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斯琦
摘要:心理學是研究心理基本規律的一門科學,與多數學科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對外漢語教學作為應用語言學的分支學科,或多或少都會受到心理學基礎理論的影響。本文擬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出發,運用認知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去探討對外漢語的語音、詞匯、語法和漢字的習得過程,并嘗試將心理學關于漢語認知加工研究的成果和對外漢語教學聯系起來,探究認知心理學對對外漢語教學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認知心理學;對外漢語教學;語音;詞匯;語法;漢字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問題提出
漢語一直以來用其獨一無二的語言魅力和源遠流長的文化內涵吸引著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習者。法國曾經有學者經觀察發現,學習漢字對兒童的智力發展十分有利,因此漢語可以作為發展兒童智力的啟蒙語言之一。正因為漢語的內容體系特別豐富,所以漢語教師在講解漢語知識時需要依據學習者的智力水平、學習目的、國別等個體因素來確定教學計劃和內容,進一步改進和完善教學方法。另外,影響學習者習得漢語的關鍵因素還包括與心理學交叉的部分。例如學習者在課堂中學習了20個生詞,但是在課后只記住了10個生詞;再如有些學生只會說漢語卻不會寫漢字。諸如此類的問題,應該著眼于心理學的方面,結合學習者的習得過程,探索認知心理學與對外漢語教學之間的關系。
因此,如何正確利用認知心理學在第二語言習得和教學中的應用成果尤為重要,通過學習認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可以引發我們對對外漢語教學中一些常見問題的思考。
(二)研究意義
本文對認知心理學與對外漢語教學之間存在的聯系進行研究,主要討論認知心理學在對外漢語的語音、詞匯、語法、漢字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認知心理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情況,這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具有指導作用,有助于學習者克服并解決在習得漢語的過程中可能會遇到的困難與問題。
二、認知心理學的產生背景與主要觀點
(一)認知心理學的產生背景
為了更好地理解認知心理學與對外漢語教學之間的聯系,理解對外漢語教學的認知理論基礎,首先我們應該對現代認知心理學產生的背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
認知心理學是受到行為主義心理學的衰落以及語言學等學科的發展得以產生的。20世紀60年代末奈塞爾發表《認知心理學》一書標志著現代認知心理學的正式誕生?,F代認知心理學的產生在某種程度上受到行為主義的影響,但與行為主義不同的是,認知心理學將學習者自身的內部心理過程作為研究的重點內容,它認為環境因素已不再是判定人類行為的唯一要素,需要研究學習者的內部心理機制的差異。
(二)認知心理學的主要觀點
認知心理學一詞,在普遍意義上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從廣義上來看,所有研究人類內在的心理過程和行為都屬于認知心理學的領域。認知主義理論的代表人物皮亞杰在論述兒童心理發展的過程時也概述了認知發展理論的內容,具體解釋了圖式、同化、順應和平衡這四個認知結構。
1.圖式與同化
認知結構的組成部分又被稱作圖式,人腦中儲存著類型各異的圖式,比如說刷牙的圖式、洗臉的圖式等。圖式一般隨著兒童心理的發展的變化而不斷豐富,每一次認識活動的變化都是認知結構的一次變化,這表明了人腦中已有的圖式決定著對知識的吸收與理解。
兒童在接觸到新事物時經常用自己已經獲得的知識結構去理解,在認識受到阻礙時就會把它結合到已有的圖式中,把它變成自己的一部分,這也就是同化新事物的過程。
2.順應與平衡
如果新的知識被已有的認知結構同化后,就能令認識與外部環境基本達成一致,處于暫時的平衡狀態;假如不能內化到已有的圖式中,兒童就需要調節自己已有的圖式或者組建新的圖式來類化新的事物。
狹義認識上的認知心理學主要是指對信息加工編碼的心理學,即現代認知心理學。近年來,現代認知心理學不但嘗試用信息加工的理論來闡釋人的基本認知活動,而且一直在嘗試用認知心理學的基本觀點來觀察情緒、動機等心理活動。
三、對外漢語教學的認知基礎
(一)理論基礎
近幾年來,伴隨著心理學與對外漢語教學之間的聯系日漸密切,用認知心理學的主要觀點對學習的理論、過程、特點等方面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并在實際的觀察過程中采用問卷調查、個案研究和實驗研究的研究方法,總結漢語學習者的內部認知結構和習得策略。認知心理學的理論成果對第二語言教學實踐過程產生了十分深刻的影響,認知心理學中論述學生學習過程的主要觀點,使國際漢語教師可以更快地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讓學生和教師建立正確的學生觀和教學觀。本文主要是從學生學習的認知觀點和第二語言學習的認知觀點這兩個角度對第二語言教學的認知基礎進行闡述。
1.學生學習的認知觀點
從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出發,可以將學生看作是一個自主的信息加工者。我們認為學生學習的成果,除了源于課堂上教師傳授的內容,還源于學習者對已有知識體系的編碼與加工。因此我們認為學生習得漢語的過程是通常是分階段的,分別是對漢語知識進行編碼和對漢語知識的存儲與提取。為了幫助學習者形成長時記憶,應該留給學習者足夠的輸入時間。在學習者進行編碼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提供給學習者一定的幫助。例如明確每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增添富有針對性的聽、說、讀、寫等技能層面的交際或是寫作環節。
