為新加坡國立大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東京大學(日本)、韓國科學技術院、首爾大學(韓國)、浦項工科大學(韓國)。
印度在今年的排行中表現亮眼。從總量看,在前300名中,日本69所、中國大陸54所、印度33所,印度第一次躋身亞洲前三,且相較去年,數量翻了一番(2016年為16所)。位于班加羅爾的印度科學理工學院位列27位,是印度排名最高的高校。印度理工學院(孟買)排名42;威爾科技大學(金奈)首次入選,排名43;印度理工學院(德里)排名54。雖然印度在頂尖學府數量上與日本、中國的差距不小,但可以看到,印度的整體高等教育水平呈上升態勢。
2030年,1/4大學畢業生來自印度
龐大的年輕人口,使得印度改善教育成為“剛需”。據統計,到2030年,1.4億印度人處于大學教育年齡,也就是說,印度將必然逐步取代美國、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高等教育適齡人口。屆時,世界上每4個大學畢業生中,就有一個來自印度。
眾所周知,印度貧富差距懸殊,社會等級森嚴。英國人留下的高等教育體系最初只是為少數精英階層服務,推廣歐洲的學術和科學,旨在培養擁有英國氣質的印度精英。獨立后的印度,逐漸開始致力于高等教育大眾化改革。
2016年,印度重新制定了教育政策,這是自1968年、1986年之后,印度政府第三次對其教育政策進行重要修訂,提出打造低收費、高質量、能夠為所有學生服務的大學教育,將印度建成“有知識的超級大國”。
據《印度時報》報道,2014年,印度的大學毛入學率是17.9%,這個數字將在“十二五”結束時(2017年)達到25.2%。而即便如此,依然低于27%的世界平均水平。
重金打造20所世界級大學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阿馬蒂亞·森曾于2013年在《紐約時報》發表題為“為何印度落后中國”的文章,認為印度之所以經濟發展落后于中國,歸根于印度教育的落后。
印度政府也逐步認識到這一點,印度財政部去年3月宣布,將在全國選擇20所大學(10所公立、10所私立),設立專門預算,建成世界級大學。據《印度經濟學家》報道,印度人力資源部2016年提出建議,選擇世界排名前200的高校,幫助他們在印度建立基地,提升印度大學的學術水平和國際化視野。近幾年,印度已開始采取措施,投入大量資金幫助其頂尖高校角逐全球排名。同時,印度也推出自己的國家排名體系,讓各高校加強競爭,同時促使他們更加適應這種結構化排名模式。
印度高等教育現狀究竟如何?《環球時報》記者采訪了尼赫魯大學語言文化學院教授狄伯杰。談到印度大學的整體教育質量,狄伯杰坦承“發展極不均衡”,“有部分好學校,也有部分學校水平尚可,但更多的是各方面條件均不理想的院校。”
狄伯杰認為,印度大學教育仍有其系統性問題:一方面是工作效率低以及“吃大鍋飯”的現象仍然存在,因缺乏經費導致大學基礎設施破敗的狀況也很普遍。另一方面政府對大學走私有化及市場化之路一直很謹慎。
在狄伯杰看來,印度大學教育水準穩步提升的關鍵在于教師,印度大學教育委員會已在推行全國范圍內的教師資格考試認證制度,大學教師憑借其教學及學術表現獲得晉升的路徑更加通暢。
談到印度大學的優勢,狄伯杰認為,英語帶來的便利不言自明,印度的大學生和老師能更快捷地了解最新的國際學術動態,進而促進教學及學術研究。
中國留學生喜憂參半
印度雖然整體教育水平有待提高,但在IT、醫藥、哲學等領域表現突出,加上學費相對低廉,受到部分中國學生的青睞。天津女孩薛恭惠現就讀于孟買的塔塔社科學院。她到印度攻讀碩士,一是因為本科專業是英語,在國內找工作競爭壓力大,二是印度是英語國家,學費也不高?!八缈茖W院此前招的中國學生很少,不知道按什么標準收費,開始時按每年五六萬人民幣來算,這是針對日韓等發達國家學生的標準”,薛恭惠對《環球時報》記者說,“為了說服學校降低學費,我整理了不少世行、聯合國等機構的材料,用以說明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學校應按發展中國家學生收我的學費”。經過爭取,薛恭惠的學費降到了每年1.2萬人民幣。
在教育質量上,薛恭惠覺得在印度這幾年物超所值,“說實話雖然我本科學的是英語,但沒怎么看過英文材料,這在印度可不行,這里的英語聽起來有些怪,但學生們的讀寫能力很強,另外學校的管理也很嚴,考勤是每課必查,因考勤不合格重修的同學有很多?!闭劦綄W科專業,薛恭惠認為塔塔社科學院算得上印度的“人大”,人文社會科學最強,尤其是社會學。她希望畢業后在印度工作三五年,這里的企業在勞工權益及法務咨詢方面的需求不小。
在日常生活方面,薛恭惠覺得喜憂參半。她說:“學校的飯菜很難吃,不過我很享受學校的下午茶時間,每天下午五六點,正是學得無精打采之時,無限續杯的飲料,只要10盧比(約合1元人民幣)吃到飽的各種茶點,會讓人精神煥發。在中國上學時我每月生活費怎么也要1200元人民幣,在印度400塊就足夠了,另外租房每月約1100元。”
從臺灣來的小林是尼赫魯大學的在讀博士生,她的妹妹在北大學習。兩相比較,小林覺得在尼大讀書學費比較便宜,一年約8000人民幣,不過具體到她讀的國際關系專業,最大的問題是教材老舊?!袄蠋煻己苜Y深,但不少教材是老師們當年在中國學習時用過的”,小林對記者說,“這就要求學生主動去找更廣泛的參考材料。”小林還提到,印度的理工類高校,比如印度科學理工學院這樣的名校,很多專業世界領先,但基本上不招收外國學生?!?/p>
留學印度有哪幾條途徑(相關鏈接)
去印度留學主要分為公派和自費。公派留學生主要依托的是國家留學基金委的項目。比如中印間常設的“中印政府間留學生交換項目”,為期9個月至1年。今年有來自北大、北外、廣外約17名學生參加這個項目。國家留基委分配名額到學校,學生秋季申請,到了第二年春季,印度政府會落實名單及進修學校,學生們8月到印度,學習到次年5月回國。留基委會提供往返機票和每月400美元的生活補助,此外,印度政府部門ICCR(IndianCouncilforCulturalRelations)會為學生免除學費,并提供租房補助和獎學金10000盧比/月。
另外,今年因為“一帶一路”政策又增設了“國際區域問題研究及外語高層次人才培養項目”,印地語的學生也可以申請。該項目相當于是國家留基委單方面提供支持,學生需自己申請印度高校,申請成功后,留基委提供往返機票和每月600美元的補助,學費等其他在印相關費用均需學生自己解決,這個項目比較靈活,有6個月和10個月兩種。
自費留學印度的途徑很多,較常見的是登錄印度高校網站,了解招收留學生的流程及相關政策。印度對海外留學生,特別是來申請本科或研究生的學生主要考察外語能力,但不會要求托福或雅思成績,基本通過校方組織的網上筆試及網絡視頻面試,即可判斷申請者是否合適在印度學習。申請期間可以通過郵件及電話了解學費、住宿、日常花銷等基本情況。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印度大學校方會收取數額不等的“留學申請費”,大致在數百美元,不予錄取也不會退還這筆申請費?!?/p>
(肖莫語)
環球時報2017-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