學生學習的認知觀點普遍認為,不要忽視學生學習的過程。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常常會遇見以下問題:學生只是一味地聽從教師的講解,缺少自己的觀點與看法,整個課堂氣氛不活躍,最終成為教師的“獨角戲”。從認知的觀點出發,如何解決在漢字、詞匯方面學習的問題成為了我們研究的主要內容,具體應該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習者的好奇心與強烈的求知欲,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再如學習者在學過一個漢字后,在以后的學習中可能會遇到形似的漢字,此時鼓勵學生大膽地猜測其字音及意義,而且還可以用一些學過的筆畫、部件組合起來去構造一個新的“漢字”,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學習者養成主動創造的習慣。認知的觀點認為,教師的任務不是一味地講解和灌輸現有的知識,而是鼓勵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強調學生學習的興趣比學習的知識更重要。
2.第二語言學習的認知觀點
眾多學者在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基礎上,對第二語言學習中的輸入、記憶和輸出的階段進行了分析。在諸多研究成果中我們發現少數學者從注意過程的層面再次對輸入的作用進行了研究。施密特的注意觀點認為只有被注意到的輸入才可以被吸收,從而開始進一步的加工。
(二)方法基礎
通過對比認知心理學和對外漢語教學的兩種研究方法的異同,發現實驗研究與個案研究存在相似之處。評價一種研究方法是否具有實際價值,首先應該從它是否符合研究目的而做出判斷。對不同的研究方法我們要保有包容的態度,這對我們解決需要研究的問題有所幫助。
四、認知心理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
運用認知心理學的觀點將對外漢語知識的加工及習得的過程進行分析,并試圖把認知心理學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和教學有機地聯系起來,從語音、詞匯、語法、漢字四個方面進行討論,發現并歸納認知心理學對對外漢語教學四要素帶來的啟示。
(一)認知心理學對語音教學的啟示
通過研究發現,對漢語語音的研究主要是從漢語學習者學習漢語輔音、元音、聲調這幾個方面歸納漢語語音的教學規律。特別是兒童對漢語聲調的習得效果比輔音、元音要好,平調比曲調更加容易掌握。
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通過實驗研究的方法對日本學生學習漢語送氣音p和不送氣音b進行了檢測,結果表明日本學生在發漢語的送氣音比不送氣音更困難。因此如何正確教會學生送氣音與不送氣音我們需要采取具體有效地教學方法進行分辨,比如常用的吹紙片法。再如聲調教學可以通過手勢法與自然觀察法相結合對學習者的發音進行糾錯。在聲調教學中,理應讓學生先學習用鼻音發聲然后再學習漢語的音素。
在現階段的教學活動中,對漢語語音的探究還僅限于聲調的錯誤分析上,對如何有效地糾正這些錯誤,還缺乏有效的實驗研究,在以后的研究中可以適當地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來改正自己的聲調錯誤。
(二)認知心理學對詞匯教學的啟示
在漢語學習過程中,詞匯教學在對外漢語學習中處于基礎地位。漢語學習者在學習詞匯時將學過的詞語進行重新加工,通過聯想和猜測判斷詞語的意義。對外漢語教師在進行詞匯教學中,可以運用認知心理學的信息加工理論中的關于編碼和記憶的觀點,采用圖片法、聯想法等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習者更好地認識和理解生詞。以聯想法為例,教師在詞匯教學活動中可以先給出一個詞語,然后讓學生聯想與之有關的詞語。如由“天”可以聯想出“白云、太陽”等常用詞語。但值得注意的是,采取這種教學方法需要區分不同國別的學習者,因為他們對于一個相同詞語的認知通常是不同的。例如講解顏色詞“紅色”或者文化詞“龍”,它們所代表的文化意義不同,對外漢語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格外注意。
(三)認知心理學對語法教學的啟示
許多學者關于兒童語法習得有著不同的觀點,其中主要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兒童使用的語法規則究竟是先天具備的,還是后天習得的;二是兒童語法規則的獲得是一種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過程。認知心理學提出的五種解釋兒童語法習得機制的理論同樣適用于對外漢語語法教學。對外漢語教學中關于“比”字句、“被”字句的習得,用認知心理學的語法習得理論研究對外漢語語法教學,需要設計更多有意義的情境,讓學習者通過真實的語境理解句法格式。
(四)認知心理學對漢字教學的啟示
著名的心理學家劉廷芳很早就對漢語學習者在漢字學習心理方面進行了研究實驗,此后許多心理學家對如何進行漢字教學也進行了大量的實驗。漢字具有形音義三個要素,因此漢字信息加工基本包括字形加工、語音提取和字義理解三個方面。我們從認知心理學信息加工的觀點出發,在進行漢字教學中使學習者養成觀察、比較、總結的能力。通過觀察老師書寫筆畫的順序,對比其中的異同,最后總結漢字在筆畫、筆順方面的特點,尤其是發揮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動性。
五、結語
認知心理學是當代心理學的重要分支,運用認知心理學的主要理論觀點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加工及習得過程進行研究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通過研究認知心理學在漢語語音、詞匯、語法和漢字教學的影響,從認知心理學角度為對外漢語教師提供了一些合理的教學建議。
參考文獻:
[1]郎朗.心理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視界,2014,32:160.
[2]李韜.認知心理學與對外漢語字、詞、句教學[D].吉林師范大學,2015.
[3]劉琛.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看對外漢語詞匯教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4.
[4]李成琳.對外漢字課的設計[D].陜西師范大學,2011.
[5]張曉蘇.認知心理視角下的對外漢語詞匯課堂教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2.
[6]劉瀟瀟,毛貽鋒.認知心理學理論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J].廣西社會科學,2005,03:188-190.
[7]楊朝霞.認知心理學視角下的初級階段對外漢字教學[D].西安外國語大學,2012.